创业导向教育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15 10:25:00

导语:创业导向教育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业导向教育培养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通过多种而且具体的途径来实现。本文就高校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第二课堂中引入创业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探寻一种培养复合型和创业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是适应新时代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教与学”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寻找突破口。首先应在传统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训练心理素质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实训活动,使学生具有创业的品质和素质;其次应从流程的角度来认识创业能力,从能力的驱动因素、流程或结果等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并动态地体现在培养模式的内容与课程设置以及教授方式与过程等因素之中,构成创业能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后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出一些创业训练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一、课程设置中引入创业教育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在课程建设上应采取多科协作方式,加强“复合型”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基本课程。(1)经济学。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政策,市场构成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相关知识;(2)管理学。即懂得如何管理企业,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市场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知识,(3)相关法律课程。开创企业必须把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特别是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使创业者在创业潮流中把握好方向,不至于误入歧途。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对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进行更科学的分类,如创业精神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团队协作教育等,并立足于企业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和动态调整旨在培养不同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组合的教育内容和教授过程,尽力开设差别化课程,使这些课程紧紧围绕机会识别、市场可行性分析、风险企业计划、生产设计与组织、制度创新等加以展开,并辅之以旨在培养技能的课程,如谈判、销售、领导和创造性思维,技术创新管理和新产品营销等。此外,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有助于强化创业行为,能够为职能领域之间的差距架起桥梁,并充分吸收领导、组织变革和持续学习等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力争从内容(如营销)、技能(如领导)、行为和心智模式(如创造力)以及人格特征五个方面对学员进行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教育。

3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职能机构,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作为该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同时配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职业指导的规范化与有效性。

二、教学方法中融入创业教育

教学方法对于创业教育十分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主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只偏重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而未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參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要改革课程设置,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正如布莫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把知识理解为可以传承的,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储存器”,用教师的“教”替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权力被剥夺,学习的质量也会受到损害。创业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对学生来说,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这样的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或教学进行技术性革新,也不是传统教育、教学的现代包装,而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彻底的教学改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努力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1采用灵活的教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可开设有关企业负责人创业案例的讨论课。以一个35人的班级的《管理学》讨论课为例。讨论规则如下:(1)案例讨论题不设标准答案,每发现一个创新点,记团体总分5分,(2)学生每5人一组(共7组),讨论时间为30分钟,(3)在讨论结束后,每组指派一名学生轮流上台发表对案例讨论题的答案,限时5分钟,(4)教师点评15分钟。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可记录演讲学生的创新点,以供点评之用。开展案例讨论教学,能够锻炼学生协同作战能力,同时,通过聆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学生还可自行进行是非曲直的判断,提高决策能力。教师通过分析和比较7组成员的创新之处,既正面鼓励了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又可培养小组乃至班级整体的协同力与创新精神。

2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具有本身独立的内容外。有些内容还会反映在其他学科中。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给同学们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利用班会课、黑板报或广播就某些“就业失败案例”展开大讨论。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规范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外,还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全面性”,即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的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三、第二课堂中引入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等,主要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应该在充分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重点通过大量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

为此就要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充满创造力、创新和独立的、比较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尽力使学生直接从事对新建企业至关重要的项目的活动。

1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创业思想。学校可以提倡学生社团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和自我服务,在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总支、其它各种社团等)中均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影响力越大,成才的氛围越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部门围绕教育培养目标,可以构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2组织以创业为导向的系列活动。(1)例如,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商业文化周和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论坛;(2)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对普及创业知识、倡导创业文化、发现和培养创业人才,将有前途的项目推向市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3)建立开放式创业实验室等。将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按照“虚拟企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公司中设有,董事会”、“首席执行官”来负责管理企业的运营,学生在虚拟企业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可以以企业家的精神体验一个真正的创业型公司的运作全过程,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开办创业讲坛。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请相关人士回校进行现身教育,讲坛可开办得灵活多样:一是请有一定成功创业史的国有、民营企业家及个体老板,特别是校友来校讲学;二是请有创业尝试但不一定很成功的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来讲学,三是在校内外提供某些机会,选拔学生来管理或经营某些创业类实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或经验、抗风险能力等。

4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安排学生走出社会,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从而懂得有所作为和人生价值的真谛,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实习基地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成立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是一种更靠近技术创新主体、更容易为创业者提供创新支持的孵化器,它一般依托大学,并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技术、试验设备等知识资源,以大学为主创办的机构,它应当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配套设施与活动的高级形式。

总之,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把第二课堂中的创业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个性和潜能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对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性进行测评

在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应该注意教育效果有效性的测度和评价。与学位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可能通过毕业生的数量来衡量,其成功程度只能通过社会经济影响来度量。例如创建了多少企业、创建的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提供了何种类型的工作机会,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如何、是否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等,教育活动必须围绕创业绩效的关键决定因素加以展开,这就需要学校成立相关部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业绩效指标体系,并且对这些指标进行追踪和统计,从而能对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性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