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效能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15 08:51:00
导语:学校德育效能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的短效,已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极为关注的热点。如何提高德育效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一个主体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学生的道德养成同样也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不断建构的过程。学校德育应紧紧把握这一特点,构筑德育的网络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持续教化。本文就如何提高学校德育效能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一、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德育。
不少教师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再来谈马列主义、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有些不合时宜。这是相当错误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理曾说过“我们今天教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以人为本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相反它更突出德育主体的地位,突出德育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任何德育工作都应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进行,一切德育方式都应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成长是动态的、系统的、有规则地运动的。德育应把学生摆在突出位置,尊重人、塑造人、感化人。教师不应仅仅扮演纪律制度的说教者、执行者,更应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人。
二、从法制的角度来审视德育。
依法执教、以法治教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学校首先要制定各种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而详尽的规定,让学生明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并让学生知道违反纪律的后果。学生只有对纪律的认识提高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才能最终形成法制观念。二是教师执“规”的法制观。当前教育的功利性过强,片面追求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果。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执“规”时主观、随意,法制意识淡薄,往往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和对学生人格、尊严的蔑视甚至践踏。学生处于被动、弱势的位置,其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校的执“法”要像人民法院那样充分体现、尊重人权,允许学生辩护、上诉和申诉。同时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显示其人性化,毕竟这些“违规者”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错误只是其成长中的错误。
加强德育制度建设是德育长效的机制保证。当前学校教师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势必会造成德育效果的短暂和结果的参差不齐。建立健全德育评价体系是从制度上规范当前学校德育的必要途径。如责任追究(倒查)机制,把学生的德育效果与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挂钩。还有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性评价制度,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也能为上一级学校或用人单位提供有效信息。
三、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看待德育。
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具有一定的合同约定关系,学校为学生服务是责任更是义务。学校的服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促成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一个学生是否被教育好关系到这个家庭的幸福。每一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期望,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成“家”的可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积极主动,涵盖每一个学生;必须纠正以前居高临下的“说教者”的形象,而需树立服务者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为了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其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为社会服务。学校是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和建设者。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行的质量。从社会秩序层面来看,学校教育是构筑社会道德的前沿,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学校教育的失败必将加重社会防范的重担。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的落后乃是最危险的落后。一个学生未被教育好,不单单是次品、废品的问题,而很可能成为一个危险品,其后果不言而喻。
四、从时展的趋势来更新德育观念。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发展,德育观念也与时俱进。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复杂,但不少教师仍固守传统,甚至认为以简单的说教、启发、榜样示例、批评表扬等就能达到目的,以至一劳永逸。实际的结果往往不理想,有的学生不服气,有的干脆和你对着干,大多数则是阳奉阴违。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德育观念的落后。
1、树立开放的德育观。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德育观,闭门造车式的教育势必会影响教育的效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德育,根据时代特点调整和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要关注媒体,关注学情,多方面搜集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予以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和社会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实现认知、情感、道德的协调发展。
2、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德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是螺旋式的具有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德育过程实际是教师用真、善、美占领学生思想阵地的过程。因此德育要走进学生,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把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道德、规范。只有走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新路子,德育才能扭转当前滞后、被动的局面,德育才能有效,才能形成时间上的长效。
3、树立立体的德育观。一是方法层面。作为单个的违纪行为,它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主体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教师要善于对单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追本溯源,直至触摸到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其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对学生道德准则的教育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让德育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可感,操作性强。如强调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要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学习、活动上。只有以面制点,以点衬面,构筑德育内容的网络体系,才能促使学生的内化、自觉,才能提高德育的效能。二是客体层面。不少人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领导、班主任的事,与他们无关或关系不大。这种想法是相当有害的,关心下一代成长是每个公民的大事,何况是人民教师?我们要切实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用自己的才能、品格影响学生
- 上一篇:商务厅党的工作指导意见
- 下一篇:商务局企业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