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师素养追求分析

时间:2022-01-25 10:44:56

导语:德育教师素养追求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教师素养追求分析

摘要:IPQ育人模式是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其“素养”和“个性化”是重点。这一模式要求德育教师具备与IPQ文化相契合的师德素养、与IPQ内容相匹配的专业素养、与IPQ发展相促进的教科研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师存在着重知轻文、重纲轻人、重术轻道的问题。因此,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师德素养,努力走向双师,提升专业素养,获取不竭动力,提升科研素养。

关键词:IPQ;德育教师;素养追求

IPQ育人模式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推出的2009年教改实验项目,“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英文是IndividualizedVocationalEducationFocusedonImprovingProfessionQuality,简称IPQ教育模式。IPQ可以用“1+X”来表达。“1”指一个核心,即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X”指多元化的发展路径。“1”是以专业为依托,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基;“X”是兴趣、爱好、特长、强项等,是开辟学生职业生涯新境界的利器,是促进学生事业更好发展的翅膀。[1]IPQ育人模式的推行需要包括学校、部门、教师在内的每位成员的努力,其中德育教师就是这一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因为“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因而在IPQ模式中处于核心的核心地位,IPQ对德育教师的要求标准也就区别于一般德育教师。

一、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应然标准

IPQ育人模式需要德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全人的观念、专业的素养、改革的热情和科研的根基。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标准。(一)与IPQ文化相契合的师德素养。IPQ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些个体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因此,德育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自我修养,以“若水”文化为基础,培养“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的习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念,认识自我,开发自我的潜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润物育德,提升师德素养。(二)与IPQ内容相匹配的专业素养。IPQ要求德育教师能够利用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成功,进行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创建自己的个性化空间并吸引学生参与,进行素质拓展,将“1”化到“X”中;了解专业、走进专业,在德育教学中贯穿专业素养的培育,将“X”融入“1”中。(三)与IPQ发展相促进的教科研素养。IPQ模式要求德育教师也要向着“双师型”教师发展,本着“贴近学生专业”的原则,探索专业特色、挖掘专业中的育德点,搜集专业中的德育素材,思考专业教学对德育的影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总结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实然状态

由于对IPQ模式的不理解或个人认识的不到位,现有的德育教师并不能达到应然的状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重知轻文:没有文化的德育教学。职业学校的德育学科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思想概论》等内容,涵盖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心理、国情、时事等知识。因此,不少德育教师将自我定位为“思政教师”,认为其教授的是“知识”,影响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而非“道德”,于是采用了灌输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德育课演变为说教和训导,严厉刻板、道貌岸然的背后是文化枯竭的恐惧,全然忘了“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的若水文化以及该文化对人的推崇。(二)重纲轻人:没有变通的德育教学。教学固化、不愿变通。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多数德育教师照搬教学大纲的三维目标,目中有纲却无人,脱离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职业和专业的关注与融通;在教学内容上,多数德育教师只关心教材的内容是否完成,一个教案/课件用终身,全然不关注不同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更不会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补充有时代性、职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德育教师常采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方法,但实质上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学情境与学生的职业情境不相关;在教学手段上,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的信息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也只限于PPT、音频、视频的播放,缺少对共性问题的统计、对个性问题的挖掘。总之,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的德育教师们乐于在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单向陶醉,本应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无法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不仅沦为“客体”,甚至被物化为“物体”。(三)重术轻道:没有根基的德育教学。德育课内容广泛、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为了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各种公开课、教学比赛中,德育教师热衷于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课堂或很现代、或很热闹、或很煽情,看似改变了“一言堂”的枯燥性,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属性,教学浮于表面、不追问“术”之后的“道”之意义,远离学生的发展,不去想这节课在学生职业乃至人生发展中的价值。

三、IPQ育人模式下德育教师的素养追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也应以此为目标,追求自身的素养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素养提升。(一)汲取若水文化,提升师德素养。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修炼出“善利万物”的能力和境界,有避高趋下的谦逊,有奔流到海的追求,有刚柔相济的能力,有海纳百川的大度,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更有洗涤污淖的本领,方能以“齐心、坚忍、包容、润物、灵活、沟通”为宗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在文化中生活,融于文化、过有文化的生活。师生共同在文化的濡染中形成文化,在道德的惯习中形成道德,如此才能为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基础。(二)努力走向双师,提升专业素养。IPQ育人模式下的德育教师须有自己的个性,并以自己的个性带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须树立纵横交错的教学理念,即纵向上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近期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期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为学生构建适合的德育课堂。横向上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场域,运用专业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乃至区域文化对学生进行多重熏染;树立全人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将专业资源融入德育教学,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学模式,做有专业特色的德育教师;改进教学手段,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各种竞赛以提升专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融入日常教学,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学习素养、专业素养等“X”素养的形成;深入分析德育课程的内在联系,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德育教学课程与岗位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综合考虑课程内容的筛选、侧重以及覆盖问题,多维度、多方向地对已有课程内容重新组织设计,实现课程内容的更新,促进关联知识的综合化。密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学科跨界课程,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获取不竭动力,提升科研素养。教科研是教师和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育人模式下的德育学科要实现“学科教学”向“德育教育”的转变,以学生个人素养提升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必备品质、关键能力的提升。德育教师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就业需求以及实际状况,立足学生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如通过模拟情境设置,在体验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通过矛盾冲突引入,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价值澄清;通过活动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力,体现德育教学的生动性、鲜活性、针对性、实践性。在此基础上,德育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紧扣时代脉搏,对教学实践进行审视和反思,做到由知及文、由纲及人、由术入道,掌握IPQ模式下的育人规律,以师德素养为目标,以专业素养为框架,以科研素养为基础,达到IPQ模式下德育教师的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乃国.IPQ育人模式立足职业素养的个性化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作者:钱梦缘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