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措施论文
时间:2022-09-14 06:13:00
导语:德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措施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上个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人类力量得到无限高扬的世纪。然而,在这个世纪中人类的道德却如同某种珍稀之物、某些濒临灭绝的物种那样让人感到它的弥足珍贵,让人为之而产生精神的饥渴。甚至在历来被认为是神圣的教育领地也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体现尤以学生的道德素质严重“滑坡”最为令人担忧。
二、目前德育实效比较差原因分析
2.1德育观念的落后我国素来崇尚教育,教育名目繁多,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不过国际教育潮流演变的大趋势似乎同我国的趋势正好相反:“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交往”之类“学”字当头的口号不胫而走,不少惯用的“教育”名目也逐渐为“学习”名目所取代。这并不意味着“终身教育”、“道德教育”之类概念已经过时,而是反映出从着眼于“教”的教育向着眼于“学”的教育演变的趋势。学生的行为及品德形成由于同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相关,因此走向“道德学习”更是大势所趋,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2.2德育队伍的分化人们常常把道德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道德教育,所以就有“加强德育工作”之说。所谓“加强德育工作”,通常是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师,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开展专门的德育活动,把德育体制化、形式化。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专门化的做法,意味着德育是专门的德育教师的职责,是专门的德育活动、德育课程的任务。这就暗示或默许了其他教师是非德育教师,他们从事的是非德育工作。这样的“加强”使原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德育,变成专门的德育教师的德育,更加削弱了德育。
2.3德育影响的弱化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作息安排多是每周双休或每周单休。学生每周在校接受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但是这几天的教育往往在经过一到两天的休息之后变得无迹可寻。
这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普遍会有的经历,孩子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都很符合老师的期望,行为习惯的养成、情感意志的锻炼较之以往都有明显提高。但是令人苦恼的是这些进步与提高总会经历几次反复,学校的正面道德教育受到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巨大冲击,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2.4德育途径的泛化《教育科学研究》发表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调查研究》,此项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以排序的方式表示这些项目实际落实的情况和成效。
(1)关于德育途径,学生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教师排在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
(2)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类课程排在第六位,教师把思想品德课类课程排在末位。
(3)关于学生最喜欢的德育活动形式,小学生、中学生都表示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最不喜欢的是公益劳动。
从上述调查报告中可以得出结论,现在需要的是寻求引导学生自主成长的途径和自主参与活动的形式。
2.5德育管理的无序学校在智育方面有一套完整、具体的管理办法,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教学体系。相反,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管理考核却明显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表现在:
(1)德育过程没有充分明确,有德育而没有德育管理办法和措施;或者虽然建立了德育规范,制订了规章制度,但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考核也不能经常化,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降低了德育的效果。
(2)是现行的德育类课程考核方法,如测验式、论文式存在共同的不足,即考试的卷面成绩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否相符,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自觉运用这些理论,难以测度。
(3)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主要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有的学校没有设立学生品德档案袋,教师只有定性描述,缺乏科学性。
三、教师专业化的普遍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在教育史上,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关注
每一份教育改革方法和每一份学校改进计划都强调高水平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活动越来越复杂,对教育人员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举措。但是教育人员中,承担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任的德育专业人才培养却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死角”。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发展之下也应予以德育教师专业发展以相当的重视。
四、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4.1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历史依据德育教师必然专业化,归根结底是教育历史性发展的结果。从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古代教育尽管没有出现专门的“德育教师”的提法,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说是德育教师。随着社会分工、学科分化的不断进行,教育系统中出现了专门的德育教师。从教育劳动的性质看,德育主要是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促进其精神发展的活动,是一项严肃、科学、专业属性很强的工作。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肯定了这样一个命题:德育工作值得专门关注和研究,德育具有特殊性,德育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需要专门知识、专门训练,需要专业化。
4.2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要求学校教育过程中时时有德育、事事有德育,无时不需要德育教师的引领。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寓德于教,开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但“人人都是德育教师”的理想追求,在现实中常常变为人人都可以不必负责任的推脱借口。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受到整个社会职业的专业化浪潮的推动,也是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德育工作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一些发达国家,专业化辅导员已是一个固定职业。我国少先队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3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对德育教师专业化进行理性的探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问题已有不少成功的探索;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方面也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广西、天津、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市区有关地区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表明,一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更多、更集中地从事特定的德育工作是可行的,也符合当前世界德育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实现事实上已大量存在的这一部分人员的尽快专业化,更好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承担普遍德育责任。
五、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运行机制
5.1理解德育教师专业化的价值将德育教师专业化纳入教师专业化之中当前,教师的专业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是局限于教师的学科教学和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的提升,在各级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甚少有涉及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内容、制度建设、操作要领、运行机制等。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把德育教师专业化视作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将其纳入教师专业化之中。
5.2明确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内在标准专业信念是专业结构的核心,是德育教师对专业性质的认定。德育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者,是影响学生人格的重要他人。因此,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等构成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在专业知识方面,德育教师要做好人的精神工作,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道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在专业能力方面,主要有课堂管理的研究能力、与家长和课任教师沟通的能力、研究和指导个别学生的能力等。在专业发展的意识上,德育教师要有对专业的满腔热情,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动力。
5.3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体系德育教师专业化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德育教师的培养要做到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公务员之家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职前的教师教育中开设有关德育教师与德育工作的课程。
第二,要开展职后的校本培训。包括开展德育课堂观摩,进行德育工作的案例分析等。
第三,引导德育教师进行实践反思。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我们必须重视反思在德育教师专业化中的作用。
第四,开展道德教育和管理的行动研究。研究是促进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5.4制定和完善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学校以及社会对德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要制定德育教师的选拔标准,力争把“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优秀教师吸纳到德育教师行列中。
在培养过程中,要把德育教师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使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状态,而不是任其自然发展。尤其要注意德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愿景。所以,可以借鉴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德育教师中试行职级评聘制度。
六、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6.1心理能量这里主要指德育教师必须心胸宽广,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人热忱、能尊重人、平等待人。首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引导和教育他们。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雨果说的好,世上没有坏的“庄稼”,只有坏的“庄稼人”。如果一个德育教师的心理能量大,不仅对人对事热心真诚,并且还能宽容大度地对待那些暂时“不成器”的学生,才能在不良的“土地”上培育出良好的“庄稼”。这样的教师,无论是履行教育职能,还是履行教学职能,他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问题,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征服学生的心。
6.2学识水平学,即学问,主要是指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各种科学知识的总和;识,即见识,主要指从社会实践、工作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学问和知识。如今,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德育是建筑人类灵魂的工程学,即“人学”。作为德育教师,深入学生生活的同时,还应随时留意学生的精神生活。经常关心学生的读书方向和读书兴趣,组织学生对各种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探讨、评价,把他们读书的兴趣引向正确的轨道。一个德育教师拥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人生的热情,能够促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来为德育工作服务。所以,德育教师的心理能量和学识水平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6.3情感施发这里主要指德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工作情感、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语言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一个德育教师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具有了很高的学识水平和非常广博的知识,但如果在施教过程中不善于情感的施发,也将是劳而无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流淌,这样,我们才能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这就必须要求德育教师要有丰富的感情和充沛的热情去对待学生,征服他们的心。所以德育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情感施发能力,同时也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心理能量和增长自己的学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
6.4人格品质主要指德育教师的才能、品德、气质等方面构成的整体形象。在才能上,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又说教师有两种人格,即“经师”和“人师”。如今,我们所要求的德育教师正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在品德上,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性是教师的最高品质。这里所讲的“人性”,主要是体现教师爱心的一种行为品质。在气质上,要求仪态大方,气质高雅,具有较高的审美观和辨别美丑的能力。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就是自身能量、学识水平、情感态度、工作技巧方法的综合体现。
七、总结
本文通过从自身实践出发,分析了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的的五个方面,认为应该给予德育教师专业发展以相当的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了教师专业化的普遍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运行机制以及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笔者认为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迫在眉睫。
- 上一篇: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分析研究论文
- 下一篇:交通局创先争优先进事迹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