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
时间:2022-03-01 05:17:00
导语: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现象与问题
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部分领导干部、教师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德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又虚又空,是搞形式的,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德育作用有限,或无能为力,缺乏对德育工作的深入研讨,对德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还有追求表面化,任务化的倾向,出现问题大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对德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表现在: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不够健全,学校德育的队伍建设缺乏有力的保证。德育工作队伍存在思想不稳、数额不足、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德育经费不足,设施陈旧,与社会上一些现代化手段给青少年以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相比,显得尤为薄弱,手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育实效;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适应新情况的有效机制,缺乏规范的制度、激励政策与评估体系;由于制度不健全,使教育方针和原则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缺乏保证,使教育工作不能有机组合,正常运行,存在随意性,缺乏整体效益,甚至彼此脱节;由于缺乏激励政策与评估体系,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动力和约束机制等等。
1.2德育工作的内容有所偏废
从广义上讲,学校德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许多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着实做了大量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又加强了家庭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但发展仍不平衡,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需要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行为等德育内容,这些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但它在一些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一些专题教育流于形式,如劳动养成教育,由于场地、课时原因常被挤占。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管理者们的重视,但很少有学校能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活动,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档案。
1.3德育工作的观念有待更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思想,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德育工作的观念上,我们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我认为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几种错误观点:
一是“无关论”。一些教职工认为,各司其责,是天经地义的。教师只管上课,干部工人只做自己份内工作,学生中出现什么问题,那是学生科、团委、实践科应负的责任,与自己无关。甚至认为,学风的好坏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学风差显然是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抓而不力的结果。
二是“强制论”。在德育管理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实行制度强制推进,理论强行灌输的方式,这种“强制性”的德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长此以往,会造成德育工作不力。
三是“一蹴而就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要实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领导与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几项主题活动,也有的同志认为一年下来搞几项活动就能解决学生存在的所有问题。
四是工作对象“唯学生论”。有些教师认为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把自己置身度外,其实德育的工作对象应包括全体师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有教师都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经师”,更做善于育人的“人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我们要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以高尚的师德情操感染学生,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4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
现行德育工作往往倾向于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探索德育发展机制,而视学生为被动的道德客体。即便是将学生视为道德主体,也大都从教师的角度去研究学生主体,似乎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恩赐的结果。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本位,满足于形式上机械、单纯的成人式理论灌输。这种“教师本位”的视角定势,严重背离了时代要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基本规律,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以教师所谓的主体作用压抑学生的自主发展。德育课堂规训色彩浓厚,教师严肃“布道”,居高临下地发挥灌输教育的主体性。学生主体参与程度不够,质量不高。表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参与多于学生参与,少数学生参与垄断,影响了主流学生的参与;教师对主体参与的设计与控制无力,使学生主体参与走向以个人为中心,甚至导致参与中断、放弃等现象。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教师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切身感受,没考虑到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把它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自己搞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严重问题,反映出德育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
1.5德育工作的目标存在“重大节,轻小德”倾向。
学校德育工作从小学抓起,却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德育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德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2、对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本人认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要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要明确和坚持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目标。自觉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成自己的应尽职责。真正认识到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目标和要求,真正把德育摆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涉及到校内外各个方面,必须由党政工团等方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施教,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
2.2更新观念,全员育人
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针对教育对象、年龄、个性的不同,我们的教师所采用的教育途径也应有所侧重,而且要下功夫研究,开辟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德育新途径、新形式,工作中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要,这样开展德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同时,要克服以上提到的德育工作“无关论”、“强制论”、“一蹴而就论”和“唯学生论”的错误观点,树立全方位德育理念,加大渗透的力度,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人人有责”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通过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是朋友,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接触,用个性化、亲情化的方式和学生真诚交流,用心沟通,诚心诚意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满腔热情地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3紧贴实际,丰富内容
传统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块。道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三者相互影响,各具功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调整、约束和控制人的外在行为。对于传统德育内容的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发扬,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但根据各校育人目标和教育对象发生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各校要不断充实和创新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除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与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具体从六方面着手:
2.3.1强化理想教育。理想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的核心。远大理想的树立是基于较高的理论认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之上,学校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重视“内化”和“实践”过程,提高学生为理想而努力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从理想到实现过程的曲折性、艰巨性。
2.3.2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同时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它主要包括:分担别人的痛苦,帮助别人,容忍或谅解他人及遵守社会规范等。
2.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的负担加重,人与人的交往减少,独生子女的增多等原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德育教育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各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如举办交流会、谈心活动、文体活动等形式,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2.3.4完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人格教育。形成师生互尊,同学互尊的良好风气,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3.5加强安全教育。“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学校学生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受关注的问题,关爱生命应当作为安全教育的核心,教给学生消防常识,急救常识,自卫常识等,杜绝冒险行为,提高防患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增强财产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2.3.6增强养成教育。有人说德育就是播种行为和习惯,收获性格和命运的事业,我们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和养成习惯,决不能把养成教育看成是日常的“小事”和“琐事”。而要看成事关学生性格形成,人生成功的大事。使学生认识到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习惯的可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自觉得到提高。
2.4探索模式,创新载体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注重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小德育”模式,向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模式转变。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贴近生活,注意个体,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在学校管理中采用多种方法:
2.4.1价值澄清式。它强调道德观或价值观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逐渐形成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以供选择;(2)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3)做出理性选择;(4)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选择的理由;(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2.4.2道德认知式。主要是通过讲座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听取、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讨论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4.3教学活动式。通过案例分析、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
2.4.4情景陶冶式。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方法。此法表面上“无言、无形、无求”,但实际上却通过渗透,构成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程,且效果颇佳。各级学校通过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转变教风,强化教书育人;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以及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为学生创建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4.5校园活动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各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办好校报、墙报、有线广播电视,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信息网,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文明上网教育,预防网络犯罪。
2.5强化管理,完善考评
2.5.1渠道要畅顺。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多数中小学、中专学校采用校领导
有关科室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这种形式,学生少的尚可,在校学生多的则显得力不从心,可按专业模块进行管理。
2.5.2责任要落实。所有分管的领导、班主任、老师都各有责任,各负其责,这是做好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前提。
2.5.3作风要转变。各领导、科室、班主任、老师都要树立“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用真情去感化学生,用榜样激励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深入到一线,做到三贴近——在思想上贴近学生、在生活上贴近学生、在学习上贴近学生。
2.5.4上下要联动。校领导、各科室、班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要行动起来,加强沟通,同时与学生家庭加强联系,努力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三者的效能,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2.5.5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朝夕相处,互相比较了解,我们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增强学生自治能力,学生自治不是放任自流,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立稳定的机构与制度,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来开展,激励学生的自律意识,使自律成为每个学生提高个人修养的内在需求。
2.5.6建立制度,完善考评。要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根据学校实际,认真查找德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制定德育工作的考核与评估制度。一是在学生方面,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建立科学、全面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实施方案,重点考核学生的政治表现、思想意识、集体观念、道德情操、遵守纪律、社会实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劳动观念、特殊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评估方法上可通过观察法、谈话法、评议法等,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自我测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员参与,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估。二是在领导老师方面,我们以利用抓住德育工作领导、评估、激励机制的创新,形成一套科学德育工作考评制度,以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参与德育工作。如推行“一岗双责”的领导工作机制,分工负责,逐级负责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各科室、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实现德育工作一体化;坚持德育工作评估与激励机制的创新,把德育工作纳入教工量化考核中,形成责任共负、荣辱与共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评选爱校护校模范,加大激励力度,形成激励制度,促进科学考评制度的形成。这样,使每个人都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学校中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把德育工作做好。
摘要:本文反思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德育问题对策创新
- 上一篇:学校德育实效性提高对策论文
- 下一篇:学校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