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实效性提高对策论文
时间:2022-03-01 05:16:00
导语:学校德育实效性提高对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新时期影响德育实效的问题分析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较封闭的参与方式间存在反差
当代学生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氛围中,接受着广泛的社会信息。开放的大势一方面使人们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也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再加上文化市场上不健康的东西一度泛滥。而学校相对而言,就像是一片净土。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但在家庭中、社会上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受到腐蚀,纯洁的心灵也受到污染。所有这些都不能单纯地责怪孩子,也不能简单地埋怨老师的思想工作不力。老师不可能把学生关在封闭的校园里,校园的围墙实际上已经坍塌,八面来风拍打着教室的门窗。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商潮中显得单薄、脆弱。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经成为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反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学校德育全面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间存在反差
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畸形发展。这二者间的反差影响了学校德育的质量。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需求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在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上却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埋头于个人事业,或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托”给教师;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社会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什么孩子的全面发展,统统置于脑后。更有甚者,由于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耳濡目染的学生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溺爱型家庭的孩子抓住父母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盲点和矛盾,在道德修养之路上不断下滑;粗暴型家庭的孩子惧怕家长,养成孤僻、急躁、自卑的性格,家长的暴力手段,反而把孩子推向了社会的阴暗角落。
(三)变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观念间存在误差
在育人观念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造成当代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超前性与教育者的“怀旧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在育人观念上的“落差”带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重困惑”。今天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在内),大多是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思想文化封闭、生活条件清苦、社会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走过来的。这种时代的烙印无疑影响着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而今天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崭新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都无时无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育人目标期望值上的差异。
此外,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繁杂,随意性较强,其评价机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等。
(一)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过去,我们往往把德育工作的目标定得“高、大、空”,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过高过急,欲速不达。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中学、大学乃至成人,不分层次,统一要求。这种缺乏层次的道德目标不能很好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又空,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其后果是:在德育过程中,重道德认识的灌输,轻道德体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和塑造;在德育效果上,学生主体由于面对过高的目标要求,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在学校时能自觉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到社会上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是个“差”学生,形成虚伪的人格。
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围绕德育的总目标,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德育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梯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另一方面应对照德育的总体要求,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使德育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学会关心”教育,可分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关心自然环境。在小学低年级段,关心他人的教育可具体为:关心父母亲人,关心教师,关心同学,小伙伴友爱互助;关心集体的内容有: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集体的力量大,知道在集体中要守纪律,知道在集体中要想到他人。关心自然环境的教育要求有:关心家庭及学校的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公共场所卫生。关心国家要做到: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国,知道国旗、国微、国歌、首都等,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
1、全面更新家长的人才观。在我国,现代考试和人才选择的制度为人才的选拔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选择制度使得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于是,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他们要求孩子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更严重的是把孩子学习质量的变化视为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来说,面对家长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面对日益严格的标准化考试制度,每天的学习过程成了冰冷的科学知识的灌输,每天必须面对浩如烟海、题型复杂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深深地感受到了自我主体性的丧失,从而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暖视而不见。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新家长的人才观,使之重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2、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学校德育目标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而活动能集中体现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我们通过组织有特色的班队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如校园之声、红领巾服务队、演讲赛、诗歌朗诵会、社会调查、体育竟技等来激励、培养和促进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在活动中,还可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增强体质,使他们人格中的积极成分不断得到发挥,品格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强化学生德育的实践体验
体验性教育是指以实践体验为主,促进心理体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在德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视这样的的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都要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转化学生体验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这值得我们借鉴。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阵地和途径进行各种体验性教育,使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从“你该怎样”向“我该怎样”转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四)开发家庭、社区内潜在的德育功能
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功能,扩展教育范围以增强德育效能是近年来德育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家庭、社区联手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五)重新构建品德评价机制
德育的评价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做到“轻结果、重过程”,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生活的乐趣,在获得生活乐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此外,在学科教学中不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还要以平时的行为表现作为参考依据,并在升学时实行品德一票否决制。即无论成绩多么优秀的学生,如品德不过关,就不能进入大学深造。
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中心小学建立学生道德评议会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该校借鉴当地农民道德评议会,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助评、班主任总评的办法,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群教群,以德治校的良好氛围。每个班推荐4-6名学生担任道德评议员,并请1-2名学生家长担任特约评议员,班主任担任评议小组长,校长担任道德评议会会长,出台《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方法》,根据测评等级评出结果作为期末“三好学生”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还注重向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上延伸,通过家长参与道德评议,经过互评互议,使不少家长改变了不良的教育方式和打麻将、酗酒、不积极缴纳税费等不良行为。
总之,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我们教育者抓住时代的脉搏,努力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办法、新路子,使德育工作真正产生实效,才能为国家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社长才能健康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万福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版
2、曾欣然《德性培育心理学》2006版
3、《学校德育工作全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版
4、陈平《当前学校道德的困境、误区与对策》一文(《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八期第92页)
摘要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增强德育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改革的主流。鉴于此,我们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根基,积极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设计德育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家庭、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功能,重新构建品德评价机制,以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探索出一条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新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期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分析对策
- 上一篇:学校德育问题措施分析论文
- 下一篇:学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