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时间:2022-02-08 04:10:00

导语: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一、互联网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1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视野更开阔。互联网的发展和在高校的普及应用,给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互联网将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途径、新阵地、新载体。由于互联网特有的信息高度集成性、共享性、即时性,使社会上成功的演讲、报告、德育专家辅导、电视教育专题片均可上网,共同进入“虚拟课堂”、“红色网站”、“理论园地”。大学生只要坐在电脑前点击所需教育信息,就可受到教育。现有的宣传教育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等,形式上相对独立,互联网则可以把所有传播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移到网上,实现教育信息与大众媒体的结合。网络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介的所有传播特征,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网络的内容。

2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功能更扩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即时交流、现实虚拟、视频新闻、信息检索、游戏娱乐、网络会议等功能越来越多。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应用必将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从而扩展到教学、科研、管理、教室、宿舍等各个方面。由于网络遍及校园的各个角落,涉及所有师生,在这种条件下,全球热点很快转化为国内热点、高校热点、师生热点。这种内外热点的同向反映和同步交流,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及时引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互联网还使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学校可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做到家校结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大德育体系的形成。

3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空间更广阔。传统的高校德育手段因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其覆盖面有限。而互联网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则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主要表现在:一是德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随意安排工作时间,而不必拘泥于“两课”课堂教学。二是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德育不再局限在学校的小范围内,而是走出了校园,更加快速了解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三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过去做思想工作仅局限于国内的信息,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放眼全球。如此,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辐射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网络空间有多大,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二、互联网有利于高校德育观念的转变

1互联网有利于由灌输方式走向引导方式。传统的高校德育普遍采用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灌输的教育方式。互联网时代,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大学生通过网络离这个“精彩的世界”越来越近时,高校德育工作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灌输方式,即停留在告诉大学生对与错、是与非、真与伪、美与丑的事实,要求他们简单服从这个层面上,就不会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虽然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不会消失,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一作用,教育者很可能落伍,成为一个不合格甚至不受欢迎的人,教育者必须承担起“向导”的角色,发挥“引路者”的作用。

2互联网有利于由等级身份走向平等身份。互联网上人人平等,它具备了实践现代民主教育的环境。网络空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不知名的,这就提供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老师以专家或朋友的身份出现,给学生真诚的关心,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相反,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如果仍然抱有“等级”的观念,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学生可以不理会你,甚至只要知道你是老师的身份,他们就避而远之。一旦连交流的对象都难以找到,还谈什么教育呢?即使是匿名的,只要让学生察觉出你在说教,他们就会偷偷溜走。因此,从内心深处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地位的“人”,尊重他们的思想认识过程,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就成为网络环境中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必须。

3互联网有利于由封闭思维走向开放思维。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处于相对保守、封闭的状态,这是德育工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使世界建立了普遍性的联系,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面对着。高校德育要以西方国家个体价值的无限膨胀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作为参考和借鉴,克服狭隘的文化和价值偏见,使“共同”、“共融”的价值思维成为高校德育思维的基本特征。

4互联网有利于由单向交流走向双向交流。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者往往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单向的传授式的教育,教师是“蓄水池”,学生无非是“装水的罐子”、“盛物的袋子”。今天,当学生能通过网络获得比教师更丰富、更前沿的知识时,当学生比教师更熟悉新的生存空间,更具备在新的生存空间生存的能力时,德育所具有的传递道德文化的功能就不会也不再是单向的了,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互联网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双向交流的新形式,使得双向交流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观念。

5互联网有利于由集体对象走向个体对象。以往的高校德育工作所采用的基本教育方式是集体教育,如升旗仪式、校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互联网对其参与者——社会中的个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在任何时代,个人的道德都不只是个人的事。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播起来更容易,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发生的影响空前增大。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长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今天的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纯属个人的自主行为,由此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越来越趋于个别化,这样一种现实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个体。

6互联网有利于由他律约束走向自律约束。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讲求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规范的监督,对学生的约束以法律为特征。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制约,揭掉“面具”,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完全无所顾忌。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网络社会并不完全适用,传统道德的规范作用显得比较弱化。所以,网络社会更需要人们的自律。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要建立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备,更需要网络中每个人的自律和自重。因此,传统的以法律为特征的高校德育模式必须向以自律为特征的教育模式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

三、互联网推动了高校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1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手段更丰富。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应用,过去常用的一些形式,如讲课、听报告、读书会、看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等,效率明显偏低,而互联网使高校德育手段更为灵活多样。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工作注入的活力体现在:一是形象;二是生动;三是逼真。计算机模拟现实,使人如身临其境,得到切身体验,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德育工作对象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这是其他德育工作的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2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速度更快捷。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互联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设的四通八达的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都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聆听”老师的教诲,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互联网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无论何时大学生都可以上网获取各种知识,这就为高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拓展了时间上更加广阔的范围。互联网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高校德育工作的反应速度和交流的快捷是前所未有的。

3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预警更及时。高校德育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的情绪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互联网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德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发情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想法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表达。对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4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联动更方便。互联网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网上网下联动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技术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利用互联网积极实施网上网下德育联动,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如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通过网站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网上德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Flash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现实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四、互联网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

1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更充实。互联网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性走上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跨越时空,这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学生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电脑,既可方便地获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种信息,又可与外界自由地交流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利用互联网可以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使学生交往面扩大,交往层次增多,交往方式多样,促使持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个体在网络上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融或相互冲突,极大地刺激人们的创新意识。

2互联网使高校德育工作信息更丰富。传统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含信息容量少并具有滞后性。相比之下,互联网具备信息的丰富性、专门性和更新的快捷性。从信息的容量来看,互联网的网上信息可谓丰富多彩、浩如烟海。据有关资料表明,1983年全球数据库总容量是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已达到100亿条以上。这些信息无所不包,内容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可以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海量的信息客观上为大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吸纳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用开阔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互联网使高校德育资源整合更有效。互联网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极大提高各地区、各类别德育网站使用效率,有效避免高校德育工作有限资源的浪费。“中国大学生在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该网站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并推动,全国大学生参与,全国高校依照“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以“信息交互、栏目共建、活动联办”的方式合作共建的公益性、综合性中国大学生主网站。目前第一批参加深度共建的高校已达95所。它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充分调动各高校及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高校特色和创新意识的网站建设之路,大大提高了高校德育工作力量的联合、协同作战能力。

4互联网有利于不同道德的融合。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是世界的本质属性之一。世界各国在不同的发展进程中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道德教育的思想,闪烁着真理的、人性的光芒。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界限,促进了东西方伦理文化、德育思想的汇流、激荡,为世界不同道德资源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如果高校德育工作措施得力,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文化、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由于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伦理思想与价值观念。我们要坚持“扬弃”原则,一切有益于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先进思想文化我们都要“拿来”和吸收,一切有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思想、没落观念,我们都要坚决予以批判和剔除。

[摘要]互联网几乎综合了其他传播媒体的所有优点,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平台。它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有利于高校德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了高校德育手段的现代化;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教育;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