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29 08:17:00

导语: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聋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聋校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既要进行语文的训练,又要进行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德育因素的渗透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本身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目前教育形势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应遵循什么原则呢?有些什么方法呢?及要实施什么方面的德育内容呢?下面就我个人的想法,与大家一同探讨。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又称为隐形教育。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渗透性,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景物来实现。例如《的睡衣》,课文紧紧围绕睡衣加以叙述,通过讲的睡衣上已有好几个补丁,七十多岁的邓奶奶还在给补睡衣,说明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通过讲年轻护士手捧睡衣,感动得眼睛湿润了,表明年轻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十分敬佩,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对课文的内容给以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习、邓奶奶艰苦朴素的精神。

2.概括性原则

语言文字中渗透着德育因素,有一些并不明显,我们应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加以概括。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应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概括,如“喜欢与讨厌”“美丽的与丑陋的”。

课文的主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因素,主题的概括过程实际上是语文学习、思维训练与德育结合的过程,特别是那些思想内容深刻的课文尤其需要概括。例如《莹莹长大了》教育学生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奶奶,您吃》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

3.准确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进行成功的德育教育,首先取决于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深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德育作用。

教材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凭借,在正确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把握其德育因素的重要性。如《王冕学画》《聪明的华陀》这类赞扬人物的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德育因素。王冕是通过自己的勤奋的学习才成为画家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华陀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才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教师要通过此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

聋校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谁勇敢》的课文时,课文讲述的到底是小松勇敢,还是小勇勇敢呢?马蜂窝是小松捅下来的,马蜂炸了窝,飞出来蜇人,他只顾自己抱着脑袋跑,看见明明哭了他也不管,这不是勇敢。而小勇呢?他为了保护明明,扑打马蜂时被马蜂蜇了。在危险的时候,他不顾自己,保护小朋友,是真正的勇敢,所以大家都说他勇敢。

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德育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把德育因素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受到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如《不要乱扔果皮》《我自己做》《帮助李奶奶大扫除》等。

二、语文课实施德育的方法

1.正面析理法。有的课文的内容就是极好的德育教育题材,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充分的对学生渗透,联系学生实际,从正面给学生分析道理。如《奶奶,您好》教育了学生应养成尊敬老人的好品质。

2.潜移默化法。讲授山水课文,能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美化灵魂,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家乡的高尚情操。如《我的家乡》讲述了我美丽的家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

3.寓教于乐法。语文课进行德育渗透,决不能板起面孔,训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等特征,创造出快乐有趣的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受德育熏陶。《好朋友》在教学时,老师可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像严良和陆英俊一样,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了教育。

4.实践活动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获得教育效果的方法。例如《帮助李奶奶大扫除》教育学生帮助、尊敬老人,在生活中,也应该这么做。

三、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其主渠道,语文学科是其主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明。(4)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英雄人物。(5)教育学生知道祖国的过去,热爱祖国的现在,开创祖国的未来。例如课文《天安门前看国旗》《北京天安门》《小八路》《补丁》。

2.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指以增强民族意识、民族责任感和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心,传授国情知识为内容的教育。语文课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加以渗透,发挥感染、陶冶作用。我国历史悠久,国情非常复杂,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为此我们应深入钻研,理解和反复推敲《纲要》(请讲明是哪一个纲要)和教材,正确理解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将“渗透”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例如,课文《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长城故宫》《红绿灯人民警察》《大熊猫》等。

3.民族精神教育

弘扬和培养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义务。语文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以自强不息、不畏强暴、英勇奋斗、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传统,铸成了我们的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了千千万万民族的脊梁。我们语文教学有责任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品格,造就出一大批民族新一代的脊梁,使我们的民族发放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灿烂的异彩。例如,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4.革命英雄人物榜样教育

语文课本里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悲壮,可歌可泣。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让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再现,让革命者的豪言壮语再震神威,让先烈的崇高思想再闪光,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目的。例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

5.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纳》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但要靠教师去认识、去感受、去利用、去创造。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体验汉字美、书法美。(2)理解和感受语言美。(3)进行语言美的教育。例如,《我的爱乡》《春天来了》《到海边去》《迷人的天山牧场》《桂林山水》等课文。

6.健康人格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课堂教学是语文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必须要准确地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在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意境,以情动人。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起共鸣。还要注意找准突破口,找准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切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个最佳切合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例如,课文《诚实的孩子》《好朋友》和《奶奶您好》。

7.“五心”教育

“五心”即:爱心、关心、忠心、虚心、信心。“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选准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五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活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实实在在的教育、影响。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五心”教育放在首位,使“五心”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例如,课文《我选我》《送雨衣》《帮助李奶奶大扫除》等。

总之,“教无定法”,语文课渗透德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国际国内的形势,采取灵活的方式渗透德育。我们既反对“硬贴式”(牵强附会),又反对“游离式”(各不相干)的渗透,我们崇尚的是“水乳交融”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联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