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育不竭源泉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19 09:28:00
导语:思品教育不竭源泉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教益。
一、向生活中探索
所谓“探索”,本文是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情趣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本领。那么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要让学生通过感觉、发现、探索和领会内在的活动内容来完成学习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应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比如《我们播种春天》一课,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环节。我把一些黄豆分给孩子们,让“小朋友们看一看,想一想,黄豆芽是怎样从黄豆里长出来的?”孩子们用手摸摸小脑袋,有的拿着黄豆仔细看。“老师,这儿有个结巴,黄豆芽会不会从这儿冒出来?”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指黄豆猜想说。“是这样吗?”我故作惊讶地问。“我见过奶奶用水泡黄豆,黄豆芽就长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大声说……孩子们愣住了。“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想用水浇黄豆的同学在一组,想用土种黄豆的同学一组,我们分头行动,看看黄豆是怎样发芽的!”孩子们可乐了,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组,一群孩子将黄豆放在盆里,浇上水,另一群孩子用纸杯装上土种黄豆……我让他们课后仔细观察,随时报告他们的发现。三天后,我一走进教室,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向我述说他们的发现。看着孩子们惊喜的神情,我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因为学生已经懂得了向生活中探索,才能获得真知。
二、从生活中体验
“品德课是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认识事物,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与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动收获,不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机警、活跃。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县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交通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县城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地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
三、到生活中实践
《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感和科学性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样做,而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样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这就是所谓“自主构建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我们的教学必须倡导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中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四、由生活中感悟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所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体会,亲身感悟,所学的品德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深化。比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躬,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五、在生活中生成
“生成”既指学生对生活知识与道德观念的能动建构过程,也指课程资源是师生动态生成的,师生均可超越教材,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课程的价值取向。孩子们明白了道理,懂得了该怎样做,就应该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要尽量与家长配合,还可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如教《我是家里的开心果》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清洁章”、“孝敬章”,教《认识好朋友》时可争“礼貌章”、“友爱章”,可以按照争章计划开展自我训练,请家长当教练辅导、督促学生、让家长、同学、老师当评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以生活实践活动为载体,可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内化,加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生成。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应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密切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积累,不断提高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健康地成长。
- 上一篇:区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 下一篇:小学辅导员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