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19 08:54:00

导语: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分析论文

注冒号《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举隅》主要从德育的过程论述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试探索1些途径和方法,以增强德育的效果。请批评指正感叹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奉献社会。道德建设,教育是基础,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研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发展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道德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接受1定的教育,并经过学习和锻炼逐渐形成的。正所谓冒号“因教成德”。德育过程中,必须通过理论教育去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但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切忌脱离实际把道德教育变成空谈、说教,否则会在学生的思想上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脱离实践活动,“闭门修养”无论如何“内省”,都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应该懂得,道德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1定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德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的过程,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

从德育的过程来看,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从德育的内容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做到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基本要求,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要付诸于实践。可见,道德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所以,德育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道德教育要走出“书斋”,在广阔的天地里进行,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项活动中。优化环境,启发学生的道德意识。校园里,英雄模范人物的画像和他们告诫人们珍惜人生、奉献社会的名言警句,能使学生领悟到高尚的道德内涵;利用身边出现的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的事例,发动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化”、启迪,使学生明确冒号为人处世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冒号希望工程、自愿者行动、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学生干部竞选活动,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行优秀班级、组织纪律、文娱表演、体操表演、体育竞赛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等等。

家庭和社会也要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经常进行家访,必要时召开家长会,建立“学生家庭学校联系手册”,与学生家长商讨和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与社区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了解和研究学生课外、校外的思想行为动态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家庭、社会、学校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必然增强德育的力量。

“润物细无声。”运用环境来熏陶,通过活动来“晓理”,学生就会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认识得到提高,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德育不能“坐而论道”,要重视道德行为的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公道正派,诚实守信,1言1行都给学生做出表率,自然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英雄模范崇高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自然令人“见贤思齐焉”。但是,如只1味以“高大、完美”的形象为榜样,可能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揠苗助长的负效应。还应更多的运用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来激励、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培养典型,让学生从优秀同学身上学习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良好品行,会更直接、更贴切,自然能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热爱学生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及时利用1些偶发事情,营造气氛,通过发动学生参与的形式来培养道德情感。比如,当有同学患病需住院治疗时,当有个别同学不慎跌伤需作手术时,学校除了派人照顾料,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外,还通过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师生员工捐款支援、前去探望。大家在献出爱心的时候,体验和形成助人为乐的心境。

对于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能疏远、孤立、歧视,切忌使用讽刺、辱骂、体罚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否则,这些学生会产生冷漠的情感、孤独的感受。心灵孤独是可怕的,它会削弱甚至丧失人的良知、理智,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是败坏的行为。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有时还要采取宽容、“感化”的方法,以治病救人态度,帮助他们心悦诚服地认识错误、切实改正。要让每1个学生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从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转化为乐意履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

尊重爱护学生,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导行”,既要引导、诱导,又要鞭策、督导。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及时给与表扬、褒奖,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荣誉感;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道德的行为,及时给与批评、贬斥,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羞耻感。要求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既要让学生好事从小事作起,从现在做起,“积善成德”;又要把不道德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学生能“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就会自觉地去赞赏、追求道德的行为,厌弃、反对不道德的行为。

要尽可能发挥学生集体这个大课堂的教育作用。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要善于发现、认真挑选适合担任学生干部的人才,精心培养、锻炼学生干部,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能引导每个同学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要求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3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在集体中造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创建团结向上的先进集体。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曲折的思想斗争过程。还需要在实践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步行拉练、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学生在风吹雨打中锻炼成长;对学生进行军训,在烈日下或寒风中进行队列操练,吃点苦、受点累,换来的是纪律性、意志力的增强;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毅力和能力。当学生有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就能排除内外干扰,顽强地把道德观念付诸实践。

研究性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活动。它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社会的使命感,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要积极实施这种课程,把它密切地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之,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观念,把道德观念变成道德行为,化为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学生从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到习惯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道德品质,逐步成长为有高尚道德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