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德育在高中德育的作用

时间:2022-04-13 08:25:40

导语:隐性德育在高中德育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隐性德育在高中德育的作用

摘要:从德育教学方式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这两种。在传统高中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明确的形式或开展明确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德育内容,尽管隐性德育比不上显性教育教育实效快,但是其在日常教学渗透中却能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长期的德育积累中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显性德育之外,还要将隐性教育思想引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洗涤。

关键词:隐性德育;高中教师;德育教育;政教处

众所周知,政教处是主抓学生德育的职能机构,是完成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的主要部门。在高中阶段,政教处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引导教师将的体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借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谓的德育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遵循受教育者品性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内化和外化是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所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显性德育来形式来直观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忽视了隐性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的作用。那么,隐性德育为什么要应用于高中德育教育之中呢?有何必要性呢?

一、以隐性德育缓解高中生的矛盾心理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其心理会出现很多问题,诸如叛逆、敏感等。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内容相比,“隐”是其最大的特征。隐性德育将德育内容、目的、方法等隐藏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教师按照知识教学的方式直接将德育内容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德育内容,那么只有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正如俗话说的“强按牛头不喝水”。由此可以看出隐性德育比显性德育更具优越性[1]。(一)借助德育缓解思想上的叛逆性。尽管高中生其心理发展趋向成熟,但他们极还是希望获得教师的关心、关注,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完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的平台。但事与愿违,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在学校教学中获得有效发展,常常会不自觉地忽视学生这种对自主的追求,以强制性手段来强迫学生学习、发展。此时,学生心理需求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冲突,叛逆心理自然就产生了。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一点关爱,一点体谅。关爱与体谅是无形的,是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将爱与体谅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此方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政教处工作人员,我在发现学生出现违纪情况的时候,不会直接向班主任或者家长告状,而是与该学生谈谈心,了解其作出这种行为的原因,设身处地地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违纪行为的后果,如此在我的一点一滴的引导下,学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了其思想觉悟。与此同时,我还会对那些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借此为其学习扫清障碍,避免其为了追求物质而走上歧途。除此之外,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我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自身素质出发,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中观察对我的行为进行观察与模仿,如此在自由的环境中他们自然会主动获取德育内容。而且,这样的行为要求来要落实到每一位班主任和执教教师身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2]。(二)借助德育缓解心理上的冲突性。高中生常常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处理各种事情。但是事实上,学生高看了自己的能力,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之上是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所有事情的,此时他们会处于一种理想与现实、成熟与幼稚的矛盾冲突之中。此时,倘若教师还使用严格的德育教育手段,将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以规章制度的方式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要求学生一步一步践行德育内容,那么这种矛盾不但不能解决,反而会激化。此时,教师就需要利用隐性德育的特点,将德育目的、内容隐藏起来,以退为进,使学生在一种无意识地状态下主动接受德育内容,以此,在丰富的德育内容积累下,学生的心理素质自然会有所发展,其认知自然会有所发展,那么,心理上的冲突也会随着德育的发展得到缓解。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会组织各班主任借助周末播放极具教育价值的电影,使其在生动直观的画面中受到认知冲突,借此在积累大量的隐性的情感教育的基础上,使其自主地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逐步使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

二、以隐性德育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担负着双重责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从思想道德上对其进行引导。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往往会将知识教学置于思想教学之上,这就使得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在对高中教师工作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且得到教师过多关怀的学生,在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教师视而不见,二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在教师无意识忽视下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要遇到曾经的任课老师都会问一声好。这两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工作中带了有色眼镜造成的,教师过分追求智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那些满足智育要求的学生,思想道德超强人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追求智育不过分,但是忽视德育却是很过分。教师不可能每周利用几节课的时间专门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此时就需要将隐性德育资源引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德育,如此才能在不影响智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目的,使学生能在德智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变成顺口溜张贴在教室里,如“见来宾,微微笑,点点头,问声好”,使学生能在日日诵读中自主转化为行为规范。

总之,在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隐性德育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政教处工作人员要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引导班主任、授课教师利用隐性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思想道德,使其能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提高德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德久.教育新常态下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王永忠.高中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5):26-27.

作者:周友生 单位: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