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普通高中德育论文
时间:2022-09-28 04:07:15
导语:城市普通高中德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1.1德育对象来源多元化,结构复杂,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简称泸州高中或泸高)作为一所典型的城市普通高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随着普高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渐普及,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笔者对泸州高中1992年至2012年间的生源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统计了1992年9月、2002年9月和2012年9月泸州高中的生源情况,班级总数分别为15个、43个和112个,学生总数分别为908人、2752人和6724人,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分别为12%、47%和68%,单亲子女比例分别为9%、17%和31%,留守子女比例分别为11%、34%和41%,市外生比例分别为3%、19%和36%,住校生比例分别为17%、46%和72%,计划外招生比例分别为11%、35%和47%。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的20年里,泸州高中逐步发展壮大,无论是班级总数,还是学生总数均急剧增多,这既是好事,又让人感到“忧心忡忡”,因为这给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学生总人数的急剧增加,独生子女的人数也快速增长。独生子女寄托了长辈们太多的期望,他们大多受到长辈们的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独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既有经不起挫折打击的“草莓族”特征,也有凡事依赖长辈解决的“啃老族”痼疾,教育难度特别大。除此之外,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单亲学生的家庭破裂、家庭不健全这无疑会给渐懂人事,自尊心、好强心日渐增强的学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对其学习生活、为人处世带来始料不及的严重的教育后果,增加教育的难度。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打工潮逐渐向大江南北海内海外的发展,作为西南内陆一隅的三线城市泸州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子女。留守家庭对子女的关爱教育有时鞭长莫及,故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显现,不容小觑。近二十年来,由于泸州高中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也由于泸高招生范围逐渐扩大,故周边省市前来就读的学生日渐增多,住校生和市外生的比例均大幅提高。这些学生远离父母,初次来到城市就读,对环境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城市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必然对他们有所影响,必将会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小的羁绊。更让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二十年前,泸高招收的几乎都是正取生,学生品学兼优,管理难度小;二十年后,泸高招收了接近一半的计划外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学习自觉性较差,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纠正提高。因此,当前的泸高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1.2德育工作的环境日益复杂,信息社会中的大量垃圾信息对学生身心影响巨大
作为一所城市普通高中,我校有近一半的走读生,不可能像县区农村普通高中一样把所有学生均封闭在校园内,让学生免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干扰。毋庸赘言,在繁华喧嚣的大都市,有越来越多的负面因素在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诸如酗酒、抽烟、进网吧、进营业性歌厅等等,都或多或少对意志力不强、德行不够坚定的学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掌上电脑增多,暴力、色情以及大量垃圾信息正悄无声息地腐蚀学生幼稚的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以及西方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在侵蚀学生,导致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负面因素都严重阻碍德育正能量的发挥。
1.3应试教育阴魂不散,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愈来愈严重,德育弱化不容小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方针对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说得非常清楚明白。21世纪培养的人才,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在我国,从古至今,本无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对立,应试教育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之上的考试而非单纯的应试。但是由于考试标准,选拔人才的机制单一,过分的应试模式,才有了当下这场争论。学生成了教育机器,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高分。为此目的,有的学校,取消了学生应有的活动,比如班会、体育课、劳动课、艺术课、心理课等,学生们被挤占的时间,全部用来做练习、考试,没有时间去感悟和体验学习的快乐,生活中的美感,没有时间去体验劳动和助人为乐,没有时间去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交流,没有时间去体验1小时阳光体育。他们所缺的德育课程,在大学能补得上来吗?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学教师能给他们医治吗?多年以后,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发现他们的梦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们对辛勤的园丁们会有多少感激之情呢?长期以来,我校作为泸州市两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之一,肩负着沉重的升学任务,因而学校绝大多数教师以教学为重,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轻对学生的德育教化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着跛脚走路的尴尬问题,亟需矫正。
1.4德育教育形式单一,未形成齐抓共管态势
“传统的德育教育倾向于把学生视作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权利,要求学生单向地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通讯和网络的发展,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学生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说教式和惩戒式的德育教育,已不再适应现代德育教育模式了。德育是如此重要,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只教书不育人,或仅在课堂上育人,课堂外不育人等现象依然存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一岗双责,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精神,还没有完全形成。另外,德育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一旦送到学校,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的问题,与自己无关。同样地,社会在评估学校时,往往只看重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品行和表现,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活动。西方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学校课堂对家长是开放的,家长和学校长期保持交流。社会对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场所,学生们在医院、矿山、劳教所、戒毒所、救助机构、社区等参与实习,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得到相应的学分和综合评价。
1.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社会教育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由于学生自身不正常的人际交往心理,新形势下的学生心理日益复杂化和极端化,有时会让教育者防不胜防。同时,学生课业负担,并没有随着课改的推进而减小,反而比以前有所增加。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身体锻炼,劳动锻炼;没有时间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流,内心的苦闷、彷徨得不到排解,长期积压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较内向,不善交流和沟通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容易出现偏激行为。近年来,学生自杀的和患抑郁症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1.6学校的安全问题细节落实不到位
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高压线”。没有平安校园,就谈不上和谐校园,秩序校园,就无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以确保学校安全,是学校管理中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校园安全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全员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应急处理能力还较差;安全课程和安全知识演练不落实;设备设施较陈旧;消防设备未合理配置;防暴、监控、预警设备资金不足;保安队伍素质整体较低;学校、家庭和社会未能形成一个系统预防机制。
2德育管理对策
(1)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务必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单纯应试思想,让学生综合发展,和谐发展。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具体的劳动实践和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鉴于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工作,建立每位学生的健康心理档案,各年级应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加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有关德育部门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各年级、德育处和安办应有特殊学生的档案,切实加以预防。要教育学生高考不是一生唯一的选择,“一个人可以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具备高深的科学知识,但不可以不具备宽阔的胸怀。”
(3)德育工作,人人有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注重细节,注重落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教育实行阶段德育和主题德育相结合的办法。高一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养成教育,感恩责任,劳动体育和强化阅读。高二年级主要是挫折教育,励志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和感恩奋进。高三年级主要是理想前途教育,感恩奉献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4)安全问题重于泰山。
全员教职工,都要具有安全意识,重细节,重预防,重落实。全校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意识,每一个路口,每一个楼段,都要有责任人,并明确标注在指示牌上。每个环节都要有预案,全校教职工要有一本非常清楚的安全手册。重点巡查要长期坚持,形成制度。校门的管理应是军事化或准军工化管理。事故发生后,有关应急处理必须有统一清楚的流程。政府加大投入,提升监控系统、预警系统、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等的现代化水平。安全问题,必须由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部门,抓共管,方能有效。校门口的摊贩,网吧,饭店,发廊和公路,都是带来不安全的场所,如果没有政府的公权力度,很难治理。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清洁卫生,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做,并作为劳动课程的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那里全面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由此上升到热爱祖国和人民。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浸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应突出体现以下内涵:以人为本,人是文化的核心;注重文化的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和校园传承的文化和谐统一;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传统,办学目标,校训等主题突出;文化长廊映衬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制度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特点,师生个性化特长;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人际关系建设;学校整体环境色调,视听效果等。
3结束语
学校总是在艰难中发展,风险和机会共存,挑战与希望共生。这里,只要有一大批拓荒者,忠于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事业,这种事业一定会继往开来;在这个精神的家园里,容不下浮躁和外界的喧嚣。他们虽然清贫,但内心充实而沉稳;他们辛勤一生,但无怨无悔,他们的教育梦想是为了祖国的明天。
作者:刘中楷单位: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
- 上一篇:四导制学生德育管理论文
- 下一篇:以人为本指导下的高中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