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师作用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14 09:57:00
导语:德育课教师作用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培养大批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人才培养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1];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我国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更加开放的形势,使得思想教育的大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21世纪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传统教育理念面临的巨大转变使得德育教育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新问题,因此,高校德育课面临严峻的挑战。
1.信息化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提出挑战
当今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人类已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对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从传统意义上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和品德上都应该高于学生,教师之所以为师,总是知之在先、在多。而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资讯的发达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的更新和信息快速传递,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并不一定比教师少、慢,甚至比教师更多、更快。教师已不是信息的独占者,而是信息的平等享受者。现代大学生的成长迅速地社会化,尤其是职业大学注重实践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社交、娱乐、社会工作都与社会紧密结合。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必定对学生的思想、个人价值取向和观念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跟上这种变化,并且要站在前沿,引导学生,这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全面开放也给中国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这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有利于中西文化贯通,但对于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所要求的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确立,对于教育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其负面影响不可轻视,因而教育的难度更大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2.传统教育理念面临巨大转变的考验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主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具有主动性、主导性和超越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接受者,受教师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单向灌输的课程设计,忽视双向交流启迪,教师更多地考虑学科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的需要,出现教师上课精彩,学生就是不愿听课的现象就不足为奇。或是教师将自己摆在一种至高无上的位置,进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希望学生处于一种绝对服从的状态,我说你听,我讲你服。21世纪的青年学生,出生、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改革、体制转变,开放中多种文化的交融,都对这一代青年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青年学生选择性增强,思想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甚至“叛逆”性。正如田景博在《当代大学生文化分析》一文中表述的:“第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向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转变,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进行自我设计,彻底摈弃过去‘系统驯服论’的价值观。第二,逐渐远离重义轻利的传统,重视自己的物质利益。第三,政治意识逐渐淡薄,自我设计日益凸显。第四,大学生日益以自己的感觉为价值标准。”[2]教育的对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如果教育者还是抱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固守传统的教育手段,那么教育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要使育人的任务落到实处,就需要高校的德育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顺应时代的要求。
3.学科特性对教师作用发挥提出难题
思想形成的规律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的作用与其它学科不同。该课教学大纲指出,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道德的教育,品质的培养,“三观”的树立,都不可能是简单地直接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去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到“信”,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首先是“知”,思想道德理论的认知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对自然学科而言,学生从“不知”到“知”,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思想道德教育则不同,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原来养成的行为习惯都必然对新的思想、观念做出能动的反映,从而进行评价、选择。因此,对德育课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决不会全盘接受的。其次是“信”,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处于迅速成熟时期,智能发展达到高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情感情绪日益丰富,自我意识增强。批判性的学习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学习的特点。他们对外来的知识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全盘接受了,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因此,在大学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信”与“不信”,“知”与“行”的矛盾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不那么明确。再次,大学生已有的德育知识结构,易对大学阶段的教育产生厌烦情绪。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幼儿教育开始到大学,贯穿始终,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观点,此外还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法制、道德以及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已经积累一定的道德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水平,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并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某些厌烦情绪,经常发问:“为什么在大学还有这类课程?”因此,对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从心里就有一些排斥情绪。这些都是对德育课教师提出的挑战。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教师作用新变化的主要特点
面对新的挑战,新的形势,课程中教师作用的发挥呈现新的变化。这门课程不再是教师的独唱,更不可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线性的教学过程,它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双向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即要求教师的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要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个体主体性在同一教学活动中协调、统一好。
1.教师主体仍然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必须是教学的主体,他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任。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本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教育,将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认识和觉悟。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最终升华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大纲也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是教师的职责。2.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是教师作用中的另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作用对象,是接受者和受动者,受教育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地位的观念必须改变。事实上,教学过程是“教与学”、“问与答”、“导与从”,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时候应具有主动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及在教育内容、方式上的选择性,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调查显示,鹭江职业大学63%的同学希望德育课程教学应该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双向互动的模式。
三、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发挥好作用的新思考
围绕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发挥好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双向互动,积极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推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师主体性的作用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要突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思想道德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的基本成长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它不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而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不流于浅显的、命令式的而是深层次的、理性的分析,在思想深处达成共识,从而将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成为自觉的行为。强调的是该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好这门课程。同时要把握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承认学生是差异性大的群体,需求是不同的,要达到好的目的,要求就不能一致,允许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能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佳效果。如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时,我们可以分析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和公私兼顾。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先进性的体现;先公后私,不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公私兼顾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广泛要求。在大的背景下允许学生有个人的思考和选择。
2.教师要发挥好双主体性作用,就要努力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才能自如地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首先,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教师在诸多修养中,笔者认为政治理论修养对于本门课程是首要的,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身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具备对理论是非与现实问题的判断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才能主动教学。其次,要加强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跟上时代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在教中学、学中教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如今大量的新知识新事物涌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积极面对。如面对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道德教育应纳入德育教育的范围,若教师自身对网络知之甚少或不知,教育从何谈起?教师要以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教育、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不同时期,不同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既有共性更有个性。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以学生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样,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同时,又要防止仅仅考虑学生,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要而忽视政治理论教育的倾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Z].中发[2003]16号,2003-12-26.
[2]田景博,于雪梅,于伟峰.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4):52-53.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论文关键词]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课作用
[论文摘要]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面临着信息化、传统教育理念、学科特性等挑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师生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并对如何发挥好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心得体会
- 下一篇:银行信用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