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作用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19 06:30:00

导语:教材编写作用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材编写作用分析论文

一、引言

根据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1989年制定的课程标准编写的高级中学英语课本,在上海市全面推广使用已经有三年,相应的初中教材全面推广使用已有五年。期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从观念到教学态度都起了相当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英语教学来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进。但我们对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并不太乐观,那就是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仍较薄弱。现在大家普遍感到,我们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但是一旦要求他们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的交际语境中,语言障碍仍明显存在。学生们在中所反映出来的书面成绩与他们在交际场合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目前很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估,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提供依据。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大纲、教材的改革首当其冲。本文重点讨论语言的输入,它在大纲设计、教材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就现行大纲和教材中的语言输入问题作一个分析,接着对语言输入在教和学方面的作用简要地作一个回顾,并比较国内外一些以英语作为外语的较有知名度的教材对于输入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然后对上海市现行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语言输入的质与量的改进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借此参加有关上海的英语课程教材改革问题的讨论。

二、问题分析

输入在语言教学范畴内是指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人们在课堂环境或自然环境中接受语言输入。让我们先比较一下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英语教学。在那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台节目、各种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介较多地接触英语。在香港,大部分学校开设的学科(除汉语和部分外)教材都用英语编写,教师授课也使用英语。然而上海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英语课和英语教材学得英语。由于通过自然环境获取语言输入机会匮乏,我们的课堂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大纲)与教材在理论上、方法上以及整个框架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得到全面的重视,然而,在语言输入的质与量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显然,学生需要的“语言食粮”是不够的。这是一个英语学习方法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它也成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先从语言输入的量来分析,我们发现,语言输入量的不足首先反映在词汇量的不足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积极词汇累计850个左右,高中毕业要求学生掌握积极词汇累计2000个左右。与香港小学、中学的英语教材OnTarget和OxfordEnglish相比,不难发现我们教材中的词汇量明显不足。我们有理由推测,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与他们的教材相比较,消极词汇的不足更为明显,因为以上所提到的地区和国家内的大部分学校,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学科,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语言都是英语,学生由此摄入大量真实、实用的词汇和语言。

词汇量的局限在诸多方面影响了输入的质量。首先,很大程度上输入的"真实性"被削弱。大多数原文素材需经过改写来删除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词汇。报刊杂志、广告说明等真实语言材料难以出现于教科书中。第二,题材较为狭窄。大部分的课文以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背景,语言活动环境多为本国,因而一些课文的语言显得不够自然、地道。第三,由于教材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教授语言(而非传递信息),导致输入的在信息量、知识性、趣味性上都显得不够。第四,由于输入量的限制,使得教材缺乏足够的弹性,不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内在机制和智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由于输入渠道有限,教材提供的输入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使用英语。

三、理性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学习的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进程。它认为学习者应当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的语言应当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ble)。克拉甲(Krashen,1982)认为语言习得的成功在于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的性质。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以及学生还未见过的语言。换句话说,输入的语言要略高于学生能够运用的语言的水平,相当于他能够理解的语言的水平。克拉申提出的假设是只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的语。而欧莱特(Allwri-ght,1977)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还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无论是克拉申还是欧莱特都声称这些语言习得的方式要比那种传统的有意识学习语法和教授语言的方法更为有效。

毋庸置疑,"可理解输入"的确可以帮助语言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正如欧莱特所提出的那样,学习者使用语言交际的机会越多,他就能更善于用语言交际。然而,无论是单纯的"可理解输入"的理论,还是语言交际活动理论,两者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我们难以确切地预料,学习者在什么时候能够潜意识地习得语言;在什么时候将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因为这取决于不同的学习对象。中学生学习一门外语不同于幼儿习得母语。后者的学习过程时间充分,而前者,需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过程,能保证取得如此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帮助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法项目,同时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其次,欧莱特描述的方法所基于的理论同样也有其局限性,他实验的对象是在目的语环境中(美国)学习目的语(英语)。而我们的情形完全不同,中国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非常局限,大部分学习发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之中,因此,在语言学习和习得时,课堂中的有意识学习占据了主要位置。

输入和交往不仅是语言学习和习得的途径,而且还影响语言习得的速度。笔者认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语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关于输入和交往对第二语言习得速度的影响已有众多的研究。塞里格(Seliger,1977)进行了一项以成人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语言的研究,他发现了交往数量与学习者最后获得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菲尔莫(Fillmore,1982)在比较了幼儿园教室里60个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进步后,认为输入的质和量都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决定性的作用。

近几年来,上海引进了一系列初、中级英语教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英国朗文出版社的LookAhead,剑桥出版社的Interchange,牛津大学出版社的OnTarget和OxfordEnglish,等等。这些教材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1)语言真实地道;2)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3)能够用来进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Hutchinson&Waters1978/12/1)。比如在LookAhead这套教材中的语言大多数取自于真实的生活或者稍经加工而成。这些素材分别选自于报刊、杂志、信件、札记、广告、电视指南、火车时刻表、日记,甚至于菜单、购物单。从词汇的输入量来看,Loo-kAhead的要求显然高于我们的教学要求。仅第二级(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词汇量就达783个,还不包括词组。这个词汇量几乎相当于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总词汇量。这个特点当前在国外大多数将英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极为典型。

由此看来,就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尤其是教材还需要作相当重要的改革。当然,这种改革在教学大纲设计与教材编写中的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诚然,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已在各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在如何改进语言输入的质与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对策研究

1."粗调输入"(roughly-tunedinput)和"精调输入"(finely-tunedinput)(Harmer,1991)双轨并用既然我们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确保相当数量的可理解输入。毫无疑问,它可以有多种来源,其中课本是极其重要的部分。阅读和听力材料都是扩大这种输入的重要渠道。因此,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听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逐渐吸收材料中出现的"新"语言。这是一种粗调输入。

另一方面,精调输入对于外语学习者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非目的语语言学习环境里,如在中国学习英语,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精调输入指"为有意识学习和教学所选择的语言,例如,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和用于邀请场合的语言等"(Harmer,1991)。这种语言可以在每一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介绍给学生(常常称为"导入"),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对新输入的语言知识和内容分析、内化,最后达到运用。学生有了这种按难度编排的输入材料,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掌握规定的知识,那就是"对我们来讲,成系统的知识要比支离破碎的东西来得好学"(Brumfit,1981)。我们知道,中国学生在非英语环境里仅仅通过潜意识的习得来掌握英语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和机会极其有限。因而,粗调输入和精调输入两者要并用,把它们巧妙地编排在教学材料之中。

2.增加语言输入的真实性(authenticity)

"用语言教学的术语来讲,所谓真实性的课文是为讲母语的学生设计编写的,而非真实性课文,则是专门为学习外语为目的的学生设计编写的"(Harmer,1991)。我们目前使用的课本中大部分材料是经过重写的,或者多少经过删改而成的。虽然所用的语言在语法上几乎完善,但是它们仍是属于非真实性的,或者至多是半真实性的,所以有人怀疑它们是否是"地道的英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发现,学生理解来自真实生活的英语总感觉到比较困难。在课堂内,教师能人为地控制学生使用和听到的语言,但在真实的交际中,学生能选择怎样表达,却无法对所听和所读的语言有类似的控制。我们经常看到我们的学生尽管在课堂内语言交际的能力显得相当不错,但是一旦听外国人交谈或看原版读物时,往往在理解上有不少问题。那是因为他们不习惯听或读由外国人为外国人所编的材料。

然而,采用"真实、自然的交际语言或近似自然的交际语言","并不排斥在后阶段改写或重写原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感到这样做能使课文更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Hutchinson&Waters,1987)。非真实性的材料可用作课文新语言的导入部分,而半真实性的材料或真实性的材料可用作阅读和听力训练。虽然初学者可能难以应付外语原著,但他们至少必须阅读和听一些类似真实的、略带语言控制的材料。通过多读或多听这样的语言材料,学生可渐渐获得必要的接受能力,以便将来在需要时可以对付真实性材料。为此,我们建议,用以培养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至少必须是模仿真实性材料。换言之,尽管有一定量的语言控制,用于阅读和听力的课文必须有利于接受能力的培养。非真实性的材料可起课文的导入作用,但对接受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用处。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问题不在于选择什么类型的课文,而在于为一定阶段的学生选择最适当类型的课文。

因此,如果大纲要体现如何使用语言,增加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这种材料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它使学生看到了他们所学的语言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与真实世界有联系的教学活动,它们与正常的交际活动有关,而另一方面,减少一些有关语言用法的东西。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整体发挥和接受一定数量的真实语言。

3.输入和输出

第二语言习得还告诉我们:语言者所具备的理解能力远远超出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即表达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要对学习者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实,一般来讲,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听和读)往往高出于他们的表达能力(说和写)。尽管理解能力也要求学习者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但这过程不一定牵涉到要把语言转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课文的意思,他们不一定会开口表达他们能读懂的语言。所以,阅读、听力训练应该让学生接触那些他们暂时还不能表达、但是能大致理解的粗调语言输入。在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材中,要特别注意对语言的"四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不仅仅体现在选材上,而且也体现在语法、句型和词汇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中。

对接受技能和表达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助于保证学生接受相对多的语言输入而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它又使教材富有弹性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精读辅以泛读和泛听

为了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目的语及增加教材的弹性,除必要的精读材料外,还应该配备一些相关的泛读和听力材料,也可以运用录像。泛读选材标准应该包括:1)真实性和粗调语言的输入;2)与精读相关联;3)知识性和信息性;4)有利于情感和兴趣的培养。作为辅助语言输入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但能使学习更有趣,而且能使知识掌握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如果泛读和泛听材料能达到以上的标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就会自觉地去使用甚至去寻觅这些材料。听和读不再像我们处理那些精读一样,仅仅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让学生吸取他们感到有用和有趣的信息。与此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获得并巩固了语言知识。

5.对测评的一些想法

在上海的外语教学中,测试对教法和学法起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如何使测评对教和学起积极的反拨作用?研讨这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测评语言交际能力中如何平衡信度和效度这个问题上存在着难度,所以测评领域的改革困难最大。测试设计者对此向来小心翼翼。当前中学外语教学测试模式是以学业成绩(achievementtest)为主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考、升学考的纲要和细则摸得一清二楚。考试的模式、题型、、方式和手段年复一年,少有变化。为了保证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心中有一个纲:凡是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点和知识点学生都得牢牢掌握。结果,有限的课时全被用作对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反复操练,付出的代价是一再削减语言的输入量。我设想,我们可以将当前主要使用的按常模参照考试(norm-referenced)的评估,同标准参照测试(criterion-referenced)的评估方法结合起来,将我们主要依赖的成绩考试,适当掺入水平测试(proficiencytest)的成分,从而鼓励学生接受更多的输入,扩大知识面,培养交际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测试和评估虽然不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问题,但它对教学颇大,无法回避。

五、结语

归纳一下,本文试图从语言输入的角度,探究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分析,并结合英语教学的特情,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中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一些建议,如:粗调输入和精调调入并用,增加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及对不同的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测试的改革,等等。毋庸置疑,它们将在操作实施上增添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但只要它们能够促进对学生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培养——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它们就值得一试。

资料:

1Allwright,R.,1977,LanguageLearningThroughCommunicati-onPracticeinELTDocuments76/3,BritishCouncil

2Brumfit,C.(ed.),1984,GeneralEnglishSyllabusDesign,p.16,Oxford:PergamonPress

3Ellis,R.,1985,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UP

4Harmer,J.,1991,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Harlow:Longman

5Hutchinson,T.&Waters,A.,1987,EnglishforSpecificePurpo-se,Cambridge:CUP

6Krashen,S.,1982,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