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10 04:26:44
导语:高校德育教育策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教育不仅需要重视政治理论授课,更应该重视对德育内容的渗透。因为德育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指导的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在高校的政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重要关系,并阐述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也越越来越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当前,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正确分析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高校德育工作规律,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已成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是有效提升高校德育课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
1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整体而言,在社会教育发展中,德育的发展不可或缺。社会教育包括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全社会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相比之下,从微观上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引导者,其作用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过程会渗透到每个学科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是政治理论和法律系统的基础所在。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其中心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渗透到道德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相互影响。道德教育通常会牵制人的思想,在相关领域中,诸多专家学者针对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明确这两者之间是双向渗透关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以及理想的社会公民。在德育渗透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某种教育作为沟通的媒介,通过课程教育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予以有效影响,并展开对学生的教育[1]。在渐进的、无形的过程中,受过教育的人逐渐接受道德教育。
2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智力和身体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促进人格的完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德育在培养现代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前我国社会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获得改变。正因为如此,所以应该全面展开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大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而这些重要作用表明,德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文件中德育的渗透不仅可以有效地营造学校的氛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有效的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学习氛围不断提升的积极形象。在我国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对于这种强制性的学习,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这种渗透模式很难完成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全新的引导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缓解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中的紧张感和压力[2]。
3德育渗透的特点
3.1无意识和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展开有效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制订明确的教育目标来展开德育教学工作。尽可能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思想,这使得在特定情况下语言教学的内容更加深刻地被理解,学生通过教学可以获得更多的道德理论和知识。另外通过长期的社会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来筛选出科学有效的知识和内容,并将其展开有效整合,最终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思想道德意识[4]。3.2技术性和间接性。在教师展开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和其他教育不同的方式。因为德育教育并不是强制性的教育,而应该采取渗透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产生影响,让学生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德育教育还应该采用巧妙的手段和方法来有效地渗透它,而不是太投机取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接受德育和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对受过教育的人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直接给受教育者一个理论概念,并且需要通过教育展示个人行为来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5]。
4德育渗透的主要载体
教师在展开渗透性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因为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的接受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但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不能有效地使相关概念在教育过程中渗透。一方面,在思想道德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强渗透式道德教育,不断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校园氛围。通常来说,应该从物质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另外还应该加强社会道德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基础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其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6]。
5道德教育渗透教学的策略
5.1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所谓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做良好的示范,用言行来影响学生,进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大学生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心理和生理上都更为成熟,但因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校园内,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并且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开展有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其次,教师不应该采用填鸭式的强制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并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德育教学中、包括经济和政治各方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还应该不断提升政治能力,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愿意和主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7]。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刻。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人们的意识形态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特征。我国改革开放在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变化的转型阶段。一方面,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可变性和差异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信仰混乱、精神危机、道德沦丧,民族认同弱化和无政府主义,等等。互联网被广泛使用后,它具有即时、开放式交互和虚拟隐私的特征,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5.2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结合社会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学校、社会和与家庭有关的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提供的教育计划会被看做是对学生具体行为进行标准化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培训,在家庭中,父母应具有高级言行,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家庭都是极为重要的生活区域之一,对于学生的言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该创造更多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再通过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德育过程中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相应的德育工作对思想政治课的促进可以有一个微妙的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的理论性教学[8]。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些实际困难。例如,学生不能按时归还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原因之一是借书时间过短。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需求,形成良好的服务和教育机制,为解决大学生的道德知识和行为提供解决的途径。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法制教育和学校规章制度教育,形成良好的规章制度氛围。目前,一些大学生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违反法律。上课迟到、早退、逃学、考试作弊等,大到残害动物和杀人抢劫。应该加强学校纪律、法律教育,并运用必要的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限制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只需发送文件和学习手册作为教育任务的完成,这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从而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平;制订人际沟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人际冲突[10],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和交往中的挫折,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的困难,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进一步拓宽贫困学生,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12]。
6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情况和主要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获得以下结论:在展开德育教学时应该保证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提升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生活观,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构建和完善相关教育基础设施。另外在对于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定期进行对教师的相关道德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有效改善相关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德育在传播过程中的渗透,从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艳.美国品格教育及其对提高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启示[J].前沿,2007(7):81-83.
[2]张伟,杜旭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43-44.
[3]冯一凡,刘继泉,张涛.从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81-82.
[4]张海波.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理论前沿,2007(9):44-45.
[5]刘天娥.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J].中国民族教育,2007(4):4-6.
[6]郑方.社会转型期的德育实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84-85.
[7]王巧云,汪红梅.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36):49-50.
[8]何颖.加强学校德育评价制度建设与学生发展的关系[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117-119.
[9]敬枫蓉,王嵩.浅论高校德育工作新理念对学生德育评价原则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7(1):152-153.
[10]陈立影.德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7):109-110+11.
作者:陈静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 上一篇:中职德育课程后进生转化策略探析
- 下一篇: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应对策略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