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源融于小学德育课程分析
时间:2022-04-27 03:43:25
导语:非遗资源融于小学德育课程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间文学依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不但传递了本土的历史知识,还培养了国家民族团结的情感,蕴含大量真善美的教学资源。按照小学教学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融入广东民间文学非遗资源,并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通过粤语讲古、陆丰皮影戏、佛山木版年画等多种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使学生从感知到感悟、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论到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民间文学类”非遗资源研究的背景概述
1.1对“非遗”的再认识。民间文化遗产有两种:一种是古建筑、古籍、化石等有形的静态物质遗产;另一种是民间文学、民俗风情等无形的精神遗产。前一种因为是有形且静态,容易被重视。长城、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武夷山等二十一个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值得引以为豪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于无形的动态精神遗产却显得重视不够。必须指出:无形的文化遗产比有形的物质遗产更容易遗忘甚至消失。因此,拯救和保护是当下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责任把祖先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包括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再留后世。1.2民间文学面临的困厄。当前,民间文学面临着两大困厄。首先,中华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不争的现实,近现代西方各种新兴观念和意识随着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大范围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原已松散的根基。在民间文学领域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连带对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尊重和认同都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效果,崇洋媚外的思想导致民间文学被不断边缘化。其次,在文学活动实践中,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认同感在迅速消失。有些人认为西方的文学样式才是紧跟潮流,而喜欢民间文学的人被认为落伍,“不入流”。对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已经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肯定,更谈不上自豪感和认同感了。认同感的逐渐减弱,使民族民间口头文学面临着被遗忘、被淘汰的危险,让民间文学进入各级学校就会被视为畏途。
2“民间文学”类非遗资源研究的政策支撑
民间口头文学面临困厄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13年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民的骨气和底气。”党的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融入小学德育课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③。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④。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均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⑤。2017年8月教育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规定:“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⑥。国家的政策支撑,为“民间文学”类非遗资源的研究、学习、传承提供了强大动力。
3“民间文学”类非遗资源研究的课程现状
(1)对民间文学的一般性研究,主要侧重于故事集选、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的介绍。但此类研究多侧重知识普及性的定位,在理论深度或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方面尚有不足。(2)对民间文学融入大学民族学课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民族学专业教育的研究,对民间文学的文化背景、代表作品、教育方式等领域的探讨,但此类研究对小学教育而言,教学目标太高、教学内容难度太大,难以直接引用。(3)民间文学融入德育课程的研究,主要是探究非遗课程融入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但此类研究并未提及非遗知识如何与小学思政课结合,更没有民间文学与小学德育课程结合的研究资料。(4)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研究,主要是提及古诗文、典故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结合,但此类研究没有提及民间文学与小学德育课程相结合的内容,缺乏从浩如烟海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中汲取精华的课例,我们应选取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
4“民间文学”类非遗资源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切入“文化自信”是重要一环。尽管民间文学面临困厄,但前景光明,道路曲折,依然是民间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我们的上一代人,或者上上一代人,大多是在祖母或外祖母的怀中,听着“落雨大,水浸街……”“月光光,照地堂……”之类的民谣(童谣)一天天成长起来的。这是我们最早接受的民间文学启蒙。在20世纪普遍使用的收音机的年代,粤语讲古风靡南粤大地,张悦楷、林兆明等粤语讲古大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已成为一代人的精神享受而载入民间文学史册。时代在演进,以往的程式也许盛景不再,但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粤府文化已经深深植于南粤沃土上,其广泛的认同感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讲述广州三元平英团抗击入侵英军的光荣历史时,老师引入一段粤语民谣:一声炮响二(义)律埋城———义律是入侵英军首领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清军御敌炮台之一,遗址在今越秀公园内五(伍)敦贤讲和———清政府与英军讲和代表六百两赔款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清军御敌大炮,象礼拜天休息一样不作为九九打下———炮偶尔响一下十足输晒———输清光这首粤语民谣,数字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通俗易记,收到奇效。“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寄托着民众对真善美的向往,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这些项目都深深植根于生活,众多的传说、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将其融入德育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5“民间文学”类非遗资源研究的课程实践
既然民间文学类非遗资源融于小学德育文学前景光明,那么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遵循“故乡人应知故乡事———故乡人知故乡事———故乡人讲故乡事”的教学策略。执行这个教学策略之前,有必要达成共识。因为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民间文化两个鲜明的特性。那么,在粤府地区对粤府文化接触、接受、传承、发展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把它作为全国统一教材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展视野,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有益的。问题是故乡人应如何界定?除了本地故乡人,外地域、外民族在广州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是否也属于故乡人之列,回答是肯定的。他们是外地故乡人;广东(广州)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至于是否存在被同化的可能,回答是否定的。月是故乡明,他们完全可以保留自己原地域或族群的文化,让两种文化互相包容,实现民族大团结。设想一个外地故乡人,在该地域学习、工作、生活多年后,对当地民间文化一问三不知,不说其他,对自己的故乡人也不好交代。小学“民间文学”类非遗特色德育课程实践方案,旨在建设丰富的小学德育课程资源平台,并融合“民间文学”作品完成教学设计、学习单、微课、课例等课程资料,建立网上评价系统,通过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希望能为广东省小学德育课程提供新的想法。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科学安排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结合“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借助粤语讲古、皮影戏、佛山木版年画、课本剧等方式立体展现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文学作品,提供多元的展示舞台,立体展示小学德育课程,并尝试拍摄微电影、微记录片,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为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改进和创新途径,通过以文化人,把“有意义”的小学思政课变得“有意思”。在小学思政课上,以非遗项目“民间文学”为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题围绕非遗项目,将多思维、多角度、创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善美教育融入非遗文化传承,设置“了解民间文学”“爱听会讲故事”“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展示思政课”四个目标,整合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旨在提高小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广州市小学思政课与“民间文学”相结合的研究,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此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小学思政课的趣味性,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生生活中,通过小学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A]//中国民间文学集成[C].中国ISBN中心,2006.
[4]黄俏燕.岭南民间故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9.
[5]钟守权.传承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6](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7]梁诗裕.佛山木版年画[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8]颜志图.羊城讲古[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
作者:何定怡 陈颖 单位:1.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北部分院 2.广州市天河区银河小学
-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德育渗透的路径
精品范文
10非遗文化匠心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