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德育文化回归与建构
时间:2022-01-03 03:41:18
导语:人本主义德育文化回归与建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文化回归与建构人本主义对人的关注与秉承精神,可以启发我们对“德育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功能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人是社会的人”,所以高校德育要关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但同时“社会也是人的社会”,[1]社会如果离开了存在其中的主体即个人的重要考量,就会蜕变为空洞的躯壳而成为没有生命力与归宿的单位,因此,德育个体也是人本主义德育关怀的首要。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文化回归,就是要将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协调与一身的德育新形态。
一、当前偏离人本主义的德育文化现状分析
当前,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受教育者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1.泛政治化德育长期以来,传统学校德育形成了一种只重视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倾向,德育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成为衡量德育实效的唯一标准。而其中政治性又成为德育在阶级社会中的首要社会功能。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高校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爱国情怀等。坚持德育的政治性是德育的首要功能,但过分泛化就过犹不及。我们知道,德育主要指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各个领域所占权重不一样,从而体现德育文化的多样化,泛政治化就是占主要权重、用政治衡量一切的现象,用政治代替其他,甚至“殖民”其他方面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泛政治化忽视大学生的层次渐进性,曾几何时,大学德育的过分追求假大空等圣化倾向,一些强加的政治性影响了大学德育的教育性。所以,当政治殖民现象式微之时,也是德育强调自身内在秉持之时。而且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德育机制,使得高校德育的大中小学教育阶段缺乏有机衔接,甚至层次颠倒,表现为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德育,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德育,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德育。2.功利化德育倾向所谓功利化德育是指当今大学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外在价值,忽视德育育人的内在关怀。在市场经济多样化发展时代,经济资本的强势渗透对德育构成影响,我们可称之为大学德育物质化的产物。以至于德育专家这样评论:“只要求道德教育贴近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物质利益驱动等观念作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违背了道德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2]正是种种大学德育的被市场价值冲击下和多种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下,德育的人本性和超越性被淡化。正是种种大学德育的媚俗现象和倾向,导致德育教育过程中感性压倒理性,欲望战胜自我实现价值需求,相比之下,德育的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基本内容被边缘化。使大学生缺乏历史的厚重感与超越的崇高感,使健全人格心理的发育得不到德育的充分滋养与润泽。总之,大学德育内容过多的强化了功利意识教育,削弱了理想信仰、灵魂净化、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人本关怀。
二、以人为本的德育文化建构
人本主义对人之理性、非理性乃至生命的思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地位,强调学生潜能、身心和情感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实现“自我”,辩证地分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丛人本主义理论阐释德育人文回归与科学建构,注重将西方理论中国化,深入挖掘其德育价值,有利于当代高校德育在推进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从而有效克服知性德育的偏执现象,实现人本德育的当代回归与转向,为培养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指向完美人性的德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目在德育目标上,强调受教育者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尊重个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德育自身发展规律,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4]。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时空高度压缩的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高度集聚,我们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是要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是要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但是我们的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赞率还是不太乐观,学生面对的信息诱惑太多,手机、互联网成为了人的身体的一部分了。的确,想一想,其实我们自己都离开不了手机,还要求学生自觉放下手机,难!所以,现在我们是和手机在争夺学生,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那么,我想我们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否也在发生着变化,是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呢?还是其他,值得我们反思。当今时代,“信息与时间成了一对矛盾”[5],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信息包围的世界,但感觉没有时间去阅读获取所有的信息,只能有选择的去获取信息,学生也是这样,现在的学生面对太多的信息选择,而我们德育教师德育工作者只是其中之一的信息源,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理论彻底性和内容生动性就不可能让学生选择你。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对我们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以高深的理论知识,深厚的学术修养,崇高的师德魅力,创新的德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将学生从手机那里吸引过来,从其他信息源那里吸引过来,才能真正使德育回归人本文化。2.面向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人本主义教育模式。按照回归生活世界、面向现实生活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德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环境,德育教育要与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开展德育情景模拟和虚拟实践教学。注重挖掘个人潜能,注重情感教育,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当然不可能让德育教育不可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不过可以设计一种德育情景模拟教学,设计一种集思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的模拟情景,把道德教育融化在课堂和各种活动中,而不是单纯依靠道德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感悟、体验接受道德教育。在德育情景模拟教学中,大学生按照预先设计的“德育游戏”选择自己的角色,然后通过多媒体互动或情景互动来玩“德育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由于受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体验遭遇”的影响,在认知上和思想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实现内化外化转化。这样的德育模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感悟人本德育的精华,而且还可以让德育教育过程变得轻松和富有趣味性,把道德教育融化在课堂和各种活动中,而不是单纯依靠道德知识的灌输,增强德育教育实效,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感悟、体验接受道德教育。同时,注重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色而因材施教。当今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期,承受的学习就业压力大,同时又深受社会思潮多元化、市场经济利益多层化、信息复杂化影响,因而必须因材施教,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既保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兼顾了德育工作的良好运行。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就业压力倍增,这使得许多青年大学生学生因为看到这一现象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从而对于未来迷茫,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长久的规划,从而导致其看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因而也会对高校青年大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因而必须引导疏通,以达到德育目的。3.关注学生主体和自我教育的教育方法人本主义教育方法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包括情意教育、创造力启发、经验的学习、感受性的训练等。不论使用哪一种方式,都要求受教育者通过互相沟通交流达到教育自我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情感认知的探讨、价值态度的培养,“促进德育的科学性、价值性、情感性转化”[6],让学生更清晰的认知自我,德育反省,从而真正实现灵魂净化和思想境界提升,改变了传统德育中硬性道德灌输和机械道德训练的弊端,为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育德提供了借鉴。这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德育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人格的教育目标,重视直接体验的教育过程,关注学生自我的教育方法,重视学生自我感受的教育评价,强调了受教育者作用的发挥。如此,德育才能够真正摆脱灌输的影响,使一切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等等的接纳,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发生生成性的变化,转化为创造的潜力,使得受教育者能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面对、掌握、审视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优势资源的运用进行高校青年大学生德育。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程,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德育的进行提供了较为优质、优厚的教育资源,这是因为传统道德已经成为制约人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将会成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德育用之不尽的思想来源之一,取其精髓成分,有助于高校青年大学生学生净化心灵,提高境界。对于高校青年大学生德育来说,应该注重德育教育手段与方法,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这也必须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其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在进行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是极为重要的措施,因而必须形成自己的特点,高校青年大学生学生已经有着相当长的受教育经历,他们已经有着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单一的进行灌输,不能满足于肤浅的政治宣传,而必须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胡晓颖,甄佩佩,焦立辉.论大学德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
[2]李福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德育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3]任卫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8.
[4]田建国.论以人为本的大学德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李志菊.人本主义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琼州学院学报,2007(S1).
[6]董泽华.增进大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作者:汤玉华 赖杜方 单位: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广东金融学院
- 上一篇:中职德育挑战与创新路径
- 下一篇:德育课教学改革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