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面临困境与反思

时间:2022-10-12 03:09:06

导语:学校德育面临困境与反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德育面临困境与反思

一、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社会与文化困境和挑战

(一)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现代化”是我们国家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愿景,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便踏上了探索现代化的道路。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征程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当人们为现代化的成就骄傲自豪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物质上的发达与精神上的贫瘠之间的不对等是我国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校德育面临的重要难题。历史上,我国的现代化都更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都忽视了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人们更关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善、物质条件的提高,却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失去了道德、信仰、理想等等。这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迫切危机,怎样通过德育重塑理想信念,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高度发展成为了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二)新媒体时代对学校德育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并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媒体带给学校德育技术、思想上革新的同时,它的到来带给学校德育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是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霸权”的模式,学生通过网络等平台可以获知更多知识或观点,从而对老师产生怀疑和质疑,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普遍的怀疑而导致的道德、信仰迷失。二是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青少年尚未形成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所蒙骗诱导,导致道德沉沦、信仰缺失。三是新媒体以它的新奇性、娱乐性吸引了众多学生沉迷于它,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微信聊天、网络直播等等,甚至因此荒废了学业。(三)文化全球化带给学校德育的难题。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积极地投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外,也遭遇了一些难题。对于学校德育来说,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一是西方文化的过分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将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等输入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一味媚外导致的青少年信仰危机是非常严重的。二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淡化。经济全球化改变颠覆了我们的生活,看似传统道德文化存在的社会生活基础已被瓦解,于是很多青少年便认为传统道德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摒弃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只一味地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从而逐渐失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四)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各种社会弊病和矛盾显现出来,反理性、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时而生。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在文学、哲学、音乐、建筑、思想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以其反正统、反理性、反权威、反主流的思想影响了大量青少年,葛优瘫、废柴、“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做一只废柴,没有梦想,吃饭睡觉,保持可爱”等流行文化,都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折射。流行于90后的“丧文化”作为一种消极避世的价值观,会使青少年越来越封闭自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疏远,低欲望的价值态度也不利于青少年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正统、多元主义的特点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反正统的观点会使得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正统观点产生怀疑,反而对一些非主流的观点趋之若鹜,从而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

二、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校德育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一直在改革完善的路上,现代学校德育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仍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一)学校德育教学存在问题。一是德育理念陈旧。以培养考试人才、博取社会认同的德育理念还广泛存在于学校德育的过程中,而以“尊重、平等、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德育理念还未被广泛接纳和践行。二是德育内容空洞。学校德育教学的内容偏重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阐释,更新缓慢、不贴近生活,跟不上形势发展和人的思想变化,也不符合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的规律,德育内容的过于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好感消耗殆尽。三是德育目标泛化。德育工作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样过于宽泛的德育目标会使学生感到德育是形式主义,不易被学生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落到实处的具体实在的德育品质。四是德育方式僵化。大多德育教育者在德育教学中仍使用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熟记德育知识并且对道德行为进行重复模仿,这种枯燥无味的德育方式无益于学生真正领会德育的要领和内涵。(二)难以乐观的师德现状。教师是开展学校德育的关键因素,学校德育开展的好与坏,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当下,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常常传出高校导师奴役学生、老师猥琐学生、幼儿教师殴打学生等有伤风化的负面新闻,也时常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脏、在公共平台发表不道德言论的场景。缺乏道德的教师如何教出道德的学生哪?整治师德现状是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三)青少年道德迷失。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被形形色色的思想所迷惑,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开放的时代,一些不法分子将暴力、色情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东西穿上华丽的外衣,引诱青少年走上道德迷失的路途。目前青少年道德迷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责任感缺失,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都避而远之,只扫自家门前雪。二是信仰的缺失,多元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使很多青少年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置若罔闻,他们没有信仰,更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三是道德行为的偏激,青少年受到各种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冲击后,很容易发生过激的行为,这些年来校园欺凌的不断出现就是一个佐证。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每况愈下加大了学校德育的难度,也敲响了学校德育的警钟。(四)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不良风气在学校里也同样会有折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风气正在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转变,但也仍然杜绝不了道德败坏、世风日下的行为发生。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敲诈勒索、坑蒙拐骗等行为仍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左右,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腐蚀着青少年,也腐蚀着学校德育。

三、走出当代学校德育困境的思考

(一)正视社会与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德育难题。1.现代化进程为学校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现代化进程是生产力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科学技术革新的过程,这一系列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为精神文明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培养怎样的人才是学校德育的目标?现代化给了我们答案———培养现代化人才。学校德育不仅要培养出具有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的人,也要培养出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现代化人才。2.新媒体时代拓宽了学校德育渠道。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平等、活泼等特点深受青少年的追捧和喜爱,将新媒体应用到学校德育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德育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德育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以直观、真实、形象的方式达到教育效果。3.文化全球化丰富了学校德育内容。文化全球化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具有时代性、全球性的内容素材。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念都是相通的,将西方值得借鉴的道德价值观念、思想等整合到我们学校德育的课程中,不仅不会冲击我国现有的道德观念,还会丰富且升华它。4.后现代主义兴起有助于培养道德素养。后现代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关注自我,这对于青少年培养独立人格、形成自己特有的道德价值体系有很大意义;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化、差别化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而在不同的思维和观点碰撞的过程中,青少年更能够理解道德含义,有助于培养完整、坚定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素养。(二)学校德育要大力开放培植德育新资源。1.学校德育要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虽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和历史的烙印,但它的精华却是可以突破时代和历史的限制,成为一种文明积累,源远流长、亘古长青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沉淀,它凝结着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时的动力源泉,它激励着全民族不断奋斗,是全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精神指引。因此,学校德育要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一是吸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二是运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培育学生民族主义情感,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2.学校德育要加强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面对今天异彩纷呈的文化背景,闭关锁国已不合时宜,也是再无可能的。学校德育也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取世界先进德育理念、德育方式和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思维,秉承着坚持民族化和国际化统一的理念,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即能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又能融会贯通,将中国的学校德育推向世界。(三)形成系统化、生活化、人文化的学校德育体系。1.学校德育要整合协调。目前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内容层次不清晰、倒置现场比较突出,时常会发生中小学生学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大学生学团结友爱集体主义、而研究生阶段搞文明宿舍评比,这种怪现象不遵循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也不利于学校德育取得实效性成果。因此要对学校德育进行整合协调,科学确定各学段学校德育的有序层次,统一规划每个学段应该开展的德育教学的内容、目标、方式等教学体系,加强学校德育各个部门的衔接,引导建立完善健全的学校德育体系。2.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德育要回归生活。目前,德育与生活之间出现了疏离,德育内容“高高在上”,不贴近生活,德育方法上不注重生活实践,学校德育与生活的相脱节致使德育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学校德育要来源于生活,教学过程中善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德育的思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培育生活道德修养;在教学方式上,增加生活实践,设置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地领悟道理。3.学校德育要回归主体。学校德育是以了解学生的德育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德育需要为目标,以激发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因此,学校德育要回归主体,关注学生本身,深入了解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德育需要,尽可能地支持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疏导转化学生不合理的德育需要,在不断满足和逐步提升学生德育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常立飞.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149-155.

[2]郑敬斌.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2(4).

[3]张旭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

[4]魏云生.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德育教学的生活化[J].学周刊教学动态,2018(15).

作者:周进炜 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