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时间:2022-01-12 10:47:01

导语: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摘要]自1991年建校以来,我校不断探索体现国家意志、符合藏族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面对西藏学生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朴素的价值取向,如何使他们在教学中找到归属感和认知感,我校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思考,在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紧扣“汉藏融合、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三大重点,构建“汉藏一家,家国天下”德育课程体系。本文就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目标、着力点、架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汉藏融合;家国天下;课程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和重中之重,如何因校制宜,确定适合教育对象的德育目标,构建内涵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育格局,探索富有感染力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是否真正提高和德育品牌是否真正形成,也考验着办学者的胆识和智慧。

一、我校为何构建“汉藏一家亲”———“汉藏一家,家国天下”德育品牌

济南西藏中学作为山东设学、区级管理、内地办学、招收西藏学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具有不同于一般学校的鲜明特点。(一)生源特殊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段的初中教育,生源渠道是就近划片招生、免试入学。西藏中学的招生远非就近入学,而是来自千里之外的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昌都、阿里7个地市,学生是由西藏教育部门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生。(二)生活习俗与信仰特殊西藏是我国藏族聚居的最大区域,喜马拉雅山、雪域高原、三江源、天高云淡、空气稀薄,是该区域的自然风貌;崇尚佛教、虔诚朝拜,是藏族同胞的精神追求;披藏袍、穿藏靴、说藏语、吃牛羊肉、喝酥油茶、跳藏舞、献哈达,是藏族同胞的生活习俗。藏族少年,生于斯、长于斯,环境熏陶,父母传承、耳濡目染,打上深深的藏族印。他们初来异域他乡,面对生疏的人文环境和生活习俗以及汉语言话语体系和交流方式,很不适应,普遍留恋故土、思念家乡、情绪波动甚至善感落泪。(三)价值取向偏向个人、家庭和眼前我们对学生多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这样表述他们的情感和梦想:我们生活在偏远、落后的藏区,父母求生存和养育我们非常艰辛。我们得到内地求学的机会很幸运,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一所好高中,将来能够进大学深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孩子们的梦想和追求真实、朴素。但境界不高,与兴办藏族教育的国家意志和价值取向存有明显的落差。党和国家兴办藏族教育,既有普惠民生的一面,更有促进汉藏融合、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意图。面对西藏学生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朴素的价值取向,如何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如何引领他们按照国家意志健康成长?如何在多种教育设计中选择一种让学生感到温馨,接受“顺茬”、最能激发内驱力的教育格局?我们在长期探索和思考中最终选择了以“大爱之家”为“聚焦点”和“发散点”、以德育“广域课程”为主阵地、以多种教育活动为延伸的“家文化”改革实验。

二、构建“汉藏一家,家国天下”德育体系的目标及着力点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关于德育方面的要求,立足校情,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和活动,增强藏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深化汉藏一家的认识,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担当意识,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贡献聪明才智。聚焦“国家认同、汉藏融合、责任担当”三大价值取向,通过养情、养德、养心的德育过程,完成情感、精神、志向的层层提升,体现学校“尚德笃学、爱国兴藏”的办学理念,达到“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基础扎实、习惯良好、思维活跃的新一代藏族学生”的育人目标,构建“汉藏一家、家国天下”的德育课程体系,推进“汉藏一家亲”跃上新境界。(一)目标1.增强藏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2.深化汉藏一家的认识,升华思想境界3.增强担当意识,立志成才,为国家振兴、民族复兴、西藏繁荣昌盛贡献聪明才智4.养情、养德、养心,完成情感、精神、志向的提升(二)着力点1.家———家之情感营造家的温馨环境和浓厚氛围,通过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的通道和滋养,编织情感纽带、情感支撑,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仅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获得归属感,更体会汉藏民族血脉相连、骨肉情深的爱与深情。2.国———国之情怀打造以爱国、践行、民族为主题的系列课程,激发藏族学生对祖国主权、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使命感。3.天下———天下之志通过明志、大家等课程,增强责任、正义、担当意识,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之胸怀的新一代藏族学生。

三、构建“汉藏一家,家国天下”德育课程体系

(一)开设“家文化“课程第一,我爱我家。包括入校课程《走进新家》、探亲课程《再回老家》、感恩课程《我爱我家》、融合课程《汉藏一家》、离校课程《难忘我家》组成,并分别对应三个阶段。其中,入校课程《走进新家》针对初一新生,帮孩子们快速熟悉“家”中亲人,了解了“家”中规矩,学会了洗衣叠被、电器使用。返藏探亲课程《再回老家》针对初二学段,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孩子文明有礼、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热爱生活。涵盖初一两个学段的“家政”课程,包括“缝纫课程”和“厨艺课程”,强化了藏族孩子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离校课程从初三第二学期开始,有泰山宣誓、师生共餐、食堂帮厨、爱心义卖等项目。离校课程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同学友谊,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感恩和回报社会。第二,汉藏一家。相伴求学路———“汉藏一家亲,牵手迎新春”大型家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学校的德育品牌课程已开展四年,汉族友好学校已有13所,藏族学生共有1154人次走进638个汉族家庭,体验春节习俗,感受汉藏一家亲的温暖。从汉藏民族传统节日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节日,如汉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忘果节、雪顿节等,进行节日文化交流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形成《汉藏传统节日文化交流活动》课程。本系列德育课程的特点是立足节日文化传播与节日活动开展,丰富学生汉藏节日文化知识,在活动与知识传播中融入德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传统型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明的精髓之一,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它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此外,政治性节日,是有强烈的党和国家烙印的节庆日、纪念日。相较于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是对学生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时代精神等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特殊节日:学校根据国家设定的特殊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学雷锋纪念日、世界水日、母亲节等。自定性节日,是我校自设的每年一届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三语文化节”并举,展示学生才艺,彰显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体现核心素养教育成果。(二)开设“广域课程”广域综合课程,是指以德育为重点确定主题,以主题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以学生研究问题、展示研究成果为基本形式,以体验式学习为基本途径,开展自主学习。第一,明志课程。明志课程成为德育主线。学校利用重要纪念日和一些新闻事件,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迹,走访革命老人,组织各种活动,树立爱国情怀。徒步黄河南北十余公里,转沿黄河北岸大堤,历经三个多小时。正式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时候,细雨蒙蒙,寒风刺骨,有些孩子脚底都磨出水泡,但面对着滔滔东去的母亲河,孩子们的兴奋与激动难以言说。环游全城。每一年,学校都组织学生徒步游览一次泉城,从学校步行到芙蓉街,从芙蓉街步行回学校,体味泉城的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登临泰山,是学生意志和耐力的考验和升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充满了自豪,泰山之行磨砺了学生们的意志,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了师生情感、同学友谊。学校专门组织力量开发了“阅读大家”、“接近名家”、“学长有约”、“走进高校”、“电影欣赏”等系列校本课程,引领孩子们与“大家”对话,向学长学习,走进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观看经典影片,感受丰厚的文化底蕴,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第二,游学课程。为打开学生视野,开设游学课程。主要是暑期自选游学路线,提交游学方案,经学校批准审核,自行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带领本班学生进行为期十天的游学活动。已形成蒙山生态之旅、博山陶艺之旅、枣庄到微山湖到孟良崮红色之旅、齐鲁民俗之旅、聊城、曲阜、枣庄古建筑之旅、齐文化之旅、诸城沂水地质考察之旅等游学路线。我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游学活动课程化,尝试将省内外的学生综合实践开发成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的德育课程。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辉煌灿烂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的文明;在每晚的研讨中增进知识、提升自己;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分析,尝试解决学习单中的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恶丑;过程中,老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不仅师生关系更加和睦,教师的示范榜样与点滴指引均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小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过程。同时,学生经历自选游学线路———撰写方案———学校审批———与汉族友好学校班级、藏友会携手组建团队———游学———撰写游学报告———游学课程展示,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进汉藏友谊。学生巴片说:“一张张游学照片,又让我回到了游学的陶醉中,我真希望再重走一次!长大后,我一定要带着父母来参观!”游学课程更让孩子们打开了视野,一名学生说:“再也不做井底之蛙,整天看着井口大的世界;不再听别人所言,而是把心胸打开,亲自去感受一下外面广阔的世界,体验一下外面世界带来的惊奇。”第三,民族文化课程。《国学经典》课程精选《论语》等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开发《古典诗文诵读》,在不同年级开课学习。倡导诵读文言、古诗“养德行,学做人”,“汲取精神营养,感悟人生哲理”。《汉藏民族文化》立足民俗研究与教学活动,结合藏族学生特点、文化基础、认知能力、生活环境及其所受教育和地域性特点,从汉藏生活习俗、节日习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四个方面作深入的比较研究,共开发了《汉藏服饰文化》、《汉藏饮食文化》、《汉藏民居文化》、《汉藏地理风情》、《汉藏节日习俗》、《汉藏民族文学》、《汉藏歌舞艺术》、《汉藏美术比较》、《汉藏历史》九门校本课程,完成《汉藏民族文化》丛书编写一套(共九册),涵盖了学校“语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微机”等6个学科,形成了具有西藏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将藏族学生对汉藏民族风俗文化以及在内地与汉族友好活动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并使之课程化、系列化。第四,广域综合课程。紧扣“汉藏融合、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三大价值取向确定主题、选择内容、精心设计、形成系列。这类课程的内容更加综合,以一个学科为主、有关学科参与、拉长课时(两节或三节连排),经历相对完整的过程。以《大美中华———三江源》为例。教师在“前置课上”,把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并下达研讨任务单,精心设计了“简要介绍三江源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的概况”、“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的源头分别是怎样确定的”、“请介绍三江源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三种动植物”、“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描绘文成公主进藏路线并诠释有关历史事件”、“吟诵彭崇谷《三江源》片段”等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写出思考,以视频、历史剧、吟诵、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研讨课上,各小组分别展示研究成果,同学们在自主学习中进一步感悟到中华民族山水相连、同根同种、汉藏一家的客观存在和朴素真理。

四、成效

(一)学生彰显良好的精神状态温馨、和谐、勤奋的“大爱之家”,使远离家乡、来内地求学的藏族学子驱散离愁别绪,重新找到“家”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以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踏上追梦之路。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泉城,这个美丽的城市,我的第二故乡,有领导和老师们的照顾,有伙伴们的关心,我的那么多美好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二)学生的价值取向由狭隘天地转向大视野各类德育课程,引领学生追寻炎黄血脉、历史长廊、英雄业绩和时代风云,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感责任重大。一位学生在题为《长大、长大》的作文中写道:“大美中华正在实现‘富强、民主、独立、自强’的中国梦。我的家乡和内地一样,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家里打电话已经不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了,电视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牛粪也悄悄退出了藏族人家,随着拉萨饭店、人民大会堂、西藏宾馆等地标性建筑的21项工程的完成,国内外观光客涌入这座古城,神秘面纱背后的西藏不在那么遥远。而我的梦想也变得更加真切,那就是:学习好中文,做汉藏双语文化交流的使者,实现一个藏族青年的报国梦。”(三)学生的“汉藏一家”意识日渐浓厚充满感染力的家文化使藏族学子的汉藏融合意识不再停留在枯燥的字行和抽象的说教,而成为自己的感同身受和肺腑之言。他们感恩祖国、学校和师长,毕业后写下一封封感谢信,其中的一封信这样写道:“老师,我的汉族爸爸和妈妈,你们教我学文化、长见识,为我圆梦,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你们可不可以再走近我一点,用您的大手拉住小手,最近地倾听我的心声,让我找到一个济南的‘爸爸’和‘妈妈’?”

作者:郭永军 单位:济南西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