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课程研究
时间:2022-10-18 10:32:36
导语: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课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使用范围最广的语文教材,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课程的关注和教学探究是解决当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难以发挥实质功效的重要举措。对学校德育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学校层面应努力从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发挥高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隐性德
育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丰富人文内容的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而隐性课程潜藏性、广泛性、持久性的特点,预示着它对语文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意义与引用价值。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依托的重要载体,因此,关注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势在必行。隐性德育课程不仅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而且结合德育本身的特点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由学校内部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德育目标,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实效,成为德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全、知识范围广,适应国家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因此,积极探索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校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概述
语文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主要依托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道德教育资源、心理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和政治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关于弘扬个人美德、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热爱自然的内容不胜枚举。高一语文教材中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感受到了保姆与“我”之间的关怀之情;高二语文教材中《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孝心感天动地,让学生唏嘘不已;高三语文教材中《陈情表》一文中催人泪下的文字展现了祖孙之间的相依之情。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亲情的描写无不教育着学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德育资源的古代优秀伦理文化对学生优秀人格养成、正确“三观”的确立也有着重要影响。古人历来注重道德修养,儒家倡导“仁义”、道家主张“不争”、理学家提出“慎独”,这些都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准则。有感于《荆轲刺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真正明白了何谓“舍生而取义”。通过对教材中此类优秀篇目的不断地渗透式学习,学生于无形中受到这些优秀伦理文化的感染,情感得以陶冶升华。道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又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应对挫折。辛弃疾一心卫国抗金,奈何南宋朝廷一次次的阻难,面对如此境遇,他依然没有放弃,甚至高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胸襟抱负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再如一生仕途不顺的苏轼,面对一再被贬却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这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除了道德教育资源和心理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人生理想、亲情爱情、生活智慧的内容共同构成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资源。而教材中彰显爱情精神的人物及其事迹的讲解又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教学探究方法
1.语言显现法。语文学习是学生情感参与最多的学科知识学习,学生的情感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充沛的感情流露比实物和影像更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思维空间。如在鲁迅的《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之死并未做过多交代,对封建礼教也是只字不提。这时学生心里必然是有疑问的,此时教师若能用语言适当引导,如“以儒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抨击。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凭着对当时社会的了解,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泯灭人性的愤怒,提出了‘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那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封建礼教又是如何吃人的呢?祥林嫂的死又因由何在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于无形中也收到了隐性德育的影响:对深受迫害的劳苦大众的同情。2.拓展显现法。语文教学是开放度最高的学科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古文对内含着优秀的伦理文化。适时有效拓展是实现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不应停留在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而应深挖里面的“大义”,适时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如讲解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前后态度的变化,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烛之武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一问一答中让学生明白了何谓“家国天下”、何谓“舍生取义”。3.朗读显现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最能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方法。学生情感的参与是德育的开端和重要途径。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尤其注重朗读法的运用。如,讲解《雨巷》一诗时,老师只需为学生解读一些基础知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意境,应用何种语调、怀着何种情感去朗读。剩下的便是让学生反复诵读整篇诗文,于无形中通过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解读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理想。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功能也于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三、结束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使用范围最广的语文教材,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课程的关注和教学探究是解决当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难以发挥实质功效的重要举措。对学校德育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学校层面应努力从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发挥高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作用。
作者:徐改聪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7.
-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研究
- 下一篇:中职德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