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时间:2022-01-05 04:00:34
导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及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德育现状主要是知识性的德育,说教式的德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视主体性、把“说教”“、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认知化,虽在某些方面反应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功能来看,光有这种形式是不够的,它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学生不仅对此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学生还因为这种教育形成了双重人格,他们可能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但做不出相关的行为,甚至是反向的行为。
二、活动性德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主体发展
个体道德是人的发展的本体,人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主体。活动性德育课程是以培养人的道德主体性为中心,通过德育过程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恰恰是作为主体的人类个体———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学习、自主交往、自我管理、自律选折和自由创造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开放的实践为核心内容,一方面多样性地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开拓广阔空间,另一方面灵活地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来组织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实践,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充分自主的活动过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以“从活动中学,从做中学”为基本原则,以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体核心,学生在活动中更多的主动参与实践、体验、研究、表演等,是一种真正全新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自我体验的折射,也是他们自我确认、自我管理的彰显。
三、活动性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实践性与体验性
所谓活动性德育课程是指以儿童的生活活动为德育课程的内容,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由儿童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经验,发展儿童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各种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活动性德育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弥补知而不行的弊端,它着眼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其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这种体验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上,就是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这是形成道德规范的基础。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纪律必须遵守,违反纪律就得受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而可以通过设计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到有纪律与没有纪律的不同情感体验,逐步认识纪律的内在价值,并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讨论,形成自律性的道德规范。这种教育方式改变“教师目中无人,学生有口无心”的教育状况,摈弃“过度重视灌输式说教”,使那种忽视实践体验的教育陋习得到根本改观。
四、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学习生活
实践、家庭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实施活动性德育课程,首先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这既是学生活动的要求,又是课程的规定。作为活动,目标(目的)是第一构成要素。作为课程,必须规定一定学段学生最终达到的预期水准,否则,就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价值。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目标总体上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另外在制定目标时还要研究学生目前的状态,主要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学生当前的兴趣,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研究社会现实生活,要瞄准有长远积极意义的现实社会生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实施还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即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只有采取恰当的德育形式,才能有效地贯彻德育原则,运用德育方法,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
五、活动性德育课程的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活动性德育课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多样性的,个性化的。它强调学生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的会因体验到成功而快乐,有的会因体验到失败而沮丧。如何让学生在体验到成功后不骄不躁,在体验到失败后重新振奋,此时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性德育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作者:苏应妫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城东小学
- 上一篇:技工院校德育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 下一篇:右脑思维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