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下高校立德树人探索
时间:2022-04-27 04:24:55
导语:生态位下高校立德树人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校立德树人生态位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态位一词来源于生态学,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意指“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单位(包括个体、群体或物种)在空间与时间、资源与环境上所占据的生态位置及与其他相关生态个体或生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功能关系”[1]。生物单位的生态位一方面取决于主体自身内部各部分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状况,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状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由其生态位决定的,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同时也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在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的生态位是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的,主要包括“生态位重叠(ecologicalnicheoverlap)、生态位移动(ecologicalnichedrift)和生态位分离(eco-logicalnicheseparation)三种生态位关系”[1]。不同的生态主体所处的生态位是其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交流博弈的结果,每一个生态主体在生存竞争中都会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不同的生态主体各自占据最优的生态位,相互竞争与合作,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谐。因此,生态位理论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1]。生态位理论为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高校立德树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高校内部各相关要素构成的子系统,还包括与之有关联的外部环境子系统,每个构成要素的生态主体通过一定的生态位联系成统一的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新时代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研究并优化各生态主体的生态位组合,使之能协同一致朝着共同的立德树人生态目标发挥各自生态位的优势,减少内耗,提高生态系统的有效协作性和统一性,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位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及其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的各要素主体与外部环境要素都分处于不同的生态位,通过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相对固定的阈值,从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2]。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位研究,为高校立德树人生态位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就是由高校立德树人主体、立德树人客体、立德树人目标、立德树人内容与方法、立德树人内外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组成要素在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中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态位,在各自的生态位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作用,通过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移动和生态位分离三种生态位关系不断循环演进,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和稳定,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在运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注重发挥所有构成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主体的作用,使每个生态要素主体都能找寻到适应自身的最优生态位,确保生态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使各生态位都能找到各自的平衡点,避免因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产生内耗,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借鉴生态位理论,能够进一步明晰高校立德树人生态模式的内涵与实质,有效推动立德树人生态模式构建及科学运行。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原则:1.系统关联性原则。系统关联性指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每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它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正如萨克塞所言:“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3]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高校内各层级各部门实施立德树人工作的子系统及家庭、社区、政府等外部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内含相关构成要素,各子系统间及各要素间以及系统与所处环境间通过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最大化。2.多样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按照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而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4]生态系统各要素是多样分层的,各层次的功能不同。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也是分层次的,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具有的功能也不同,在做好立德树人顶层设计上要突显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高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是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具有各自独特的生态位,根据其岗位职责和分工,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层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不同大学生个体具有不同特点,形成了立德树人客体不同层级的生态位,高校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立德树人内容和方法。3.动态平衡性原则。任何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生态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从而保持相对平衡稳定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也是通过不断调整其生态位,从而保持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促进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因此,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构建,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把立德树人工作置于变化发展的社会视野中,把大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看成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实现立德树人与时代同发展,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达到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相统一。4.协调共生性原则。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物种都是多样共生的,物种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各主体协同合作,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僵化对立的局面,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双向互动、融合共生,推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系统格局。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生态,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构建还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要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态位的整体协调性,确保教育的协同性及连贯性,在满足国家、政党、社会及大学生不同需求基础上,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共生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生态位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建构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和谐稳定、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在遵循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运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生态子系统的作用,使得各子系统都能确立并保持在各自最优的生态位上,通过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环境等子系统的生态位功能的有效发挥,推动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1.运用系统关联性原则,形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聚合力。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5]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生态模式建构亟需整合优化各生态要素主体的生态位,构建有效的协同运行机制,通过统筹校内外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汇聚立德树人的聚合力。首先,从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内部环境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由全体教职工组成,具体包含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教辅人员、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各相关主体要明确各自所处生态位的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育人的全员性。第一,党政协同,齐抓共管。高校党委要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有效协同运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立德树人任务分解,并将其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通过做好立德树人顶层设计,明确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环境等子系统的架构,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要素,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培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构建“大思政”生态系统格局。第二,部门协同,共筑合力。高校各部门都负有管理育人的职责,宣传部、组织部、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等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应共同树立起立德树人的协同意识,既相互分工又相互配合,在学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目标的共同指引下,围绕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内容,发挥各自生态位优势和力量,实现生态位的最优组合和协同效应,推动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构建。第三,专业课教师与思政队伍协同,联合育人。思政队伍包含思政课教师队伍和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队伍等,他们和专业课教师都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教师群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为直接,三类育人群体要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目标,依据各自不同的生态位不断完善沟通协同机制,细化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内容的实施。专任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除了做好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外,还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导师、班主任等积极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走进学生生活,把立德树人工作渗透到育人的各领域。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队伍等思政工作者除了立足岗位做好管理服务育人外,还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上党课、形势政策课、创新创业课、军事理论课等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引导,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其次,从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看,高校要积极对接社会,注重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外部环境各影响子系统的生态位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位层次结构,搭建高校、家庭和社会多方主体联动机制,保持教育内容的系统关联性和前后一致性,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化的育人生态系统。高校要支持政府教育部门、民间社会组织、家庭等参与到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建构中,建立合作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等。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搭建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引进校外各类德育优质资源,鼓励师生走出校门,推介立德树人成果、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实践等。2.运用多样层次性原则,强化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针对性。生态位理论强调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生态要素主体都具有自身特殊的生态位,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生态位层级。层级越多,生态位重叠的概率就越小,越不会导致各生态要素主体的恶性竞争,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一是优化教育主体层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实施主体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要进一步理顺高校内部各层级组织关系,形成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党政领导协助抓、高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组织系统。上一层级的教育主体要加强对下一层级的指导和监督,下一层级的教育主体要强化执行力,协同配合,使得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目标明确、组织有力、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二是教育客体科学分层。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积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具有独特性,加之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不同导致个体素质各不相同,对他们进行立德树人培养理应有所区别。要针对不同素质层次水平的大学生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素质都能得到提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三是教育内容分层设置。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之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必然要求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要与之相匹配,要从德、智、体、美、劳等不同方面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内容,提高教育内容的适应性。3.运用动态平衡性原则,确保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发展性。生态系统依靠各组成生态要素主体不同生态位的不断变化、调整、发展,实现资源和要素最优组合,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保持生机与活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根据不同时代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及其系统运行机制,使得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始终保持动态平衡。首先,高校要与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动态平衡。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要持续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互动和交流,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平台,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其次,高校内部生态环境也要保持动态平衡。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及时调整立德树人认识维度和实践维度,使得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始终保持动态发展。4.运用协调共生性原则,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适切性。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子系统都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彼此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互动交流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协调共生性。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有效建构,也应遵循协调共生性的原则。首先,要保证高校与外部环境的的协调共生。高校应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目标前提下,加强与外界生态环境要素如政府、社会、家庭的互动联系,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积极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整合优化资源,协同一致推动立德树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其次,高校内部立德树人各相关主体也应协调一致,强化系统整合,形成最优生态位组合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再次,要积极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内部师生和谐关系。高校师生作为相对的教育主体和客体,在高校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彼此联系,教学相长。增强高校立德树人实效性,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最优的生态位并发挥作用。高校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弘扬高尚师德,以“四有”好老师为指引,通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真正发挥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通过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大学生要通过不断向老师学习和自我实践,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使自己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田良臣,李栋.生态位理论视域下教育综合改革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0):25-26.
[2]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3]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2.
[4]高奇.系统科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1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作者:林晓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 上一篇:小学德育管理强化策略
- 下一篇:新课改下中小学班主任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