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作用增强学生德育教育

时间:2022-12-24 04:11:04

导语:班级文化作用增强学生德育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班级文化作用增强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有效发挥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应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和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具体可将德育内涵融入显性载体和内隐载体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显性载体建设可从保持教室的整洁度、利用墙壁显现道德内容、基于德育主题优化班级陈列等方式着手,内隐载体建设可从班级制度、班级精神和德育活动三方面展开。

【关键词】班级文化;德育;显性载体;内隐载体

班级文化是产生于班级之中的文化现象,是由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具有班级管理和教化的功能。借助班级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塑造,需搭建班级文化载体。依据文化的表现形式,班级文化载体还可细分为显性载体和内隐载体,显性载体主要是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物化载体,如墙壁、班刊、电教设施等;内隐载体主要指班级制度和班级精神。

一、从班级环境入手搭建班级文化显性载体

班级文化显性载体具有文化浸润的作用,我们在搭建班级文化载体时应充分利用班级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将德育内涵渗透其中,也可定期进行不同德育主题的陈列展示。(一)保持教室整洁营造良好氛围。教学环境是学生接触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觉更为舒适,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保持整洁,特别要明确每一个同学的清洁任务,保持墙面地面的整洁卫生和桌椅整齐摆放,让学生从小事做起进而形成整洁的班级环境。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的基础卫生环境搞不好,不仅起不到愉悦学生内心的作用,同时也会给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墙面和桌面布满灰尘,桌椅摆放歪歪斜斜,教师要打造良好班级文化也会受到制约,面临班级文化与实践不符合的尴尬。(二)利用教室墙壁展现德育内容。单纯依靠德育课程很难实现全面的渗透,教师可结合班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充分利用教室墙壁、桌椅等外显载体,有计划、分阶段的将不同的德育内涵渗透到班级文化之中。例如,黑板是班级空间中的核心区,通常会在其上方放置班训,侧面放置班规、小学生守则等,该区域的布置应尽量简洁、大方,突出班级核心精神文化即可。班级两侧墙壁是很好的可利用资源,建议不要单一陈列名言警句,要增强文字、图画等的生活气息,具体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抒写自己的“名言警句”,并采用定期轮换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增进学生对这些价值观念的理解。教室后墙也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外显载体,黑板报的设计不必千篇一律,应具有灵活性,除了针对不同的德育内容进行设计和展示外,还应单独设立师生互动板块,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三)强化德育主题优化班级陈列。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个人、集体和社会层面的内容,同时伴随小学生成长环境等的变化,还需加强诚信、感恩、生命、信仰等的教育。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应是教师不断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并对其进行正向引导的过程,德育主题的选取除了参照教材以外,更需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找切入点。在明确德育主题后,可结合主题需要更改班级陈列,或对教室进行重新布置,例如,教室桌椅的摆放要方便学生观看墙面的标语。此外,课桌也是可开发的德育载体,通过设计精美的桌套,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座右铭”等,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桌面文化”。

二、从班级管理入手优化班级文化内隐载体

从班级管理入手,具体可考虑三方面,一是将德育教育融入班级制度之中;二是基于班级学生特点塑造具有特色的班级精神;三是基于班级制度和班级精神,开展丰富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强化班级精神。(一)以学生为中心完善班级制度。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班级制度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落实,并被班级所有成员所认同和接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班主任要放权给学生,建立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日常[1]。生搬硬套和强制化的制度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起到反作用,为此,以学生为中心完善班级制度首先要改变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一要打破固定班干部管理模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二要以促进学生道德和情感发展为目标制定班级制度,班级制度建设不单是为了规范班级管理,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三要将班级制度内容具体化、过程化,使用“努力”“真诚”“合作”等词语,增强其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二)认识学生特点构筑班级精神。小学生身心发育不够完全,集体意识尚未形成或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班级认同和班级认知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要想培养起小学生对于班级规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必须让小学生通过集体活动来体验班级规范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班级的荣誉感,进而形成较强的班级向心力。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在德育内隐载体搭建时可采用“演绎”操作方法,即“先说后做”的德育引导模式。在班级精神建设之处,班主任可指引一个方向,如学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班级,想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等。然后搜集班级学生的想法,也许这些想法是天马行空的,但从中也能够看到学生的一些个性品质。班级精神是凝聚班集体的核心力量,要能够将不同个性的学生凝聚起来,因此,要以学生能够达成的目标为依据,凸显班级精神的实践性特征。当学生在学习或参加活动过程中自觉践行班级精神时,班级精神的德育功能才能得到发挥。(三)打造以德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班级集体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功能,在班级集体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价值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来体现,学生能否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获得德育提升,取决于班级集体活动的具体形式、主题内涵、学生参与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在班级集体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同时要对活动进行精心研究和策划,从主题选择、内容安排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结合班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班级集体活动设计的既有兴趣又有意义,让班级集体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通常而言,班级集体活动包含常规性的活动和班级特色活动,即便是常规性的活动,也要注重细节的设计,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可以将简单的仪式和学生身边的小事情打造成为具有德育价值的活动。例如,在课间让学生养成健康的活动意识,放学之后打扫卫生,养成学生的勤劳意识,升旗仪式养成学生的爱国意识等等。

三、搭建班级德育文化显性载体与内隐载体的互动机制和保障机制

内隐载体和显性载体不是相互分割的,内隐载体可依附于显性载体之上,将班级精神反馈到物质层面,形成有效的德育体系。(一)显性载体与内隐载体遥相呼应。一方面,显性载体与内隐载体不可分割。内隐载体要以显性的物化载体为依托,将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等以文字、宣传画报、标语等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班级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认可。例如,在集体精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将班集体参与的集体活动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在教师墙面展示,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集体精神加以“回味”和“固化”,增强德育的持久力。另一方面,显性载体与内隐载体要保持一致性。两种载体所要表达的内容应是一致的,能够起到遥相呼应的效果,并且要避免二者的不同步以及形式化倾向。(二)学校的积极引导与科学评价。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文化对班级文化有直接影响,同时,班级文化氛围也会影响学校文化。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学校在对班级考核时,首先要对班主任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指标和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班主任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会对班级文化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学校应该根据班级建设情况和教师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标准制定上,要构建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到班级的成绩和纪律等硬性指标,关注班级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其次要对学校的班主任管理模式和管理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班主任的工作量和工作态度,同时也要关注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督促班主任增强对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主动投身于班级文化建设事业之中。(三)提高教师德育素养和文化素养。班级文化的产生需要班主任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而要想让班级文化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班主任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带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充分激发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的积极性,在班级文化营造上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也要让教师加强自我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将更为优秀的理念带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教师是学生德育的主要引导者,尤其是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以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讲,班主任唯有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才能提升自身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敏感性,捕捉学生的德育需求[2];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与班级文化的紧密结合。因此,唯有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四)增强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班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和学生应建立默契的配合关系,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主体,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例如,为形成努力学习的班级文化氛围,教师需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成绩制定一定的目标和计划,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假设这次学生英语考了85分,那么,学生下次可以将英语的目标定为90分,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学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作用,而且也会给其他同学带来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再如,教师可以借助班级集体活动开展德育,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实施自我监督,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借助集体的力量和环境氛围的营造来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文化参与的自觉性。

总之,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自觉性的培养可从多方面入手,个体层面的不懈努力和集体活动中的团结友善行为等,都是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积累的宝贵财富。简言之,小学班级文化与德育之间存在天然联系,借助不同的文化载体渗透德育理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而要切实发挥这些载体的功能,关键在于班主任的积极引导和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冬冬.制度公正、审议民主抑或个人权威——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政治哲学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9,318(01):38-45.

[2]宗轼.论说理型德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应用——评《班主任如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8(04):6.

作者:沈丽 单位:哈尔滨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