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理趣”促使学校德育方向研究
时间:2022-10-15 10:25:50
导语:重视“理趣”促使学校德育方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立德树人”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是对德育重视程度的再提高,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文章立足“理趣”的提出,通过对一个课例进行探讨,指出教师只有将德育理趣化,让德育活动成为生活的、自由的、自然的,才能让学校的德育走向深远。
关键词:“理趣”;德育;生活;自由;自然
“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精粹的继承,也是对新时期教育形势的现实研判。将“立德”与“树人”并列为教育的基本方向,是对德育重视程度的再提高,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事实上,教师常常困惑于学校德育的影响力,困扰于学校德育的有效性问题。毋庸讳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让教育资源得到极大丰富,教育手段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学校德育正面临日益乏力的局面。因此,教师要重视“理趣”,让学校德育走向深远。
一、“理趣”的提出
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对学校德育日益乏力的现实问题,笔者在焦虑中反思,在挫折中尝试,并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笔者认为从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来看,改变和完善目前的德育课程结构,是一条基本的途径。而这种改变,需要以“理趣”为依归。“理趣”概念古已有之,经一些学者及一线教育实践者继承和发扬,“理趣”又发展为引人注目的教育理论。“理趣”的意思很直白———含理且有趣。理,是对认知规律的尊重和遵循,趣,是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和顺应。理趣相融,情智相生,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对于德育而言,“理趣”更应成为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式。
二、课例
一次测试发下答题纸后,教室里学生们的表现各异:愁眉苦脸,洋洋自得,互相询问,不声不响……第二天,在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一个学生在日记本上做了详细的反思。由此,笔者组织了一次短暂的德育活动。首先,笔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拿破仑手下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很得意地向拿破仑汇报他的功绩,如何筹划、调兵、进攻、克敌。讲完之后,拿破仑却一言不发。尴尬的将军决定再说一遍。但结果更尴尬,拿破仑仍一言不发。将军如坐针毡……久之,拿破仑问道:“接下来你做了什么?”将军瞬间明白他在哪里出了问题。学生们的眼神告诉笔者,他们听懂了这个故事。一个男孩说:“考试如打仗,不要沉湎于过去的失败或成功,关键是要考虑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样才能够反败为胜或保持常胜不败。”他说得真好。其次,笔者将看到的两种情形告诉他们。第一,语文答题纸发下后,有十来个学生立即借来同学的试卷,抓紧阅读同学的作文。笔者说:“读别人的同题作文,对自己的帮助最大。因为刚被‘折磨’过,知道难点在哪儿,拐点在哪儿,精彩点在哪儿。这与读不关痛痒的文章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种情形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一致的。”第二,小X同学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笔者说:“做好考试反思,能降低自己下次出现同样问题的概率。在同一个地方摔一次是无意,摔第二次是粗心,摔第三次就是犯傻——事实上,我们不是经常做这样的傻事吗?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前两次摔跤的原因进行分析,所得的教训就没那么深刻,说白了,前两跤我们白摔了。”最后,笔者问学生:不管什么样的任务完成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接下来做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不足10分钟的交流,效果出人意料。从那以后,每当试卷发下来,学生都会争着读别人的作文,看别人的解题,并自觉地分析,主动地反思。
三、思考
相较许多精心准备的内容丰富、花样百出的德育课、班会课,这场短暂的德育活动的结果令人满意。笔者相信,这个德育活动具有与“理趣”思想相关的一些特点,它是生活的、自由的、自然的。之一:立足生活。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德育才有根,德育才有用,德育才动人。这也是人们当下热议的生活德育化和德育生活化。德育忌讳就理说理,空洞乏味。由事见理,由事入理,由事明理,才是教师的应然选择。这也是德育基于生活、服务生活、提高生活的体现方式。回到上例,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引出学生对于考试后干什么的思考,直接指向一个小的生活目标:考试以后干什么。有生活作铺垫,才使得由此阐发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觉得“有道理”,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病呻吟。这体现了德育的基本规律:只有学生觉得“有道理”,这样的道理才有价值,才是真的道理,否则,它只是某种“观点”而已,与学生是不相干的。所以,德育要立足生活,也正是立足生活,才使德育的范围是全面的,德育内容是生态的,德育形式是活泼的,德育过程是有意思、有情趣的。之二:心理自由。自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们的本然权利与永恒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逻辑前提。“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而心理自由、精神自由,是自由的本质,是教育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最大贡献。德育过程中,心理自由是情感基础,唯有如此,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也才可能产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心理自觉。德育拒绝灌输,德育拒绝强制,这是德育的铁律。不只是因为灌输与强制是无理少趣的,更是因为灌输和强制与品德养成的心理规律是相悖的。上述课例,是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中进行的,不强迫学生理解什么,接受什么,形成什么,只是一种思维引导,一种心理体验,一种行为尝试,你可以这样选择,也可以不这样选择。这才是符合心理成长规律的做法。脱离了这种基本规律的诸如“一切为了你好”“这是对你负责”的美好想法都是空洞乏味的,是变相的灌输与强制,都可以纳入伪德育的范畴。教师常挂在嘴边的“学生主体”,在教育学的意义上就是要尊重学生,充分给予学生表达展示的权利和机会,在心理学的意义上就是要让学生拥有自由的心理,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因而,德育是生活中一种自由的体验,学生的心理自由了,情感便会触动,思维也会灵动,生活才有感动,德育的效果才可能达到最佳。这样自由的德育过程也才会让学生觉得是有意思、有情趣的。之三:自然而然。与智育不同的是,德育对于学生的心理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当学生有适宜的心理环境时,德育内容则易被接纳,目标易于实现,反之,则是缘木求鱼,甚至适得其反。营造适宜的心理环境,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德育不事雕琢,自然而然。为德育而德育,生搬硬套,矫揉造作,最易导致学生的心理拒斥。这也就是那些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班会课与学生的品德成长常常并无实际关联的根由。教育的过程,需要情境引导,才能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催生思维和判断,才会有善意与得体的表达。上例班会课,由学生现实表现引出故事,由故事引发思考,由思考引导行为,环环相接,行云流水,自然灵动,毫无违和之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认知,在心平气和中产生认同,在心甘情愿中转化为自觉行为。一切都自然若天成,学生便也自然能在这样有意思、有情趣的德育滋养中生活和呼吸。
总之,教育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理应使个体获取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力量,并通过德行的培养来导引,使得个体不至于彷徨于“物的依赖关系”中,从而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来说,生活是德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是个体获取力量的源泉,而“理趣”则是德育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德育实效化的现实路径。德育活动的理趣化,会让学校德育走向深远。
参考文献:
[1]周晓静,朱小蔓.知识与道德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6(06).
[2]苏强.发展性课程观: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1(06).
[3]赵浩军.立德树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J].河北教育,2013(03).
[4]黄克瑞.众策并举多管齐下———浅谈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J].山东教育,2014(25).
作者:高志军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
- 上一篇:论高中班主任怎样开展德育工作
- 下一篇:政治教学德育渗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