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德育渗透

时间:2022-04-04 08:31:12

导语:小学美术教育德育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美术教育德育渗透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技法的传授课程,而且是美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可以更好地促进德育的实施。本文探讨了美育的性质及重要性,分析了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指出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要依据多学科整合的思维,通过美育来实施并促进德育工作的方法,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教育;德育;学科整合;功能互补

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最早提出和使用“美育”一词。席勒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在美术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视美育为欣赏画作,忽视了美育的重要性,也忽视了美育与德育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些美术教师也过于强调美术技法的教授,忽略了美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促进及养成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加强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1.目标及功能上的联系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规范要求让学生接受约束,形成一定习惯和品质;美育主要是通过作品赏析及艺术创作,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美的愿望产生影响,而这些关于美好事物的学习、欣赏、创作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促使他们去追寻美的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精神导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美育渗透德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教学方法上的区别。美术教育中的美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点评以及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让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达到一定要求;德育属于规范性的教育,通过讲解一些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及一些人物事迹,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自觉性的道德品质,或者说,德育是重于说理的、规范类的教育。但是,美术教育中的美育更加感性、多样化和自由,属于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旨在通过教育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升华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追求。3.教学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小学美育及德育的共同点在于两种教育都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都在引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它们都包括心理教育。然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用良好的思想道德来引导学生,调整以及约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及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班规、校规等,这些制度上的规范要求,带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而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育目标在于保持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平衡,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上全面、健康地成长。通过维护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精神和谐、人际交往关系和谐及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美育更关注学生审美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思想,使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创造力得到提升。美育主要依靠美的形象来打动人,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对楷模的模仿作用下,学生会更容易被教师引导。在这一层面,德育往往依赖美育发挥其约束作用,使得一些规范不会沦为形式化的条文,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做是应该的,是主动去接受而不是被迫接受约束。所以,德育可以让学生划清好与坏、善与恶的界线;美育则通过鲜明的导向性作用,使人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下去并得以提升。

二、德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美育与德育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在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根据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美育更好地促进德育的实施。为了进一步提升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应该从二者都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一基础上出发,使它们取长补短。1.教育内容及目标上的结合。美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美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各有侧重点及针对性。小学德育教学常常依赖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和主题班会来进行,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将德育与美育结合,则可以有效解决德育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对于美术教师来说,需要结合美育教学手段提高德育教学的水平,进一步使思想教育深入人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如在小学美术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兼具美育及德育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对作者或者作品背后的故事加以剖析,使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自身的道德水平也得以提升。2.美术课堂教学要自然渗透德育内容。要想达到德育的自然渗透,必须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渗透德育。例如:在欣赏“笛声”这件雕塑作品时,从小红军憧憬未来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渴望读书。但是革命尚未胜利,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要和大人们一起并肩战斗。这样,学生就会对小红军产生敬佩之情。低年级的美术课特别是绘画类作品都有展示的内容和表现主题,可以与故事相结合,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欣赏齐白石的画作时,讲他对买画的日本人在门口贴“告白”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做一个爱国的人,从精神层面上提升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3.教育方法及教学手段上的结合。通过技能练习渗透德育。绘画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其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水粉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画种,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通过学习中国画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如欣赏“古代传统建筑”时,教师在讲解传统建筑美学价值的同时,告诉学生传统建筑中所展现的民族代表性,让学生从中获得强烈的民族尊严及自豪感;也可以讲述在战争中毁掉的一些珍贵建筑,提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学生缺乏耐心,如素描很耗费时间,可讲解齐白石“十载关门”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事要坚持才能成功。4.美术课通过鼓励性评价渗透德育。现阶段各学科教育都要求以人为本,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忽略表扬其优点;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对美的追求中收获快乐,为高尚品德奠基。如在讲课中提到著名画家齐白石、毕加索时,讲他们的作品开始不被人们接受,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内容。5.美术课中关于节日内容的德育渗透。德育渗透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生活接触范围及其对真、善、美的认识情况,并结合美术学科将美育和德育有机地融合。在很多重大节日中,教师抓住机会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融。如教师节带领学生制作贺卡、感念师恩;国庆节让学生画一幅共同祝福祖国的画,表达对祖国、对和平的热爱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美育的水平,也通过美育使德育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绽放,在未来结出尚德明礼的果实。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要求美术教师重新审视美育概念,运用美育的特质和功能重新确立美育观念,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同时,梳理好美育及德育的联系及区别,理清二者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佛雏.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4]苑淑亚,马长生.美育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贾桂娟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庆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