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德育在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2-12-03 03:13:02
导语:具身德育在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具身德育认为,道德深植于身体与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身体、环境、文化的相互作用,可以塑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是一种高度具身化、情景化的活动,是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经验。本文探讨了具身德育的理论框架及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具身认知;认知神经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高级社会情感。人类对于世界的体验,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系统,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具身德育概述
(一)认知的具身化理论思潮。认知的具身化理论思潮是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1-4]。认知的具身化理论认为,认知根植于人的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其主要观点是:心智是体验性的;思维大多是无意识的;个体的思维对于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主要是基于隐喻的,而隐喻是基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的。认知的具身化理论强调,身体、感知运动、环境、情境对认知和心智的作用。认知与身体是密切相关的,认知是身心统一的认知,认知是身体、心智、大脑的互动耦合系统,可以说,身体、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和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体验性、交互性、情境性是认知的重要特点。(二)具身德育具身德育主张。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个体的身体及其环境。身体的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道德心理与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身体、知觉经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了道德。具身德育理论考察和研究身体的解剖学结构、知觉经验、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对于个体和群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塑造的作用和影响。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既要注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传授,更要注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发展规律,遵循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规律,以考察体验、模拟、模仿、共情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规律,研究自下而上、由具体到抽象、知行合一的感觉—知觉—思维认知过程。因此,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具身德育的教育策略和认知策略,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效果。(三)具身德育的理论基础。Merleau-Ponty[5]指出,道德是发源于身体之中的。Looy[6]从社会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发现,道德具有与环境的交互性,是具身性的;Wilson[7]从伦理学研究的角度发现,道德是与身体密切相关的。近年来,在具身认知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探索身体与道德的交互作用及其内在规律[8-10]。叶浩生[11]关于具身性道德的研究发现,抽象的道德思维受到身体清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阎书昌[12]在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身体洁净的关系,并率先提出了“具身道德”的概念,即“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而王锃和鲁忠义[13]以中国人为被试,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了道德概念和感知觉经验的交互作用。(四)具身德育的实证证据。具身认知理论的思潮深入而且广泛地影响了认知科学领域,并兴起了一股具身认知理论的革命,身体及其环境与道德认知、道德情绪和道德行为间相互作用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3-16]。Bobro[17]认为具身化是创造道德秩序的条件。这为具身德育理论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启示。1.身体结构对道德的影响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个体大脑与道德认知加工相关脑区的损伤,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理解、道德判断、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18-24]。2.感知觉经验与道德的相互作用东方西方不同文化下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知觉与道德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西方文化中,还是东方文化中,都发现了道德与感知觉经验的一致性的相互作用,即“道德是洁净,不道德是肮脏”[8-9];“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13,23];“道德是明亮,不道德是黑暗”[14-15,24]。孟万金、官群[26]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具身德育的概念。这为传统式的学生德育理念和途径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具身德育的认知特点
具身道德考察和研究身体、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环境-社会等,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感觉知觉经验、身体-环境-社会的交互作用等,能够影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作用塑造了道德;除此之外,反过来,道德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对个体知觉经验及其对环境的感知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具身德育重视道德心理和行为所依赖的具体身体及其环境,强调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作用[27-30]。
三、具身德育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探索具身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应用价值、机制和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一)理论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探索和构建具身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解答具身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等问题。并基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心智发展的规律,探索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新路径。(二)应用价值。1.遵循认知和心智发展规律,变革传统说教式。灌输式德育途径与方式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学生德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要求。具身道德教育,变革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具身德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从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发展的特点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模拟的、模仿的、体验的、共情的、沉浸式的,以及感知觉的、动作(操作)的、环境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下而上的加工机制,产生积极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2.运用第二代认知科学技术,服务国家立德树。人战略需求的深远战略意义在具身道德教育视域下,考察体验、模拟、模仿、共情等体验式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将第二代认知科学中具身认知新技术,应用于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感知觉参与。具身认知理论重视自下而上的感觉知觉经验,对于道德的影响作用。抽象的符号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而具体的感知觉经验、身体、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空洞的、说教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德育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参与性的、互动式的、有感知觉经验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活动,能够调动个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觉,能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二)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道德形成和内化的重要基础,情绪、情感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重视情感体验的作用以及教育活动的体验性,避免灌输性、体验性缺失的教育活动,取而代之以能够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三)心理模拟。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镜像神经元在动作执行和动作观察时皆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所谓内部心理过程,可能就是身体的动作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心理模拟可以认为是对所描述事件的替代心理体验。对行为的心理模拟能力,不单单对我们计划和采取行动、理解别人的行为至关重要,也对具身德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因此,具身德育理论主张,道德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化、情景化的心理活动,而情境线索能够促进道德认知。可以说,情境创设、情境模拟、心理模拟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具有关键作用。(四)动作模拟和身体参与。劳动、实践是构建道德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视动作模拟、劳动、实践在道德体验和道德经验形成中的积极作用。具身德育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与理解、判断抽象概念之间紧密联系。反过来,抽象概念也能够影响具体的感觉运动。因此,感觉运动经验与道德概念之间有着交互作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与感觉运动经验密切相关。(五)多感觉通道参与。研究表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感觉通道的参与,比单一感觉通道的参与,对于个体认知的效果更优。在德育活动中,应注重多感觉通道的参与。(六)遵循德育对象成长规律。与传统的离身式的德育不同,具身德育是德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具身德育在德育领域中的革命,更加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更加顺应德育对象作为身体-环境-社会中的主体的心智和认知发展规律。德育工作者和其他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遵循德育理念的具身化、德育内容实践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环境情景化的具身德育规律。
作者:王 锃 石 乐 李同法 岳晓东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湖高级中学
- 上一篇:学雷锋德育实践坚守与深耕
- 下一篇:班主任教学与德育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