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07-03 05:00:28

导语:微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微信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保障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支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完善,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得到了广泛使用。新媒体的出现也对信息的互动形式、信息内容的服务理念以及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利用微信进行多样性德育教育、建立微信教育多主体参与机制、加强微信教育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提供朋友圈功能、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教育教学改进和优化。

【关键词】微信;信息化教育;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教育模式应用

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保障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支撑。近年来,我国各个中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探索,例如有的中等职业院校通过德育教育课程作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有的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等进行德育教育,有的中等职业院校依托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德育教育。2014年,教育部携手北大未名集团于2014年11月20日至2015年12月31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近年来,我国各中等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中等职业院校门户网站等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敏感性和知识全面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完善,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得到了广泛使用。积极探讨微信在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认识有待深化。与专业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提升不同,德育教育的绩效较难以与中等职业院校提高财政和科研支持力度、提高学生就业率等直接建立关联,导致中等职业院校管理者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认识的不足制约了中等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领域的投入,例如中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教师的引进和配比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不足现象。(2)德育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德育教育在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主要依托课堂教育的形式开展,这种教育形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德育教育内容的相对枯燥性使该教育模式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建立在教师本位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居于相对被动接受式的位置,进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足。(3)德育教育的内容相对滞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需求,德育教育的内容需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在科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在科技造假事件(例如韩国黄禹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的现实背景下,科技道德和品质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科技道德品质的教育也应该成为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特征。

二、微信平台及其应用适用性分析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第一,从授课的形式角度分析,传统的授课通过建立在课堂板书式授课模式的基础上,而通过微信的形式,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受教育者讲授学习内容,因此,较传统的授课形式而言,微信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更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第二,从教学内容灵活性的角度分析,传统的课堂式授课模式不具有可重复性,而微信作为一种依托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育内容形式,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反复收看进行教学内容浮现,同时在各种移动媒介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微信教育形式可以在受教育者学习时间碎片化的情况下满足受教育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三、基于微信的德育教育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微信进行多样性德育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实时交流、消息发送和素材管理。用户可以对公众账户的粉丝分组管理、实时交流,同时也可以使用高级功能-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对用户信息进行自动回复。中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德育教育素材的推介活动,另一方面,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为班级或者专业为单位利用微信的建群功能建立学习团体,从而实现各种教育内容的实时共享和教育的交互交流。(2)建立微信教育多主体参与机制。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等教育主体与社会主体等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而导致中等职业院校等德育教育教育工作的指向性难以有效满足教育需求。因此,应建立微信教育多主体参与机制:一方面,积极鼓励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根据其专业特长进行微信教育内容制作,也可以将微信件制作获奖作为教师专业技术晋升的评价指标之一;另一方面,鼓励政府、科研机构人员等具有较强社会实践技能的人员积极参与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微信制作,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3)加强微信教育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作为教育的形式之一,微信教育与课堂教育应具有同等地位,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微信教育成果的转化机制建设:一方面,在教育过程方面,受教育者接受一定数量的微信教育应认定为相对应数量的课程学分学习,另一方面,微信教育应用于德育教育过程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例如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测试的情况下,应认定为一定学习绩效的实现。(4)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提供朋友圈功能。通过其强大的分享能力,将网络上的所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将各种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分享给别人。这种微信分享学习的模式拓宽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提高传播效率,学生、教师、家长各方都能够从中受益。例如,可在学生微信群、家长微信群中分享得到以前不知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促进个人反思性学习与群体性交流互动。微信中还有一个收藏功能,便于以后反复阅读与思考。(5)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教育教学改进和优化。微信本身具有社会调查的功能,基于微信的社会调查功能,可以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等进行调查,在调查对象的选择方面可以综合选择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等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进行调查,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进行定量化评估,从而实现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实现德育教育教师的优胜劣汰等目标。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以微信为代表,分析了新媒体教育模式应用于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并以微信为例子,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和建议。随着微信应用普及性的进一步提升,微信在德育教育中将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在后续研究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的设计和教育绩效管理机制将是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艾兵有,伍家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云南佤族大学生调查的视角[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2]侯典芹.在“变”与“不变”中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新思路———兼论新课程体制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2)

[3]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4]王丹,贡福海.“微课”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转换体系构建探讨[J].成人教育,2015(12)

作者:沈虹 单位: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