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践探索

时间:2022-05-02 09:43:00

导语: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践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课堂专业化、技术化趋势明显,在完成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传授时,往往忽视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渗透式教学的方法,通过规范课堂仪式、运用案例教学法、设置课前讨论等方式,挖掘高校课堂教学德育素材,发挥课堂的德育功能,提升学生德育修养,实现高校教师自身价值,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中的落实。

关键词: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核心价值观;专任教师

由于工业文明所特有的标准化、系统化、控制化的制约,高校课堂日益程式化、专门化、技术化,导致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对本专业以外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知和重视[1]。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德性方面素养的培育,当前依靠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的德育培养模式,缺乏足够的实效性[2]。专任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主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责任运用好教学课堂,引领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道德素养。同时,挖掘专业教学课堂的德育功能,也是应对当前高校德育模式实效性不强的有益补充。习在2014年9月9日,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四有”好教师,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1发挥学科专任教师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是青年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道德品质的场所之一,而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成长和发展。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认为,道德培养和知识传授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综合运用学校资源提升学生的德行修养,积极引导学科专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德育培养,挖掘课堂德育资源,多学科配合,形成校园德育教育的合力,这既是国外发达国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好的经验[3]。也符合党中央的要求即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学科专任教师人数与“两课”思政类专业教师及学工条线思政专职工作人员的六倍多;某三年制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期间,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九成(以上数据截至2016年9月)。因此,发挥学科教学课堂的德育功能,占主体的学科专任教师要善于从学科内容和特点出发,发掘教学素材的内在思想性,揭示学科中的真善美,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一定能对大学生的德育培养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渗透性德育教育是学科专任教师落实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育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当前的大学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道德修养失范,隐形缺课[4]严重;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式的单调,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从授课内容看,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培养学生优良素质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各专业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决定了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授课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5]。从授课方式看,与动辄上百人的德育等人文课程相比,专业课多为小班课堂,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也更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个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发挥专业课堂的德育功能,倡导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是弥补现有管理模式下德育培养实效性不强的重要手段。

3高职院校教学课堂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3.1通过规范的课堂仪式进行课堂渗透性德育教育

大学课堂仪式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道德价值,它在传达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也具有价值引导和自我建构意义[6]。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课堂也有不少新情况的出现,比如:上课出现“低头族”,这是对授课者极不礼貌的表现;一堂课下来,垃圾满地,这表明大学生文明修养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借用规范课堂仪式,融入新内容,营造一种道德氛围,激发道德情感,教会学生明礼、守礼、行礼,从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传统的课堂仪式主要以站立注目的敬礼形式表现,由于师生的个性意识,导致许多人认为这种仪式仅仅只有象征意义,加之重复性导致的疲劳感,认为课堂仪式如同可有可无的“鸡肋”,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也都忽略掉这一环节。笔者在教学实际过程中碰到学生课堂玩手机、课后留下一地垃圾等道德失范等现象,通过设计课堂仪式来传递道德意识,规范学生道德行为,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以上课和下课仪式为例,任课教师走进教室,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之后,站立并环顾四周,所有的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做好即将上课的准备,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面向全体学生郑重关机,同时提醒学生关机或调至静音状态,再发出上课指令,学生意识到需要转换身份,便正式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下课在发出下课指令之前,任课教师提醒学生将各自产生的垃圾带出教室,并将座椅归位,做好教室“归零”,然后再发出下课指令,学生学习者“角色”解除。综合上述课堂仪式,较传统的课堂仪式更加切中实际,而且整个环节紧凑自然,师生之间的配合也更加默契,更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提升自我文明修养的作用。

3.2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课堂渗透性德育教育

作为道德教育背景因素的生活世界是鲜活的、完整的人文世界,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观性、本真性、体验性的养分,促进个体自我思想道德建设。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具有活跃课堂、增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生动直观的优点。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设计者,结合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给学生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用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看待案例教学中所涉及到案例的社会意义,在教学环节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比如,在讲解物质化学结构时,以“三鹿毒奶粉事件”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专业知识讲解落实之后,再对毒奶粉事件的整个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其社会根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案例教学法中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要注意:①案例的选取和设计,要切合教学知识点的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做到有的放矢。②并不是每个教学案例都可以用来进行德育渗透的,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敏锐性和运用案例进行德育教育的能力。③渗透德育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德育渗透应当是寓德育于教,使其水乳交融,切忌将渗透式德育游离于教学过程。

3.3通过设置课前小讨论进行课堂渗透性德育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有一定的自主性的。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专任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课堂时间为主,课堂之外的交流很少。因此笔者会选择每周的第一堂课,用10~15分钟时间,以课前小讨论的形式,与学生聊聊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一些大事、趣事。一方面寻找共同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就某些重大事件,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引导,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2012年,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事件而紧张,据媒体报道,一些大学生上街游行(后因事态失控,导致多地发生打砸抢事件)。在课前讨论时,笔者及时地向学生说明了钓鱼岛事件的始末,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的中日关系,强调大学生要爱国、更要理性表达爱国意愿。利用专业课堂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法制教育。

3.4加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培育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课堂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主要途径,课堂教育中自我和谐认识与社会适应性教育的渗透,可以在学生的适应性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即便不是班主任、辅导员,也应该时刻心系学生的未来与成长[6]。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课堂不能成为只注重实用、只对专业技能感兴趣的单维化场所,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多样化,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关心人的生存价值,提升人的思想品格与理想追求,形成与现代化民族精神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文化人格。因此,高校专任教师要积极运用课堂教学搭建育人平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校园德育资源,多学科配合,形成校园德育教育的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四有”好教师,实现教师价值。

作者:林休休 魏影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小鸥.大学课堂文化人格的共生与化育[J].高教探索,2005(6):62-65.

[2]王建斌.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43-45.

[3]张文军,王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179-182.

[4]周作宇,熊春文.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1):15-21.

[5]陈东,李永辉,吴刚.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9(4):36-37.

[6]李弈诗.素质教育中的班级德育建设刍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14(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