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8 03:10:25

导语: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信息化时代促进了社会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化给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同行专家进行咨询、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以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使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在所难免。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在上网,网络信息是他们获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信息传播的内容必然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所传导的价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摄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精神价值的多元性并存。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途径,没有抢占信息教育领地,或者说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师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表现为“一言堂”或“满堂灌”,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是指一种单向的传道授业,注重道德知识讲授与理论灌输,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学生多,这成为大家认同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自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而有的教师还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德育教师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办学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师队队伍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正确对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既要根据现代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信息传播在高职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网络为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建设,运用教学案例,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

2.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信息传播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参阅、选择,拓展学生知识面,辅助学生学习,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成瘾、甚至沉迷于黄色信息或网恋而不可自拔,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坚持“积极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信息过滤”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又要努力与校外相关部门合作,统一管理,形成合力、权责明确、加强管理、注重技术研发,保证网络信息有序传播,严格执行信息过滤与封堵、内容审查、网站注册等程序,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网上德育课堂、在线德育论坛等,重视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抵御不健康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科学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起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主动调整师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师出去学习、培训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其次,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着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条获取理论知识和习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选择网络德育资源,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解惑和引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而言之,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需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编写教学案例,以鲜活的事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载体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并高度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汤健 毛越华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永廷,曾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3]张再兴.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J].高校理论战线,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