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职数学教学的德育教育

时间:2022-12-10 03:51:32

导语:略论高职数学教学的德育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略论高职数学教学的德育教育

1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育人观

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数学老师首先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笔者通过与毕业多年的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可能会忘记我们交给他们的公式、定理、概念、结论等书本知识,也会对一上讲台就提笔写字,下课铃声一响就抬脚走人,整节课就是自弹自唱的任课老师印象模糊,但对那些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老师以和他们讲述的人生哲理却记忆犹新,学生需要教师给他们各个方面的引导和教诲,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1构造新型德育观念

人类道德至高无上,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底线,这一点毋庸置疑。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不但冲撞着学生的道德尺度,同样影响着教师的做人标准,教师的形象已从神坛走下人间,特别是面对思想相对成熟、个性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与他们探讨深层次的人生问题。那么,教育者应该抱有什么态度去与他们交流呢,高高在上的说教者?传统观念的“卫道士”?不闻不问的旁观者?在这个崇尚自我的时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悲壮信念倒不如轻松和谐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来得更有效,教师需怀有一颗愉悦又正直的心去从教讲学,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面貌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明白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付出,当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后精神的充实才带给人真正的满足,文化知识的欠缺可以后天弥补,道德沦丧却让人堕入虚空,人生毫无意义可言,更谈不上个人价值的实现。

1.2充分了解学生现状,寓德于教

当前高职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更或多或少地潜藏着某些心理问题,比如,由于长久以来因为学业上的弱势而带来的自卑情怀,这一点在暑假进行招生电话回访中得以证实,有些考生因为高考分数不理想退而求其次勉为其难地报了高职院校,有的考生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只配上个高职来混个专科文凭,有的考生则是彻底上够了学迫于家长和社会压力才继续求学,试想抱有这些心态怎么可能学有所成,怎么可能让自己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完成化蛹成蝶的蜕变。所以,任课老师应该牢记自己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随时随地地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和学生相处的每一节课挖掘学生潜能,透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他们是否阳光自信,是否积极充实,是否每天都在进步,通过上数学课,他们是否真正有所收获,收获了知识收获了能力更收获了自信?只有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头等地位,把数学课讲授得风生水起富有感染力,把数学知识讲得深刻又易懂,我们的数学课才不会流于形式,学生才真正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拥有的坚忍不拔之志,这才是学数学的最高境界。

2用数学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正如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数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文化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广义地说,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以及与数学有关的各种文化对象。高考一天在,应试教育就一天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基本都是数学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小学刚接触基本的数学概念,谈不上数学文化;中学进行题海战术,没时间去研究数学文化;到了高等学府,学生才有精力、有兴趣、更有必要去关注数学文化,特别是针对我们高职生的特点,与其花大量精力去教会一个在他们看来毫无用处的定理公式,不如化繁为简,用数学文化去影响他们的求学态度,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2.1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将数学文化融入高等数学课堂讲授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著名数学教育家华师大教授张奠宙先生在《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中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味和世俗的人情味。”高职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注意体现数学的社会需求,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并使之成为正确世界观的组成部分。”高职数学教师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的只是复杂的公式、冰冷的符号、抽象的演绎和繁杂的计算,还应展示数学概念的起源、思想方法的形成、理论体系的发展以及古今中外数学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经历,通过不同时代数学思想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观,这些内容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养和道德水平。

2.2攻克难题,竖立学生勇敢、坚毅的品格

高等数学难学是客观事实,它对学生的基础、思维、分析等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并非高不可攀,人往往就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勇气、塑造品格,教师正可借高数的学科特点进行学生品格教育,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万物一理,做人和工作同样如此,今天的学习态度就是他以后的人生态度,今天数学课上的严谨、钻研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今日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去解答每一个题目,竭尽全力地去攻克学业上的难关,假以济日,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明日便可以主动、努力地去对待工作,了解他今天的求学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了解了那个人。

2.3领会数学精神,提炼理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数学内容、方法及应用的讲解,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理性和精神层面的哲学思想的熏陶和培养,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也只是学会了数学的形式、内容及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却没有把数学理解为一种解放思想的理性精神。而实际上数学自古希腊开始,它就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思考世界的理性哲学,对人类民族文化理性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思维得以应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基于感性,发展理性,开放的、客观的、理智的人生态度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持有的。

3高职数学与辩证法结合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一门“关系学”,变量之间的相等、全等、相似、对称等关系贯穿其中,数学知识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应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一方面是数学的重大思想方法都会反映在某个哲学范畴或基本矛盾的数量方面,如微积分方法处理运动和静止、概率方法研究偶然和必然、拓扑学描绘局部和整体等等。另一方面,数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哲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比如对数曲线,它的每一个循环,都是一种攀升的螺旋状态呈周期变化,由此我们看到了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正如BordasDemollin所说的:“没有数学,人们无法看穿哲学的深度;没有哲学,人们也无法看穿数学的深度;若没有了两者,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微积分中极限、微分、积分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量变到质变”思想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态度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其截口的几何图形的性质会随平面与圆锥体截得的交角的不同而变化,这个模型能帮助人们很好地理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本质问题—量变质变”问题,再比如微积分的基础—极限概念也是量变到质变思想的典范,从正n边形入手,让边数n逐渐增大,多边形形状越来越接近圆,多边形面积自然越来越接近圆的面积,这是量的积累,最后让边数n趋向于无穷大,多边形面积的极限便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个近似值而成为圆面积的精确值.这一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当今社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又存在着企业用工难的矛盾局面,“诚聘员工”的广告俯首皆是,而待业的毕业生愁苦不已,面对浮躁的当代高职生,任课老师更应该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数学需从最简单的知识点开始进行分析、推理、得证,为人处世亦是如此,当下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任何事都不该急于求成、心存奢望,而应保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信念,从最简单的工作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一步一步地增进知识,有了平时的积累才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今天社会需要的乃是受过良好教育、品质可靠、训练有素的人,一个人体内积累的学识与经验是他获得成功的最重要资本,机遇包含在每个人的人格之中。

3.2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数学中一题多解的现象非常普遍,以高等数学中极限和积分的求法为例,求极限的方法有代入法、公式法、结论法、罗比塔法则等,求积分的方法有基本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换元法等,同一个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求解,这时学生都会沉浸在一题多解的成就感和喜悦中,教师可将此数学方法推广到处世哲学高度,每个人都像一个多面体,有着不为人知和经常示人的多面性,事情也是有着正反两面性,遇到开解不了的问题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能够像调节水温一样调整自己的思想,用乐观来代替悲观,用和谐解除偏激,用友爱化解仇恨,将勇敢、希望、自信、美好的种子播植在思想深处并生根发芽、开枝散叶,这样才能将人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实现生命价值。未来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管主讲什么学科,都应把德育工作贯穿其中,数学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下所蕴含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用一种更开阔更深刻的胸怀去面对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道德底线,珍爱自己和他人,理智又自律地实现生命价值。

本文作者:杨勇耿晓哲工作单位:潍坊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