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中国大学战略联盟
时间:2022-04-28 05:06:00
导语:深究中国大学战略联盟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战略联盟,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1]企业战略联盟对于企业节省研究开发费用、降低风险、拓展区域市场,增强企写论文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大学若借鉴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运作模式,将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及优化,提高高等教育机构整体的办学效益。对应于企业战略联盟而言,大学战略联盟是指大学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为实现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学的管理成本,共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种契约而建立起来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一、建立大学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1.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0%,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写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为例,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师资短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准入的“门槛”,导致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同时,随着兼职教师的增加,教师队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下降,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滑坡。
在实践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是增设高职高专院校、重点高校兴办二级学院、大力发展独立学院,但这些做法又带来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缺乏,专业重复设置,结果造成办学资源的严重不足。
2.高校合并带来的问题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国家为重点扶持若干所重点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启动了“211工程”。同时,我国高教界又掀起了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全国性高校合并浪潮。从1992年5月由6所省属大学合并而成的扬州大学成立开始,到2002年底,全国597所普通高校合并为267所,通过这些合并,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效写论文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高校合并的宗旨在于通过大学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一批大规模、综合性、高水平的大学,增强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实力。但对于大学合并的效益,许多研究者从系统科学、组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了论证,有的还对合并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合并并未完全达到政府和参与合并高校的预期目标,合并高校的完全融合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那些强强合并型的高校在学科融合、组织结构调整、权力分配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更为明显。与合并前相比,合并后的高校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未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了这些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是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并带来较少的“后遗症”。如果说大学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我国资源配置的“瓶颈”问题,大学战略联盟则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建立中国大学战略联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建立大学战略联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国外大学联盟的成功经验
国外正式的大学联盟(也称校际合作组织)很多,人们熟知的美国大学联合会(AAU)、“常春藤联盟”(IvyLeague)、“十大运动联盟”(BigTen)、大学合作委员会(CIC)等都是大学联盟的不同形式。这些大学联盟一般都有正式的组织管理和活动章程,它们成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学间的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促进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学管理成本和运行效率。他们开展的合作项目主要有:学生交叉注册、联合图书馆、出版社合作、专业发展活动、研讨会,师资和管理人员的互相培训、校园间在线课程共享以及大学物资的集团采购等。
美国大学联盟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美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同类型的大学联盟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弱势高校结盟曾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其主要问题是资源不足,一些弱势高校面临被兼并或消亡的危险。这些大学通过联盟和合作,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因规模小而被强势大学兼并的危险,维持了它们在学术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写论文,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研究型大学联盟的学术和科研合作活动的开展,使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声誉都位于世界前列。以位于美国中西部的CIC大学联盟为例:CIC的12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都具有较大的在校生规模、超强的师资队伍、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学科。这12所大学间的联盟属于强强联合的类型,他们致力于发现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共同问题。通过联盟活动,CIC不仅打造了世界级名校,而且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正如CIC的创始人赫尔曼·B·威尔斯(HermanBWells)先生所言:“不管问题有多大,它能顶住来自12所杰出高校中最优秀人才的合力进攻吗?”[3]
2.我国大学校际合作的实践
国内大学校际之间小规模、经常性的合作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度兴起,不少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与邻近的高校或不同地区相关类型的高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实验室与图书馆的共享、研究生互相保送、互认学分、在线课程共享、学生跨校选课和专业辅修、共同参与政府主持的大型科研项目研究以及大学合作办学等,这些活动几乎涉及高校的各个教学、科研领域及职能部门。然而,大学校际合作只是一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点对点”合作形式,其特点是小范围、小规模、临时性,与此相对应,大学战略联盟是多对多的网状组织形式。大学校际合作在大学参与频率、合作项目及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及大学战略联盟,为了促进大学校际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零散的、非制度性的校际合作组织必须逐步发展为大学战略联盟。
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开放式办学已深入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之中,加上教育信息化等工程的实施,大学间的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发展。很多大学不仅设立了有关大学合作的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而且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校际合作的顺利进行。如山东大学于2002年10月首次在国内实行“留学校外”举措:与武汉大学签订协议,实行本科生互相交流,使部分学生能够在本科生阶段就可以选择在武汉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第二校园经历。以这样的“留学校外”方式作为校际合作的引擎,山东大学陆续启动了和国内知名高校的校际科研合作、本科生互相培养和交流访学、高层次学术访问、互相保送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互聘、教师进修、管理干部到校际合作单位挂职锻炼等合作项目。正如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所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一个开放式的环境下做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美国有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中国是否也应该抓住时机,打造自己的名校联盟品牌呢?毕竟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我们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来一场对外开放的积极回应。”[4]
2004年4月1日,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提出建立长三角地区名校联盟(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建议,就长三角名校联盟提出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互换保送、教师交叉任课等3点建设性举措,同时建议首先在上述3方面予以启动,探求合作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并由此引发了进行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高等教育组团式发展的大讨论。
三、建立中国大学战略联盟的意义与思考
从宏观上看,第一,大学战略联盟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二,强势大学如果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可以打造我国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加快我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步伐。第三,大学战略联盟一旦建立,可以在联盟高校之间建立大学升、转学的“立交桥”,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的不足,给学生学术生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从微观上看,第一,开展学生在联盟高校内的交流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联盟集中了最优质的学习资源,学生学到的将是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第二,开展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活动,可以消除学校与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破除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并能集中精力进行学科建设,促进整个大学联盟学术水平的提升。第三,开展在联盟高校内教师的专业活动,如教师可以在联盟学校之间进修(如在联盟高校内攻读在职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是兼任多个学校的任课教师等,使教师能有更多更方便的深造和流动机会。第四,开展大学管理人员的联盟活动,定期联络,交换培训,分享彼此的工作经验,进行信息交流和观点磋商,可以共同提升院校的管理水平。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建立大学战略联盟的目的就是要在结盟的大学间建立一种面向长远的互惠、互利、互动关系,以达到正数和的博弈结果。但是,大学联盟的建立毕竟还是一件新事物,为了防止出现异化或负数和的博弈结果,必须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大学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各大学应摒弃门户之见,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在制订本校的院校发展规划时,把建立大学战略联盟列入其发展战略。其次,政府要制订相关政策,从宏观上给予扶持和推动,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消除大学合作的体制性障碍。第三,鉴于目前我国大学的合作还没有形成联盟的形式,没有专门的联盟机构来推动大学之间的合作向纵深发展,为此,有必要探索大学联盟的做法。如成立大学联盟董事会来管理联盟的日常运行事务,这种机构必须独立于各大学,其管理人员可以从政府主管部门和各联盟大学中抽调。第四,大学联盟组织应建立在各大学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各大学在学科专业、办学层次、资源条件、办学目标和合作需要等方面各有长短,通过建立大学联盟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势互补。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研究”(70173005)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DIA03016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秦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理论与演变[J].财经问题研究,1998,(1).
[2]HermanB.Wells.ACaseStudyonInter-institutionalCooperation[EB/OL].2003-03-27.
[3]HermanB.Wells,theChancelloroftheUniversityofIndianaandoneofthefoundersofCIC.
[4]邓卫华.山东大学推行“留学校外”计划[EB/OL].2003-05-14.
[5]钟书华,等.中国企业技术联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戴晓霞.高等教育整并之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集刊,2003,(6).
[7]徐小洲.论我国高层次大学合并的利弊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2,(8).
[8]CIC.BackgroungdAbouttheCICOrganization[EB/OL].March,2002.
[9]柯森.高校校际合作办学促进论[J].高教探索,2002,(3).
[10]山东大学校际合作办公室[EB/OL].June.2004.
[11]打造长三角名校联盟,浙大校长提出三项创意[EB/OL]..2004-01-06.
- 上一篇:探究如何综合开展美术教育
- 下一篇:深究色彩的感受力和表达力的有效训练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