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透析

时间:2022-04-28 09:10:00

导语: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透析

摘要: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大众化,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如何构建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现实与虚拟的结合体,由于其自身的匿名性、自主性、自由性等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传统社会中所不常见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大学生网民是互联网使用的主体,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就更显出其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道德困境出路

今天,人类历史进人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已经进人大众传媒的新阶段。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学习、娱乐、工作、消费,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和网络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甚至须臾都离不开网络。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体,也是网络道德问题的引发者和直接受害者。如果仍停留在以传统媒介道德准则来衡量问题的阶段,将大学生作为网络传播的弱势群体,仅仅关注网络传播对青年的负面影响,那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超越传统媒介道德和新闻事业道德的范畴,从青年伦理观念出发探讨网络道德建设。

一、网络社会的鲜明特征

1.多元化。网络的多元化特征首先表现为网络主体的多元化。在互联网上,信息的权并非为一家所独有,政府、企业、个人网站都有权利新闻,成为传播的主体,任何一个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情况下在互联网上信息。其次是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全球化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2.个性化。网络传播的个性化表现在:受众不再是一个无分别的整体,而是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不同群体。不同的网络使用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上网习惯,网页浏览习‘喷,网络使得人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现出来。

3.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互动性强。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直接进行互动的媒体。在网络聊天中,参与者可以借助网站提供的服务,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交流,而且对与网上的信息,普通浏览者也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评论,发表支持或反对的观点。

4.隐匿性。网络世界是一个隐蔽的空间,每个网络使用者,都是只面对自己面前的计算机,不论是聊天,还是信息,只能是人机交流。而识别不同人的标志则是由一串串字符组成的所谓的IP地址。

5.快捷性。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是异常迅速的,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更新一次,在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21世纪,网络的信息传递几乎已达到现场的速度。2001年,当9·11事件发生后,网络在第一时间内便报道了事件的发生。以新浪网的报道为例,第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2001年9月11日20点45分撞击纽约世贸大楼,10分钟后,新浪网就了第一条消息。网络的这种时效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来猎取最新的信息。

二、网络伦理道德危机四伏

1.义务责任感缺位,出现信任危机。在网络使用中,由于使用者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这就给人们叛逆社会正统伦理的心理的提供了机会。人们在互联网交往过程中几乎不必承担义务,这就使的网民的责任感降低。“黑客”现象的出现就是许多大学生网络责任感降低的一种典型表现。据统计“黑客”中大部分是大学生,特别是大中学校的学生,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罪名被捕的杨某就是国内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有的学生还制造电脑病毒。由于责任感的缺乏,上网者在网络上可以任意说谎,编造各种故事,时间久了人们慢慢的就感到网络无真言,对网络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2.“网恋”的陷阱。“网恋”是时下网络社会中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人“网恋”一词后,在短短的0.001秒中,搜索到的相关网页约127万篇(2005年5月29日下午9时),这一庞大的数字表明当前“网恋”的火爆程度。根据新浪网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过网恋经历的网民比例竟高达72.45%。网恋已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网恋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特有的人类情感形式。不少人通过网上聊天和电子邮件的方式结交了若干异性朋友。虽然网恋充满了“美”的感觉,但是,网上爱情是虚无飘渺的,其成功的机会只有千分之一。对大学生来说,网恋存在很大的负面效应:一是误导正确的恋爱观。正确的恋爱观则是幸福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网恋中由于双方身分的隐匿性,很多人都存在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一些不知礼仪的语言行为在网赂中的大肆流行。在网恋中由于双方缺乏必要的认知,存在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大学生沉溺于网恋则可能会导致恋爱观的畸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势必影响以后的婚恋。二是使大学生误人网恋陷井。网恋中的诈骗犯罪事件时有发生。据2003年7月《南方周末》报道,南京大学一大二女生因网恋而被网恋男友凶残的杀害。又据2004年10月26日的《上海青年报》报道,吉林大学一名19岁的女大学生深陷网恋不能自拔,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欣喜赴约时,网恋男友将其绑架,向其远在山西的家人索要20万元巨资,否则将杀人“撕票”。类似的据道屡屡见诸报端,已不是什么新闻。

3.网络色情的泛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页面,大有色情文化泛滥成灾之势。据统计,在互联网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色情正在泛滥成灾:在长达18个月的研究中,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在网上发现了917,410份淫秽的图片、小故事和电影片段。在国内也不例外,1999年1月,搜狐、深圳热线等著名网站发现有色情网址链接。虽然网络屏蔽可以将色情内容过滤掉,但这种网络技术不很普及,加之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色情内容在网上大行其道,防不胜防。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3万名大学生中,曾经光顾过色情网站的占46%。由于大学生观念的多元化与独立的个性意识,在对待色情信息传播、接受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主导价值标准。加之大学生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同时好奇心强,对网络色情的过早接触只能毒害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伤害。网络色情已成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头号杀手。

4.人性的异化。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性格正常,生活正常。但是,如果长时间僵坐在一个固定地方进行非口头的符号交往,就会使人的性格、爱好发生变化。对网络痴迷的网民常常会产生撒谎、孤独、冲动、暴庚、淫逸、空虚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弱、人生观处于不稳定的形成期,容易迷失于网络的刺激性,带来性格的异化。在近几年中,以牟利为驱动力的众多网吧纵容了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为了上网聊天、玩游戏,许多大学生不惜逃课、撒谎、骗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对他们失去了约束,变异的环境造成了身心的扭曲。

三、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建构

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其中许多问题尚处于萌芽状态,在网络社会发展的初期就及早加强大学生网民的伦理道德教育,对网络社会的积极培育,甚至对整个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都有积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作用认识观。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体,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其中,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的作用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培养青少年的网络自律意识尤为重要。一个合格的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是应该具备自律意识的。200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的学生会发出联合倡议,倡导大学生应当承担起建立网络文明的重要责任。这在首都高校中引起很大反响。这说明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加强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教育使青年学生认识到网络化社会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决不可能取代现实社会,网络的作用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要使青少年明白网络只是人们服务于自己的工具,人类决不能成为网络的奴隶。

2.加强外部力量的积极介与,促进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化的进程当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学校。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同样有培养青少年网络伦理的责任。应当把网络伦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将网络伦理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具体的伦理课程和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重要作用,将网络伦理教育纳人正常的课程体系,可考虑作为公共政治课模块中的必修课来开设,增强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学校是青少年网络伦理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政府也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伦理的教育,把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活动。并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令人欣慰的是,为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机构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整个社会应该以《公约》的颁布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3.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关网络法规。法制建设的完善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网络社会虽是一个带有很大虚拟性的社会,但是这同样离不开法律的保护与制约。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环境的管理,法律具有强制力,国家要重视青少年网络伦理、网络犯罪,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同时加强对与青少年上网有密切联系的场所的管理,特别是对社会网吧的管理。要强制网络运营者执行相关的政策,如“禁止未成年人人内”,设置相关的防火墙、网关等。待条件成熟和积累了相当的管理经验后,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具有更大法律强制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法》和相关的其它法律文件,从而使网络社会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总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纯教育问题,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等,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管理和引导。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又紧迫的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通力合作,长期努力,才能完成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