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透析
时间:2022-04-28 09:00:00
导语:小议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网络道德及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拟从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信息网络时展的需要、是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培养新型高校道德教育者的需要的角度,阐释为培养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意义
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工具,以其它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世界。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耳熟能详、直接面对的一种崭新学习方式,也成为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校园时尚,就像任何新技术革命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一样,网络道德及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它必将给高校道德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效果带来巨大的变化。高校如何利用高技术信息网络资源,形成网上教育基地,深人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一个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信息网络时展的需要
当前,校园网是师生们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学校、网络教室、网络论坛、网上书店、网上求职等网络应用领域的出现,高校师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活动逐渐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实现。网络不仅改变着他们的现实生活,而且通过模拟手段将现实生活转移进人网络,使虚拟的网络社会成为某种模拟现实的一种真实。另一方面,网络也制造了自身难以克服和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因而,同现实社会一样,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道德教育的介人。为适应信息网络时展的需要,高校尤其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加强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信息网络时展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诞生以后,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和现代文明的结晶,互联网理应是传导信息、传播文明的最为先进的武器或手段,而不应该成为低俗、肮脏、腐朽东西滋长或寄生的温床。可事实上,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丑恶。面对互联网上的出现的种种网络道德败坏现象,固然与网络环境的宽松和网络行为尚未纳人有效的法律规范有关,但同时也说明,我们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做得不够。电脑网络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条著名的GlGO法则:“输人的是垃圾,输出的也必定是垃圾!”这表明网络上庞杂、繁复的信息是不会自我转化为思想的,而思想才有“能量”,才是真正的智慧。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不懂网络、远离网络,更不能无视网络、回避网络。网络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建立校园网络文明。
(二)信息网络时代带给高校的新课题需要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来解决
信息网络时代带给高校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如何应对信息网络时代开放性特征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一般可分为教育者、教育环境、受教育者三个基本因素,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教育者和存在于学生周围的环境。而在今天信息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的这种主导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道德教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道德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周围的信息空间出现“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思想教育信息在发挥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难度加大。网络所容纳的信息生产者数量极其庞大,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另一方面,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造成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教育者所要传达的学生的道德教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甚至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为降低,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为保证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义不容辞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非常重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高校由于先立于网络建设的潮头而成为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域。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4年6月30日的数据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35岁以下占到82%,其中18-35岁之间占到64.7%,在学生群体中占31.9%。可见,在校学生是最大的网上群体,而且是最活跃的群体。这种高学历、低年龄的网民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人网络。
同时,上网也逐渐成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学手段的改进,科学研究相关资料、信息的来源等表明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深人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因此,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有利于加快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步伐。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手段和方式转型的需要
高校道德教育要迎接网络的冲击,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转型。在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下,着重于向青年大学生传递现有的道德和法律,用这些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来约束年轻人的行为,一般很少涉及如何引导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开展道德和法律的建设问题。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宣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自由地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自己的理想,毫无拘束地浏览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和参与聊天。其中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更是因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无奈而在网络点击中寻求心灵的释放与依靠。只要网络与网络空间是现实存在的,就无法避免学生在以多元化为核心特征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实现他们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也就无法避免网络对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对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筑起一堵思想上的“防火墙”。同时,当今社会还提出了网上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这一个崭新的课题。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建设。教育工作者要与青年大学生共同探讨网上道德建设问题,让青年大学生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要有一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准则。
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还应当介人网络法规的建设,规范学生上网行为,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有关道德伦理、法律教育和培训,注意上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做“网络社会”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也应当成为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则要实现由单一的道德法律传递向道德法律建设和道德法律传递并举的工作任务的转型;实现由单一的青年大学生向兼顾道德教育者和青年大学生工作对象的转型;实现由传统手段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传统手段共用的工作手段的转型;实现由单一的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举的工作环境的转变。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净化高校网络信息源的需要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生们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各项校园活动来接触和了解信息,而德育工作者则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对这些渠道中的信息进行“过滤”,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工作较“纯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信息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变得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从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环境,使得大学生周围的信息空间难以控制,信息质量大幅度下降,道德教育空间遭到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黄色信息污染。由于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不同,色情信息在西方有些国家被视为合法,网络的国际化使这些消极、颓废的黄色信息毫无控制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英国伦敦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哈罗得·蒂姆莱贝教授发现,互联网上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不仅如此,问题还在于尽管互联网上大多数信息是与学术、商业和政府资料等有关的健康信息,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很少关心这些健康信息而专门在互联网上寻找不良信息。我国国内黄色网站的增长也很快,国内有关部门收集的网址库中有五万多个黄色网站,其中以中文为主,还有些网站在性知识、明星图片、女孩图片类信息上踢“擦边球”,经常有很多似是而非、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包含挑逗性的文章或图片。青年大学生在接触大量色情信息后,易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导致行为失控。
其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的传播易引发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高科技占有垄断的地位,使得一些不良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带有政治挑衅的信息充斥网上,这势必将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对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侵蚀,使我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威胁,也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西方这种借助于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的强势传播和扩张,使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的长期并存和多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显然不足以应付业已形成的网上不健康的、反动的信息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挑战。同志强调指出:“互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增长和提高。”世界各国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传播手段。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将有利于净化学校网络信息源。只有在网上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才能在网上信息传播中发出最强有力的声音,从而进行有效地教育。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培养新型高校道德教育者的需要
网络广泛而深人的影响使得教育主体的非主体化现象十分突出,也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更加直接和开诚布公。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传授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不论是政策宣传还是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实行灌输的思想权威,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有信息传播和道德教育的双重身份,呈现出主体地位非主体化的色彩。他们和教育对象(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具有以往意义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层次性。因此,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点击或放弃点击某一信息源: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可以成为教育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传播特征使得受教育者对网络有一种先天的信赖和亲近。教育主体不再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新生事物不是在互联网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理性实践的结果。因此它必须是有意识的建设发展壮大并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高校道德教育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事业,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工程师。通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去主动培养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者,使之在提高素质过程中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内容,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
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网络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特别是道德工作者的关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的内容包括:共创校园网络精神文明、促使智能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丰富文化生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校园网络精神文明的创立,而校园网络精神文明又是校园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建树。显然,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建设只有唱响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才能激励校园人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增进奋发动力,抵制不良思潮,建设良好校风。
- 上一篇:音乐学院暑假实习汇报材料
- 下一篇:小议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