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下的德育视野透析
时间:2022-04-21 04:48:00
导语:教育国际化下的德育视野透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今,国际上德育发展趋势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意见或要求。第二,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学校德育往往注重系统性,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第三,日益重视汲取东方的传统文化。研究国际德育特点,有利于增强我国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教育的含量,提高国民的素质。
一、从国外德育的出发点看其形式的可借鉴性
二战以后,日本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在客观上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人研究,日本的基础教育采取“平等教育”模式,这个平等是政策的平等、制度的平等。从硬件上或宏观上看,他们不设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不搞重点和非重点班级,实行校际之间教师轮换制,尽量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从微观上看,更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平等”体现在学校、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如:他们尽量不将学生序列化;教师不表现出喜爱优秀学生或讨厌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通知本人,不在班级公布;不进行类似“三好生”的评比;等等。在教育活动中,他们更强调指导,淡化评价。这种教育的效能有三点:
1.促进学生保持一种上进心。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学习成绩固然是教育要关注的,但不是惟一,教育还要关注社会意识的形成。社会意识包括自信心、上进心等,是对各自将来所要达到的社会地位的期待和努力目标。自信心、上进心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日本的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控制学生社会意识的过早分化,让大部分学生不会产生自卑心理,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
2.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努力。日本的“平等教育”不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而是结果的平等。这意味着比起培养优秀的学生,提高先天不足的学生的素质要花费更大的工夫。为了达到结果的平等,在指导上,他们不得不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努力。
3.有利于延续习惯性的上进欲望。日本的上进教育、努力教育,使大多数学生能保持一种上进心,较好地完成学业,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由于这种教育使大部分人成人后能延续为习惯性的上进欲望,也使大部分人长期处于“加温”状态,保持上进心,所以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敬业精神,并带来了全民素质的提高。
二、从国外德育的过程看其方法的可接受性
德育的效果与德育的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外采取的方法值得借鉴。这里主要就德育的渗透性进行分析。
1.德育者自身的渗透。首先,德育渗透在教育者自身的教育中,这就是常说的德育者先育德。德育者自身的德性、德行本身就是德育的可贵资源,表现在德育者的道德境界、责任感、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都影响着受教育者。其次,德育的过程是互动的。有责任感的德育者在施教过程中不但能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而且能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对策、采取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2.德育目标的渗透。学校德育同样有个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的问题。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整个的教育过程就是培养人。学校的德育应该与学校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还要与成才教育、做人教育结合起来,与建设者、接班人培养结合起来。如果只注重“立竿见影”式的教育、“轰动效应”式的教育,往往导致教育的偏颇,产生负面影响。
3.内容的渗透。一是政治理论的渗透。学校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一定要用我们的价值观去占领。西方在这方面的做法非常周密,有系统,几乎是无孔不入、无时不有。二是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掌握高科技的人缺失人文精神,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完善,而且有可能危害社会。
4.德育措施的渗透。首先,要坚持德育的全员性。德育应当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形成全员育人的一体化机制,使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其次,要坚持德育的辐射性。可以从课堂教育中辐射,也可以从课外活动中辐射;可以从校内教育中辐射,也可以从校外影响中辐射。第三,要坚持德育的多维性。学校的教学是育人,管理是育人,服务是育人。不能只重视教的功能,忽视管的效用;也不能只强调管的权威,忽视服务的责任。
5.德育环境的渗透。在世界教育史上,苏格拉底与普罗塔哥拉曾经为美德是否可教可学的问题争论不休,这里涉及到环境育人、环境育德的问题。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智力投入、精力投入的力度,重视环境的渗透,否则,很难取得效果。
三、从国外德育的效果看其举措的可操作性
综观各国德育的发展情况,一个显著的发展走向就是有明确的、体现民族特点的、符合德育规律的德育思路,这给我们的启示较大。新加坡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始终把德育作为抵制西方负面思想影响、提高公民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们的德育理性思路是:
1.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德育。小学阶段主要开设“好公民”课,受到社会的好评。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主干课程,被视为“新一代道德教育的产物”;在中学一、二年级开设“生活与成长”课,三、四年级开设“宗教”课。
2.注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他们比较注重小环境德育的整体性。为了强化养成教育,新加坡政府要求教职员发挥师表教育的功能,共同营造德育环境。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大环境德育的整体性。体现在新加坡政府对大众传媒的严格控制方面,他们要求书报、杂志、电视台、电台的工作要确立工作基点,即“协助政府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聚力的社会”,在客观上创造了与学校内部德育相呼应、相配合的大环境。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课改下中学社会作业有效性研究
- 下一篇:商业银行约束制度的建设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