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高等院校德育中促使道德内化的方法
时间:2022-04-08 05:55:00
导语:透析高等院校德育中促使道德内化的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阐述了个人的内心信念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强调要重视隐性德育的育人作用,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德育教育论文促使道德内化。
关键词:道德内化内心信念显性德育隐性德育道德修养
高校德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必须通过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才能产生作用。
一、个人的内心信念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
个人的内心信念是指个人的良心、是非善恶观念、光荣和耻辱观念等等,它是一个人内心所认定的较为牢固的理念,是个人处世、交往的准则,是道德最根本的作用方式。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存在和发挥社会作用的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内心信念的调节来发挥作用的。在这3种调节方式中,最根本的方式是个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调节最终都要与个人内心所认定的理念相一致才能起作用,一个无视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人,会毫无顾忌的做出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但是,当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要求与个人的内心信念相共鸣时,就会产生极好的效果。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记述了当时还保留着原始风俗的火地岛人的公正观念,即使在饥荒严重的时候,年轻的火地岛人跑到海边寻找食物,如果他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他会忍着饥饿回去报告,由年长者将鲸鱼均分,而决不会由他个人独吞。公平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原始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道德要求已经牢固地内化为原始人的内心信念,支配着原始人的行动。现代社会虽然比原始社会有着更加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但是,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通过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二、道德内化的理论分析
从人的生理基础看,人有智商和情商。智商使人类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人能够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形成一定的见解,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一定的活动。情商是人的一种性格和素质,它使人能够调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动自发的心灵动力。
从社会学方面看,社会学认为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的过程。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两面,他称之为“主我”和“宾我”。“主我”是自我的自然方面,即感到饥饿、痛苦、压抑、快活、陶醉、感到需要满足种种欲望的那部分;“宾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范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非社会化的自我;“宾我”则是意识到了社会的规范、价值和要求并使之内化,实现了社会化的自我。当“主我”想要按自然本性行事时,“宾我”会按社会的要求抑制住“主我”的行动。
社会道德规范客观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才能逐渐地学会,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一经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三、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
1、显性德育是主渠道
高校德育由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组成。显性德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开展的、有特定内容的德育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它通过两种教育形式表现出来:一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二是按照德育目标有意识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显性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历来倍受重视,但是,显性德育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中,表现为灌输式教育,存在着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学生只求通过考试,而不与自己的思想、品行相联系。其效果令人担忧。改革显性德育的教育方式和考核方式,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使大学生乐于接受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已成为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客观要求。
2、隐性德育是需要重点建设的渠道
隐性德育是指隐含在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等中的育德因素。它存在于校园环境、学校制度、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各学科教师的德育渗透和实践活动中蕴涵的德育素材之中。隐性德育是要创设一种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品行得到端正、思想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道德家们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大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非常重视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他在其道德名著《品格的力量》一书中,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谚语:“与狼生活在一起,你也会学会嚎叫。”用以说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作用。
与显性德育的灌输性、强制性、目的性,易产生抵触情绪相比,隐性德育有辐射性、渗透性、影响性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为有效地促使大学生道德内化,应对隐性德育给予更多关注。
发挥隐性德育的育人功能,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包括校舍的建筑风格、校园的人文景观、校园绿化、体育场馆、教室布置、寝室文化等方面。优美、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会使大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培养大学生具有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
(2)重视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以隐蔽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德育功效。制定并执行制度,是为了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可预期性。但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健全,但与制度要求相悖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我们认为,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应易于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易于大学生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文化”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就是指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文化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特定的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具有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塑造完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的良好环境。
(4)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者。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决定了教师实际上肩负着双重使命:传授就业之道,示范做人之德。这也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风格塑造人”,教师高尚的品德,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道德力量,使大学生受益终身。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公正执教,热爱学生,注重自律,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重视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2002年全国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4.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也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与维护,优化心理品质;鼓励大学生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造就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6)重视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按照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其中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及基本素质培养等就业与创业教育内容,无不发挥着隐性德育教育的功能。利用就业与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调整认知结构、鼓励创新行为,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合作精神的创新人才。
3、自身道德修养是必要条件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首先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其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应当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再次,社会公德、恋爱道德、职业道德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爱情,了解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规范和修养的重要性,坚持知行统一,做一个自觉的道德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冀学锋.试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架[J].道德与文明,2002,(1):56-58.
[3]李改栓.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42-46.
[4]蒋乃平,姚裕群.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做卓越的教师阅读感悟
- 下一篇:罪全书阅读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