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特征论文

时间:2022-09-11 04:35:00

导语: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特征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特征论文

【摘要】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采取关注网络、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和制定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等系列措施加以控制和打击,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传输。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互联网;教育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和实惠。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较大。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上网的人员中有一大半是大、中学生,其中又以大学生居多。可以说,在高校,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圈。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他们在网上冲浪,发“伊妹儿”,与亲朋好友相互交流,加强沟通;在网络世界中畅游,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科技动态;在电子论坛、在线栏目里点评天下大事,关注祖国命运。学子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也应该看到,危害人类安全和计算机犯罪问题也日益凸现。网上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和信息产权(版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凡此种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这些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打击。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角度探讨如何加强教育,以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传输。

一、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网络上信息丰富,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学习技巧和技能,其巨大积极作用已为大学生们所广泛称赞,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虚拟的网络世界突破时空的限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借助于电脑有力地促进了双方交流。正处于情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在紧张、繁忙而又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忙里偷闲,上网聊天,寻找精神寄托。这样,网上交流的虚拟性导致网民年龄、性别、身份等与事实上的角色反串,一旦见光就死,使上了圈套的大学生在感情和心理上极易受到伤害。同时因担心见光死,借助于电脑交流的双方缺乏真诚和责任感,感情的创伤难以扶平。过度地上网还会导致上网成瘾,出现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行为古怪等现象。

为此,我们要把好网络内容关,有关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以及它给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主动关注网络,把握德育工作制高点。其次要对网络了解、知情、监控,在源头上加以防控,依靠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加以技术过滤,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加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实,加以说明、澄清;对于反动的、无中生有的谎言以及影响大局的言论要坚决加以删除;热点问题要提出正确观点,有争议的问题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极个别学生的“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网络孤独症”要及时提醒,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止其陷入网络暗井;要通过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

由于网上世界的虚拟性,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犯罪的滋生。在网上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行为在大量重演。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一旦成为网民就有可能目无法纪,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网上世界中形同虚设。据报道,湖北省黄石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王群在2001年8月,以“花花公主”的网名,先后侵入“中国大冶”、“科技之光”、“黄石热线”等网站,涂改网站主页,导致这4家网站无法正常运行。而由校方提供给司法部门的材料却称:“王群同学入校两年,学习刻苦,专业能力强,为人忠厚诚实,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无违纪记录。”从王群一案中可以看出,制订切实可行的网络行为准则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黄色信息的传播。信息内容一般来说带有地域性,而英特网的信息传播是全球性的、超地域性,色情信息在有些国家是合法的,这就使得一些黄色信息随着英特网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地传播开来。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对我国青少年的危害更严重。

三是西方文化的侵略。英特网信息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上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一些国家还通过英特网恶意的反动信息,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为了减少上述问题的出现,制定具体的规范准则能对网络行为起到明确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在制定我国的网络行为规范和准则时,应注意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要更多地考虑为国人所普遍认同和理解,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使用水平的提高,既要能保护现时网络的安全和秩序,又不能制约网络的继续发展,网络行为规范标准则应能够适应网络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需要,要避免西方网络道德规范中奇怪的悖谬现象。

三、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生遵守法规

网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有对理论的传授与讨论,也要有对具体的网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同时还要有对网上的不道范行为在道德上和法律上制裁和处罚的宣传和曝光。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道德主要牵涉到下列几个问题。一是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下载、复制文件轻而易举。一些软件开发商任意复制他人的源码,作为自己开发的软件出售,这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受到挫伤。二是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未经授权闯入网络的黑客,从开始的恶作剧到有意识的犯罪,再次告诫人们必须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手段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三是个人隐私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权受到信息技术系统采集、检索、处理和重组等信息能力大大增强的挑战。四是信息产品开发商对社会的责任感问题。有的开发商把渲染暴力和色情等垃圾信息编入程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网络信息时代,自主、自愿、自觉、自强是大学生的重要特征。单纯的理论说教、树立榜样等教育方式已经失效。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网络文化的宣传、主题演讲、与名人对话、网德讨论和设立院长信箱等等一系列活动,使院长、班主任、辅导员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世界里平等地与大学生聊天、讨论,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大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网上道德,网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怎样合理合法地使网络来促进我们的学习,丰富我们的生活,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上需要道德约束,从而通过自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要与法律、法制教育相结合,要教育大学生们遵守有关网络管理中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中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关于信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界行规定》(2000年)等等,此外《宪法》、《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中的有关条款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尤其是1997年3月颁布的新《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加了关于计算机犯罪的有关条款;2000年初,国家保密局又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以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现在,已开通“网络道德法庭”网站,专门对各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进行揭露和曝光,同时设有电子信箱接受广大网民投诉。这将与其他措施一起促进网德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即促使、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自觉的网络道德观(包括网络信息价值观、网络信息商品观、保护知识产权观、合法利用网上信息资源观、尊重他人隐私权观、网络环境保护观、网络社会观,以及同情和合作精神、契约精神等),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切实履行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社会(包括现实的和虚拟的)责任和义务。公务员之家

四、齐抓共管,构造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

长期以来,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依据是其行为表现,而实际上思想观念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更具有隐蔽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情感和品性修养等方面的关注缺乏深入。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的面较广,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传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构造新的教育模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他们从网上获取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培养了许多能力,但网络的负面作用也会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上网场所的不固定性,表明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媒体界一道携起手来,共同开展有关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形成整体教育网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尤其是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网民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加网络操作“网风”、“网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对全球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抵诱能力,坚定信念,把握良知,这样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是网络道德建设的技术保证。净化网络信息,必须对网络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从技术上解决网络管理难题。网络信息的控制在于对信息的过滤、选择。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净化信息,从技术上保证大学生免受互联网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道德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保证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的切实执行。把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有关机构有权、有责任且能够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建立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可追寻的一一对应关系,最终形成网络行为监督的客观条件。

网络道德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也是一个过程。高校应当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适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而建立有序的网络秩序,为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扫清秩序障碍。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社会中,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合格网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鼠标下的道德”亦将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需要各方面专家从技术、心理、伦理、教育、法律等诸多方面来加以探讨,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心、研究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