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民主
时间:2022-03-25 11:57:00
导语:我国教育民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对德育的部分误解
如何理性地定位德育的作用和实践中的德育难题,是德育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德育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极为重要,但如果把学生的一切不良品行都归咎于德育的问题,则有失偏颇。学生个体的不良发展有教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甚至还有家庭的因素。当前对德育的部分误解局限了对德育的理性思考,表现如下:
(一)对自律的误解。理想的个体德育目标无疑是个体的自律。在众多的学术论著中,都喜欢强调教育学生自律,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的形而上的逻辑结果。在现实教育中自律只是一个方向,一个理想,过于强调尊重学生的自律,既无视学生个体道德发展层次的差异,不必要地拔高了德育的目标,同时引起了对德育过程中必要的纪律规范的敌视,反而加剧了德育的低效性。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层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规范遵从阶段、自律阶段;认为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自我中心阶段指儿童个体将自我视为中心,也即原始的自私层次;规范遵从阶段指儿童被强迫学习并遵从社会规范;而自律阶段指儿童基于对规范的理解和对人类社会的理性认识而自我规范。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没有经历过第二阶段,根本不可能达到第三阶段,也即如果儿童没有对规范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对其违规后的必要强制,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规范的目的和重要性,也就不可能发展到自律阶段。这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实践有重要启示。首先要明确学生个体道德发展存在层次性,其次是对规范和必要的纪律强制在教育中的必要性的理性认识。自律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但只可作为德育发展追求的价值理性,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必须科学地注重实效性的工具理性。
(二)对纪律与创新关系的误解。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中,部分人总倾向于强调对学生的严格纪律要求局限了学生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纪律是社会秩序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纪律可能影响创新能力的观点有失偏颇。斯滕伯格的研究认为,创造力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六种因素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纪律对这六种因素并不构成负面效应。而以纪律和严谨著称的德国,自1900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共有95人获奖,在二战前,德国无疑是获奖最多的国家。事实上,良好的纪律意识是个体严谨的学术习惯和团队精神的基石,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强调团体协作的今天,纪律素养恰恰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对教育民主和自由的误解。教育民主的内涵在学术界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并没有明确的无争议的定义。西方自由主义的鼻祖哈耶克就深刻地告诫人们不要将对民主的赞扬超越了应有的范围。哈耶克认为:“时下一般人不分青红皂白的将‘民主’一词用成‘赞美’一词,这并非没有危险。因为这种用法暗示我们民主是好东西。所以,如果民主扩张的话,那么往往为人类之福,这种说法,咋看起来,是不证自明之理,但是并没有这种民主。”对于自由与民主的认识并不能达到理性层次的教育个体来说,片面提倡自由实际上鼓励了学生的自由主义倾向,只要权利而抛弃义务。西方学者对此有深刻认识:“(英国的)体系,明确宣称自己是儿童中心而不是课程中心的,同时关注满足个体儿童的需要,要使科目、水平和方法都适合这些需要,事实上却是在普遍自尊和对学校所做的承诺上显示了等级差异最大的教育体系。”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干预的越少,言论和精神独立的权利越得到尊重,民众也越是不能容忍异己,舆论反而越带有强制作用,人民更热衷于互相监视。”
二、中国国情对德育的要求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深刻理解我国国情对德育的要求,是德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对德育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了新课改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同时必须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我国民族复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我国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民族教育和纪律教育。追求民族团结、内部和谐、强调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坚决抵制自由主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苏联正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观,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中国的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确保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这是中国德育的基点。(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德育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矛盾: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就业成为空前严峻的问题;一方面国家缺乏大批高级人才,同时又有大批青年失业。这给我国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基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德育应强调对个体道德和团体意识的培养。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的自主创新人才和自主创业人才,这对我国德育中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正如韦伯认为的那样,西方的基督教新教文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培养。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对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精神的继承至为重要。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给德育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三)我国文化对德育的要求。文化对教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风格。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教育的重要任务。正如李光耀所说:“身居迅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希望在探索走向未来的同时不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在告别过去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从“吾日三省吾身”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材料和优秀的德育传统。中国现代德育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的德育。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强调正直勤劳勇敢的价值观,为现代德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德育必须在对传统德育的理性扬弃中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
三、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的德育基础构成
中国教育必须走一条基点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德育之路,盲目地学习西方既不合中国国情,也对我国的稳定发展构成危险。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基础构成应该如下:
(一)政治思想层面。必须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民主和自由的内涵,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民主观。道德价值观无疑带有阶级意识的烙印,社会主义是我国德育价值观的指导基点,中国今天的高速稳定增长正是基于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和人民对祖国繁荣的向往。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到今天的世界大国,其间的精神力量也正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勇气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今天面临西方价值观的输出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时期,保持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地位,是中国德育的核心任务。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主和自由,是德育的难题,也是确保我国稳定发展的基础。中国决不能盲目西化,这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建立强调纪律秩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当前德育努力的重点。
(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培养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注重社会和谐的现代人文精神,培养强烈的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强大的民族精神。现代教育的精神核心是追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注重和谐、关注公正的人文精神。纵观人类近代史,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同时还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精神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中,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就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而人文精神代表着人类的正义和良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收入差距增大,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带来阵痛的调整期,社会阶层分化,就业压力增大,内部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德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越显重要。而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目前还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特别是自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是确保我国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德育中,必须注重对民族精神的培养。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道德法律层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纪律意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依赖于社会个体的道德水平。社会秩序除了法律的强制规范外,必须依赖于个体的法治意识和纪律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以和谐和修身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也被视为21世纪确保人类和平发展的人类智慧。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个体道德水平有下降的危险,特别表现在经济领域中的诚信缺失和社会对公德的呼唤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由法律控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和谐必须依赖于个体的道德自律。我国德育培养的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强调对个人道德的培养。对于法律的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权威性、法律的作用、我国立法的核心理念等。特别是在相对重视社会关系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建构法治社会的重要环节。
(四)学习行为习惯层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培养科学的个人生活态度。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德育必须强调个人层面的日常行为习惯,个人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就是个体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当前德育屡屡受到责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个体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中存在大量问题,如大学生还不会洗衣做饭等。虽然这些只是微观层面的德育,但其对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破坏力惊人。道德教育既需宏观调控,在具体实践中更要注重微观层次,否则德育就会落入空洞的说教泥潭中。当前我国学生的微观层面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社会交际技巧和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当今重视学习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德育应重视通过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