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德育管理改革论文
时间:2022-05-18 09:48:00
导语:市场经济德育管理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改革德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同时还要增加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体制改革
***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革命,它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广泛社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把各项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市场经济与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中小学德育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行的要求,开展德育,改革德育工作的管理,使德育工作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更新观念应着眼世界,放眼未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新德育观念,应主要包括新的价值观,新的德育内容观、新的德育过程观、新的德育工作管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肯定的有机统一。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常常过多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在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激励、报酬方面容易被忽略,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创造价值的热情和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切不可顾此失彼。在兼顾“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认可”的同时,决不容许只顾追求经济价值而践踏道德价值,不允许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畸形价值观念滋长膨胀。
德育内容观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德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适当地修正原有德育内容中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部分,使德育内容更加务实、有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德育内容需要突出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等内容,以弥补市场经济引发的消极、不良的东西。在形式上更强调生动可感,避免空洞说教。根据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创新的特点,德育应向培养学生拓宽视野,锐意创新、坚定果断、经济务实的品质方面转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过程,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上。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复杂纷纭的社会信息中,筛选积极的、有益的部分、摒弃消极、不良的部分,形成自觉的德育内化意识。
新的德育管理观,就是善于用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武装管理者的头脑,善于捕捉复杂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把握德育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德育量化管理的工作方法,是目前比较先进可行的德育管理。但要克服其死板的地方,增强其灵活性。
(二)由“封闭型”管理转向“开放型”管理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造成目前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在德育管理上,改革和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无论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利益格局,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行为规范都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处在社会生活中的学生;而我们的德育管理,还几乎是十几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管理”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教育——考试——分数”,这种管理模式,造成目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动力,缺乏实效,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育人目标期望值的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与开放的全面展开,封闭型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需要,德育管理的“开放型”,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和开放,使学生走出了狭小的圈子,结束了从家到校门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在开放的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这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自觉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不仅要学生学会、学好学校的“教科书”,而且还必须学会社会的“教科书”。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进行德育管理。
(三)树立正确的德育效果观,由“务虚”到“务实”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教育实践表明,许多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德育管理效果,都与他们在工作中十分讲究工作效果有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德育管理,由“务虚”到“务实”,把德育管理与“效益价值”联系起来,寓虚于实,出虚而实。
德育及管理向来被认为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往往被误认为是软任务,甚至曲解为耍嘴皮子的把式,由于对德育及其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空对空”,即所谓务虚,在实践中一般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没有树立德育效果观的人。认为德育管理只要有耕耘,没有收获,只要肯干,就会必然有好的结果。岂不知,有什么样的耕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教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管理不当即便教育者辛辛苦苦搞了许多活动,也可能是产生零效果,或事倍功半的低效果,或是事与愿违的负效果。第二种是不愿树立德育效果的人。他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他们认为只要我努力工作了,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就心安理得了,致于生产的效果如何,从不过问,他们只满足于行政式的“走过场”,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合理”的理由,将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推向受教育者或家庭、社会,推卸了一个教育者应负的责任。第二种是缺乏正确德育效果观念的人。他们只图表面上的轰动,不求实际效果只讲搞了多少次大型活动,创新了什么活动方式,但不关心学生思想深处的实际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教育,只能产生虚、假效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破除这些虚假德育管理观,把德育管理当做硬件,以对教育事业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责任感,由虚到实,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改革德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因此,我们的德育体制改革就要变单一的学校管理为以德育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组织为纽带,将学校德育管理力量和社会各行各业德育管理力量集结成整体合力,扩展中小学德育的时空范围,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形成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社会一体化格局。
首先,按纵向分层,强化内外结合的德育管理体制。要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它是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教育健康成长的组织保证。为此,各级领导要站在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要转变管理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引导、监督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地方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其次,横向联体,集结成社区教育网络,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用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澄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混乱和迷惘,形成一种有助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舆论氛围,使当代中小学生受到激励和熏陶,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法。全面地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分清主流与支流,提高思想“免疫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再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学校要突破过去德育管理封闭在校园的范围,对各种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综合而有效的运用,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社会教育为纽带,以德育基地、校外场所、家长学校、文化环境净化等方面为德育合力的主体投向,加上校内德育形成合力,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补充和强化一些教育,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首先,对传统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加强,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充实新因素,使其更具活力。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奋斗,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到“三个有利于”,爱人民的教育,要更多地提倡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占领世界市场的雄心壮志;集体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等等。其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加具有时代的价值观教育。目前,特别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弄清一些是非问题,克服师生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既要增强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关系,弄清作为经济法制的等价交换原则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德育的内容要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体现时代特色。
工作方法或管理方法,历来是我党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方针、认识问题解决之后,关键就在于有无一个先进、科学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管理方法”问题,以下一些管理方法,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超前管理即现代化的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也就是要求德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服务。正如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把眼光放远,不断探索现代化、规范化的德育管理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想解放、思维敏捷上下功夫。同时,在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超前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基础上,把对未来人才的品德要求,始于今天的德育管理之中,要长计划、短安排,有步骤地达到目标。
要实现对德育工作的超前性管理,必须立足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的理解,离开了对未来人才的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超前性的管理,只会是盲目的、短浅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就此类管理是培养不出21世纪新型人才的。
二是信息管理的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的学校对学生来说,已不再是唯一的或主要信息来源。随着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有形的精神产品运用于生活,多渠道、多样化、多载体的信息与学校德育遥相呼应,随时随地影响于学生,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人际关往日渐丰富多样,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样化、形象化、复杂化的信息网络之中。
由于社会多种信息作用的结果,学校德育管理的可控性相对缩小,不可控性和自控性在无限扩大,德育的时空观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了解和掌握学生从社会上接收信息的情况,正确地进行引导,及时调节学生与社会两类信息之间的关系,排除和防止社会上某些信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就可以增强学生接收信息的自觉性、自控性,排除随意性,减少盲目性,从而获得信息管理的良好效应。
三是心理管理的方法,在德育管理过程中,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心理特点,从他们特有的心理角度来进行德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现其心灵上的“共鸣点”,找出其品德形成的“共同点”与“闪光点”,发挥其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诱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诱因,在知、情、意、行等几方面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是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是管理客体向主体,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主要标志,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者不仅要直接负起管理的责任,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使他们在德育过程中能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组织的作用,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等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这对形成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组织纪律等十分必要。总的来说,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四、增加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及管理工作始终被认为是一个软任务,造成了德育工作中的“空对空”,这是目前德育及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摆正教育工作位置的同时,要不断增加对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对德育工作的投入一是人员的投入,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二是物质投入和经费投入。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德育管理者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待遇长期不能落实,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管理手段,还不能应用于德育和德育管理工作。来自国外的信息表明,德育和德育管理,是一项硬工作,是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潜在的优势。不少有识之士,都把德育及其管理视为一种崇高的“投资”,轻视德育的思想是“值得反省的”,这些都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对我们同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增加对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使德育适应形势的要求。
以上就市场经济与中小学德育管理,谈了一些我们的体会和看法,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不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愿和大家一起为德育管理这门新兴学科的建设添砖加瓦,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 上一篇:民政局农村经济职能调研报告
- 下一篇:民办非企业单位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