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2-06-09 09:00:30
导语: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目标和要求,坚持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新时期德育内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坚持用青年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本领过硬”的有为青年。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德育
党的召开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特别针对青年成长成才工作,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
一、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
(一)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这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在高校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甚至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问题上要牢牢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因此高校德育要把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育目标,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坚持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指出,使青年学生勇追中国梦、胸怀爱国心、树立民族自信是“立德”的关键基础,让青年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是“树人”的重要目标。历史和经验证明,青年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任何组织和群体不可替代的,但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仍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形成的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多元文化冲击,青年学生容易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应加强青年价值观的引导和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广大青年,培养更多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博大爱国情怀、高尚道德品格的新时期有为青年。
(三)打造新时期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
高校能否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杰出青年人才,教师队伍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高校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强的新时期教师队伍。近年来,频频发生影响恶劣、违背高校师德师风的不良现象,再一次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较大影响,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落实教育部有关师德师风的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时代步伐,将“课程思政”真正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二、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的现状
(一)高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主要依靠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教师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无趣,使青年学生对德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极大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的负面现象,违背了高校德育最初的教育目标和效果。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要让学生能够“现身说法”、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增加对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切实增强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真吸收、真消化、真接纳”,让德育课堂教育真正“活”起来。
(二)高校德育忽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应遵循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能以外在的灌输形式把德育教育束缚在青年学生身上,忽视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德育教育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因此,只关注对青年学生外在行为特征的规范,忽略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思想状况,在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上都无法达到高校德育的要求,只有站在青年学生的角度,将青年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性考虑,才能真正使高校德育工作见成效。
(三)高校青年思想道德中的“知行”分离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不同的两件事。有能力做出道德判断的人未必愿意去付诸道德实践;文化素养高的人未必是德行高的人;凡夫俗子倒可能是忠实憨厚的。”由于高校青年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素养,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能力较强,他们能够对道德标准和要求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也知道某些事情怎样去处理才能符合道德规范,但他们相对中年人来说在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上仍然不够成熟,容易在选择道德观念时随波逐流,出现种种偏离道德规范的现象。可以看出,他们在道德认知向道德践行的转换中并非水到渠成,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状况。这种思想道德“知行”分离的现象对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违背了国家对青年培养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一)用青年观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
只有用青年观不断完善德育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作用,圆满完成德育任务。一方面,高校作为青年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塑造全过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年观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新时代青年标准和要求培养青年,关注青年成长和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忠诚担当的有为青年。另一方面,高校在改进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时,应充分认识德育对青年学子成才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俗话说:没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使拥有了知识也是一种危险。道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知识的欠缺,但知识很难对道德起到弥补作用,一旦出现道德危机,那么所拥有的知识就有可能沦为一种危险的工具。高校不仅要完善和改进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更应该教育广大青年自觉认识到“有德”的重要性,从主观意识上唤起青年学生的“有德”价值取向,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有为青年。
(二)用青年观转变高校德育工作者角色
要求党委政府、共青团、教师、家长要关心青年成长发展,积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青年的成长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如果仍然依靠传统管教式、灌输式教育模式,那么就会造成与青年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无法引导青年在“知、情、意、信、行”的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有效转变,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关心关爱青年,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朋友的角色来勉励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砥砺奋进。不断拉近与青年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真正使青年工作者和青年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不断促进青年德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要关心关爱青年,成为青年学生的服务者。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服务意识和服务力度,及时发现青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让青年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度”和“热度”。
(三)突出新时期青年德育思想内容
青年观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方向,更加突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国梦教育。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青年头脑。指出:“高校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历史”。高校应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占领青年“网络思想”高地,着力培养一批意志坚定、品格高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帮助青年学生点亮人生智慧、增强干事动力,提高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历史责任感,充分利用国家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政治事件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和专题研讨活动,拓宽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新途径新方式,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成效。
四、结束语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迈进新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紧紧把握新时期德育目标和要求,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用青年观引领高校德育的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批“信念执着、品德高尚、技能突出、素质过硬”的新时期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3-19(1).
[2]邢增銮.自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网络德育问题研究[J].传媒论坛,2018(18):12-13.
[3]魏欣羽.当代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新发展:“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三维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3):97-100.
[4]刘殷君,司苗苗.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路径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3):83-86.
[5]马雪梅,刘毅,梁瑜佳.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3):57-59.
作者:张彪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 上一篇:智能化计算机安全网络技术分析
- 下一篇:移情设计理念在儿童陪护的应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