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转变分析

时间:2022-08-13 08:50:16

导语:学校德育工作转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德育工作转变分析

摘要: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稳定而重要的群体,他们从社会中来,将来要到社会中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也会影响家庭和社会。文章分别从德育的价值取向、德育目标、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分析德育的转变,进而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德育;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转变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所有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稳定而重要的群体,他们从社会中来,将来要到社会中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也会影响家庭和社会。所以,社会对学生这一群体负有进行德育的义务,社会对学生的德育主要依托学校德育进行。纵观我国德育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德育经历了由重视思想到重视实践、由单一目标到多层次目标的转变,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下面,本文对学校德育的转变进行探讨。

一、价值取向的转变

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德育,《论语》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性书籍,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孔子对自己弟子的“言传身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德育。孔子主要教育自己的弟子谨言慎行。孔子曾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是君子做事情一定要名正言顺,做的事情必须能够跟别人解释清楚,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符合事理的。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行为,一定要严肃对待,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德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展现出很强的社会功能性。当时的德育号召学生重视集体、重视社会的要求,常常以集体的观念为观念,以社会的号召为行为准则。当时所有的学校都把德育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学校教育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围绕德育进行。改革开放初期,在德育方面,政府坚持发挥德育的社会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人开始质疑德育的价值取向,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德育应该把重心放在重视个人价值而非社会价值上,这是错误的。而且当时的德育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德育开始摒弃工具性的价值观,重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二、德育目标的重订

1979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事业,有远大革命理想,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这是第一次通过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青少年的德育目标。1981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德育课程正式开始授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青少年,让他们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走出校门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此时的德育目标仍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倾向。2005年,教育部对德育的目标进行了修改,指出:“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德育目标的修订开始对学生提出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要求,更重视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多年来,德育教学形式较单调,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带领学生听德育报告、教师或者德育先进典型讲授德育故事,观看德育相关影片或者参观德育基地。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特定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做人的原则与方法,但是并没有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新时期,教师在德育的方法上要大胆创新,以引导为主。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当前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过往经验,大胆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更稳定、更系统、更全面的道德观念。道德不仅具有知识属性,更具有实践属性,德育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生活,大胆尝试,在实践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德育的魅力,形成更稳固的德育观念。

四、结语

总之,德育是立人之本,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育人工程。教师要充分重视德育的价值取向、德育目标、教学方法,除了进行正常的课堂授课外,还要定期组织有关德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感悟,以道德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完善自我的同时成长为高尚的、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芳.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小学生德育发展[J].考试与评价,2017(12).

[2]毛齐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发展述要[J].中国德育,2008(10).

作者:张连红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