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索

时间:2022-07-16 09:42:22

导语: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索

摘要: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存在德育目标有偏差、德育内容不全面、德育方法有待完善等弊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双创背景下,探索顺应时代的在双创实践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路径,不仅是发展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研究认为,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切实基础保障来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德育工作;创新创业;应用型高校

高等教育始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应用型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何为“德育”?王国维曾提出培养“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1】在这里,王国维所称的“德育”即为道德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道德教育,而是内含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同时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修养。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而当前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探索创新创业背景下德育工作路径意义重大。

一、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大学》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目前应用型高校已经普遍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德育目标存有偏差、德育内容不够全面、德育方式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一)德育目标存有偏差。目标决定方向。德育工作最终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服务的,培养出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当前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中过度强调其外在价值,一味关注专业性、技能性,但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人自身的价值完善。正如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发展能力和完善人格,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2】正是由于德育目标存在偏差,功利性教育更多地渗透在德育教育之中。例如部分学生把政治理论学习功利性地看成实现入党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德育教育中能给其未来就业带来实际帮助的法制教育更为感兴趣,而对无法带来显性实际帮助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德育目标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二)德育内容不够全面。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关键,当下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内容不够全面的弊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德育课程设置方面。当前高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显性课程设置来实现,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设置。隐性课程即除了德育课程教学之外,通过课外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有力。”【3】由此可见只有抓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方面,才能使得高校德育课程设置更为全面。二是具体的教材内容方面。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脱离,且教材内容更新速度与社会发展速度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三)德育方式有待完善。当前应用型高校德育教学方式有待完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授课方式,当前授课主要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固定场所、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方式,传统观念认为,大学德育的传授主体是教师【4】,更多强调的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导向,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二是德育教育考核评价方式,当前检验学生德育内容学习成效的方式多为考试或者品行鉴定。考试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但不能起到全面客观评价的作用。因为相关考核评价方式无法对德育成效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因而也难于将考核结果用于指导改进教学。

二、探索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的意义

应用型高校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从表面上看一个重理论另一个重实践大相径庭,二者实质却都是为国家培养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即二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创新创业实践旨在鼓励在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响应国家双创号召,锻炼成为创新型人才。同时,应用型高校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在内容上相互贯通,德育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法制观,它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而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无形培育了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稳定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意志力。正因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一致、内容的贯通和方式互补,因而探索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路径不仅是新时展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一)新时展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德育工作目标一方面重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育所需的人才,同时也应将重心放在人本身,促成人的价值的完善与实现。德育的内容也不仅包括传统的显性课程、以理论传授为主,还应包括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密切贴合学生认知的实践。德育的方式也不应过度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凸显德育目标、完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是新时展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1、凸显德育目标。德育不仅要把高校学生培育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要把关注点放到人本身,促成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完善。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关注到了人本身的探求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对人内在潜能的一种探索,它将关注点从重视把人培养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转为促进人内在品质的探索。这种对内的探索,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2、完善德育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内容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显性课程,更包括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的创业认知与意识、创业情感、创业意志等隐性课程。创业认知即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的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对树立职业理想的思考;创业意识是一种对于创业活动的心理倾向,包含需要、动机、信念与意志;创业情感即“乐业”,引导学生乐于尝试创新创业;创业意志即在创新创业途中遭遇困难挫折后的坚持。此外,由于借助创新创业实践这一鲜活的教材,德育内容更加贴合社会实践、更易被学生所接受。3、创新德育方法。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相对于借助课堂进行理论传授这一传统方法而言是一种借助实践活动进行教育的创新方法,它改变了以往传统模式中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而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高效地达到德育成效。此外,传统的理论授课德育方式的考核大多以试卷的形式进行,不能达到真正考核检验学习成效的目的,而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直接的学习成效检验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形成了创业认知和意识,是否形成了“乐业”的创业情感以及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是否有坚强意志来克服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效。(二)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最后一个阶段,理应在学生中落实好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早在2015年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5]。为了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教育部更是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意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可见,在应用型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由于高校学生存在创业认知不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志不坚定等原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的成效,在创新创业中进行德育教育便成为提高创新创业实践的必然要求。1、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21世纪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人民的创新精神。通过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这种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会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和支配创业行为及创业意志,会让学生在遭遇小挫折小失败时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格度过难关,同时在此期间培养锻炼出合作的意识与承担风险、化解困难的勇气。这些因素构成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2、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近年来,毕业季高校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已经不再是新闻,就业问题作为民生之本,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期间创新创业实践的锻炼,能够拓展就业思路,通过自主创业促进自身就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就业负担,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唯有通过构建创新型国家。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推动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三、探索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具体路径

当前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德育目标有偏差、德育目标不够全面、德育方法有待完善等弊病,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新时展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因而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一)改变“课堂德育”传统教育观念,树立“课堂实践”双培育理念。“传统德育教育观念”即认为课堂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的唯一渠道,因而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就需要在用好传统的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又开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新阵地。一直以来,虽课程育人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环节【6】,但德育教育都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理论讲授为主形式,然而德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而应该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中。因而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借助国家当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背景下,既用好传统的课堂主阵地,同时又开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新阵地,将德育理论融合渗透在学生自身创业实践中,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切实将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在继承传统德育方式过程中创新发展,保证应用型高校德育质量成效。(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涵养多元德育大环境。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可以将外显的、行为化的通过潜移默化的、具体的方式来得以实现,因而借助创新创业实践来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借助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在整个校园中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和将德育工作渗透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氛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鼓励参加“互联网+”、“创青春”比赛,同时借助高校官网、官方微信及微博等方式加大宣传,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来实现。(三)提供教师及评价体系双保障,为高校德育保驾护航。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相关的基础保障。在创新创业中进行德育教育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基础保障,这里的基础保障就是优秀的教师队伍及德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具体来说:首先,要提供一支教师队伍。高校德育工作历来多由两课教师负责,因而多采用理论宣讲的形式。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成效,需要联合专业教师团队、高校就业指导处及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形成创业理想信念及认知,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艰苦意志,这一过程即为高校德育的实现过程。此外,要改革完善德育效果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以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德育学习情况的方式,更多地以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创业意志等方面进行评价反馈。总之,面对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挑战,要想取得德育工作的新胜利,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

[2]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

[3]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J].航海教育研究,2016(2):23.

[4]袁宏禹.大学德育转识成智理念的偏离及体系重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2):3-9.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N].光明日报,2015-05-14.

[6]迟传德.“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二级学院德育工作探索——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为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6):93-96.

作者:张奔 曾筱霄 向俊 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