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答法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时间:2022-11-05 03:13:38
导语:苏格拉底问答法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苏格拉底问答法是一种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谈话者将对事物的意见上升为真理的方法,它展现了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意义在于促使人从思考中接近和获得真的知识。苏格拉底问答法具有问答以常识为依据、对话双方平等的特点。将苏格拉底问答法中涉及的教学和德育思想运用到我国高校德育课堂教学和相关工作中可以解决大学德育中的被动和僵化问题,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成效,激励学生崇尚有德性的生活、追求灵魂的卓越。
关键词:苏格拉底问答法;高校德育;德性教育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建设”。德育工作的成效,关乎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繁荣兴盛的大局。苏格拉底问答法产生于对正义、节制、虔诚等德性问题的探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推进对德性问题的思索,对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产生有益的启示。
一、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内涵
苏格拉底(Socrates)的问答法是一种不断怀疑、修正原有见解进而越来越接近真知识的思维方式,它展现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这一问答法体现于人与人面对面的对话和讨论中,其进行需要智慧者的引导。(一)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概念。苏格拉底问答法指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展现的苏格拉底主导和施行的一种通过提问和回答探寻知识的方法。通过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谈话的对方常常被迫发现自己回答的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回答,使其更加接近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后来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探究真理和进行教学的方式,旨在不断验证已有的知识,探寻真知识。它展现了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不自满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断向新的可能性和方向敞开,探寻获得德性的真正知识和途径。(二)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例子。下面是一段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典型例子:苏格拉底问玻勒马霍斯,正义的涵义是什么?玻勒马霍斯回答:是欠债还债,把某人的东西归还给某人。苏格拉底向他指出,倘若某人头脑不正常,真想找刀子自杀,这时候把欠他的刀子还给他是不正义的。玻勒马霍斯接着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还债会带给朋友损害从而不正义的话,那么正义就在于帮助朋友,损害敌人。但开始时,玻勒马霍斯按照通常的理解根据好恶将朋友理解为自己认为的朋友,而不是真正的朋友(好人),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帮助自己的朋友有可能是在帮助一个坏人,损害一个敌人可能在伤害一个好人,而这样做不可能是正义的,因为好人就是做正义之事的人,坏人是做不正义之事的人。玻勒马霍斯不得不重新思考朋友的涵义,朋友是真正好的人。随着交谈的继续,玻勒马霍斯的“正义是帮助真正的朋友,损害真正的敌人”的定义再次得到了苏格拉底的修正。[1]苏格拉底问答法体现于具体的对话和讨论之中,而且都是苏格拉底主导的,没有别人,所以这种探索事物真知的问答法就被称为了“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以正确的方式提问,不断的怀疑,更有利于把握真正的知识。问答法需要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智慧教师的引导,才可能正常进行。
二、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意义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从思考中接近和获得真的知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他的洞穴比喻指出,我们都身处于洞穴之中,我们自以为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知识,其实只不过是意见,就像洞穴中的囚徒以为火光所反射出来的影子是事物的真相一样。要获得知识,需要从洞穴的限制中走出来,需要在太阳的照射下,看到事物本身,而不是影子。[2]因此学习、受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意见上升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人的指导。这个人最先从洞穴中走出来,掌握了真实世界(理念)的知识,然后再返回洞穴,告诉我们不要自满于自己的意见,因为那只不过是“敏于辨别影像、能记住过往影像的惯常次序,或者还能预言后面还有什么影像会跟上来”而已,[3]影像是不真实的,这个曾经从洞穴走出的人进而能指导我们慢慢地上升,走出洞穴,习惯于太阳照耀下的真实世界的景象。问答法就是一种能带领人走出洞穴、上升,直到获得事物真实知识的方法。它能使自以为抱有知识的人意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其实是真实事物的影子,是有缺陷和不完整的。而引导问答的人,就是那个第一次走出洞穴,知道辨别知识与意见之别者。苏格拉底问答法设定的场景都是在市场、私人聚会等普通人的交谈场所,所引用的例子木匠、鞋匠、医生、船长等都是普通人熟知的人物,从这些常识和意见开始,苏格拉底带领着他的谈话者开始了寻求知识之旅。正如施特劳斯(Strauss)所分析的,“苏格拉底的出发点,不是本身就是第一位的(类似于理念之类)的东西,而是对我们来说最初的东西,进入我们视野的最初的东西,也即现象。苏格拉底是从人们关于事物本性的意见来了解它们的本性的。无视人们关于事物本性的意见,就等于抛弃了我们所拥有的通向实在的最为重要的渠道,或者是抛弃了我们力所能及的最为重要的真理的足迹。”[4]苏格拉底问答法实质上乃是交谈或者友好辩论的艺术,这种导向真理的问答或辩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关于事物或者说某些及其重要的事物种类的意见,是彼此相冲突的。认识到了这种冲突,人们就得超出意见之外,而去寻求有关相关事物本性的融通无碍的观点。那种融通无碍的观点使得人们能够看见相互冲突的意见中的相对真理”[5]。通过观看苏格拉底的问答,能够看到苏格拉底和他不同的问答者对于事物和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常识和意见,但是随着他们谈话的不断深入会发现对常识和意见的修正和完善之处,从而有惊异和愉悦的感觉,这种探索是不断前进,永不止息的。苏格拉底的问答从未直接告诉人关于事物知识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它只是始终引导人探索相对的、错误更少的结论,它不提供教条化的答案。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目的是探求善的生活方式,善的生活是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想要成为有德性的人,就要具备有关德性的知识,一个人要想具有正义、节制、勇敢、虔敬的德性,就要先知道正义是什么、节制是什么、勇敢是什么、虔敬是什么。所以苏格拉底主导的谈话基本上以关于德性的知识为主题。苏格拉底通过指出德性生活将享有至福,赋予了德性的生活以价值和重要性。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
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中,问答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以常识为论争的依据,并且它是一个将意见不断上升为知识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一)问答双方是平等的。在问答法中,苏格拉底与谈话的对象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无论对方有何种身份或是地位,在谈话中双方始终像朋友一样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谈话过程中苏格拉底一直认真、耐心地倾听对方对自己的问题的回答,认真的理解,然后就对方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最后使得对方自己意识到自己回答的前后不一致或矛盾,从而修正自己之前的回答,给出新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是以非常诚挚的态度进行的,不自以为有智慧,不具有任何的高傲,不因为对方的回答有愤怒、轻视或任何不尊重的表示,不提出教条直接全盘否定对方的看法,而是能以之为基础进行新的交谈。即使谈话者说出一个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答案,苏格拉底也不会说:“你的说法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应该如何如何”,他会说:“为了明白你的意思,我想请你告诉我,你的回答中的××是什么意思”,然后会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验证其回答是否能经得起考验,一旦在具体化、经验化的情景中对方的回答或结论经不起考验,那么对方自己就会意识到错误,从而修正。当对方陷入困惑,无从回答的时候,苏格拉底从不对对方的窘迫幸灾乐祸,而是能提出几个方案,几个可能的选项,让对方不要气馁,继续思考,得出更好的一个答案,最终对方也能体会到知识进步的巨大愉悦。(二)问答以常识为论据。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中,为了说服对方所采取的理由和论据,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也不是远离生活世界的东西,而是每一人都熟知的常识。正是依据常识,才使得对话双方在分歧中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因为双方对常识的理解都是一致的,比如船长最精通航海、医生最善于治病、工匠善于某方面的技艺。苏格拉底如此的论说方式形成为一个特色,以致有人评价,“苏格拉底把鞋匠都说烂了”。苏格拉底的论说以常识为依据,是因为常识累计了人们对事物的意见,对真理的追求开始于反映和检视人所抱有的意见。人所深处的世界如同洞穴一样,而人对事物的意见构成了人判断的基础。从洞穴上升到太阳所照射的真实世界,需要认识到构成现象的影子的不真实开始,从反思人的意见开始。(三)问答是一个意见不断上升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蕴含着有价值的思考。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所主导的问答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对话者原有的意见和信念被发现局限和缺陷,然后对它进行修正,得出一个新的结论;接着对新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检视,又得出新的结论,直至最后得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接近正确的结论。在对话过程的每个阶段得出的结论虽然离最终的结论有距离,但是它有着自身的价值和对人的思考的启发意义。如,本文对于正义的含义进行讨论的例子中,先后得出的几个关于正义的定义,“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是帮助朋友损坏敌人”。“欠债还债”,“把属于某人的东西归还某人”,这是一个大多时候能成立的正义定义,但是当将要归还的东西会给所有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归还该物就是不正义的。因此正义要求知晓占有物的品性,这要求占有者的智慧,它要求判断什么东西对人是好的,什么东西是坏的,这直接与柏拉图在后文所说的正义的人是哲学家王者的说法有关。还有帮助朋友损害敌人正是护卫者阶层的品德,但是如何辨识朋友和敌人正是难点所在,这也与后文所说的,正义之人必须是有智慧的受过哲学教育的人。因此,在每个问答阶段所达成的意见不仅自身有价值,而且蕴藏了未来达成真的知识的可能性。
四、苏格拉底问答法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问答法能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德育内容陈旧、教学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将其引入德育课堂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道德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德育问题的积极思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认同德性生活的价值。将苏格拉底问答法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能激励学生崇尚有德性的人生和追求灵魂的卓越。(一)解决大学德育中的被动和僵化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比较僵化,教师将一些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学生对德育知识缺乏内心的热情和追求,也对德育本身和它的意义缺乏内心的尊重和认同,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成效。苏格拉底问答法促使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讨,它能给学生以尊重并极大的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推进对德育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因为参与问答法体会到了知识和理解力的增进,所获得的智识愉悦促使他们在德育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苏格拉底问答法能变德育中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赋予德育教育以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二)提升德育课堂教学的成效。在德育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苏格拉底问答法。目前,德育的课堂教学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上课进行个人展示的现象。这种上课方式虽然避免了完全由教师讲授,无法发挥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的缺陷,但是依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依然忽视了从学生已经抱有的意见或信念着手,层层引导、推进,最后接近相关方面真的知识。教师还是将教学内容用一套教条和体系的授课方式通过上课的时间灌输给学生,而不是将其变成教师与学生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德性真知的过程。大部分教师不具有苏格拉底式的宽容和耐心,能够忍受学生对自己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和进行批评,也缺乏追求德性真知过程中那种应有的谦逊和克制。事实上,国外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为范例的。从许多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可以看出,从事教育课程的教师都是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们尝试着回答,然后对回答进行评析,引入新的知识点,再向学生提问,学生再回答,教师再修正,推进。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大家彼此协作以真正的知识为目标。而使得这一探寻的过程能够成功的,还是主要在于教师在授课的技艺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能适时的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将对问题的讨论和探索不断引向深入。最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甚至不太像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而像是学生们自己本来就有的,这种效果实际上是由教师授课技艺的催生,这种苏格拉底问答的技艺,就被比喻为“助产术”。(三)激励学生崇尚有德性的生活、追求灵魂的卓越。苏格拉底问答法给德育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启示无关于技巧,而是关于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方面的。问答法教育给人的价值观是:要不断的探寻和追求智慧和灵魂的善,而不是金钱、荣誉、肉体的快乐或其他。德育工作应该能够对学生在什么是重要的东西上提供指导,从人的卓越和完善的角度对学生提出标准。德育应该鼓励学生致力于研究过去最深邃的思想家的著作,因为他们的著作构成了我们为了保持教化而必须保存的学识主体,因为任何严肃的新东西都必须根基于它或考虑它。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一个人的心灵就几乎必然受限于他身处的特定时空给他的视域。[7]正是通过探究和学习伟大思想家们的著作,学生们才能在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应该知道什么的问题上得到真正的引导。他们也就明白了不断的学习求索是真正科学精神的内涵所在,从而不会有迷惘和犹豫,能够一往无前的投身于它,最终成长为令人尊敬的人。
参考文献:
[1][2][3][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15、275、419.
[4][5][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25、128.
[7][美]布鲁姆.巨人与侏儒[M].张辉,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403.
作者:冯惠惠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疏勒河流域农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