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对德育工作思考分析
时间:2022-09-20 06:42:31
导语:新媒体背景下对德育工作思考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一种媒体形式,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冲击的分析,力图找到解决高校德育工作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高校德育工作
一、新媒体对高校学生道德认知的冲击
新媒体在为高校学生带来学习生活的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道德认知带来一定的冲击。
第一,新媒体信息的多元化带来道德规范的认同困难,弱化青年学生的道德理想。人的道德意识基于人们对某种道德规范的内心认同,新媒体信息的多元化会使这种道德规范的认同变得非常困难。大量信息的汇集就使青年学生面临着一个信息选取的问题,这种选取是基于青年学生的个人的认知能力来进行的,因而在信息的选取中极有可能出现偏差,进而形成一种错误的道德认知,从而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困惑,这种怀疑与困惑会使青年学生道德理想淡薄,道德目标迷茫。
第二,新媒体的虚拟性使道德主体隐形,弱化了青年学生对道德作用的认识。人的意识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道德行为的出现是来自道德成本的核算结果。新媒体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由于主体的虚拟化,道德的成本几乎为零,遵守道德规范或违背道德规范的主体在现实社会中所承受的是一样的,因为无人知晓这个他是谁,因而在新媒体社会中道德的教育、规范、调整、惩戒功能几乎丧失,这种新媒体社会中的“道德无用论”在青年学生中很容易延伸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认识,使青年学生难以对道德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新媒体中的恶搞、山寨文化解构了道德权威,弱化了青年学生的道德信仰。人们选择何种行为往往是基于自己的道德良知,而这种道德良知从哪里来的呢?这种道德良知是来自人们的道德信仰,而这种道德信仰则来自道德权威的认同。新媒体中的恶搞文化、山寨文化等快餐式文化用无厘头的方式去解读传统,这种解读消解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用纯娱乐的、浅薄的方式去嘲弄我们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信念,以不负责任的惊人言语来博取点击率,把恶搞、消解一切权威当作当前最潮流的东西加以鼓吹,把它们当作所谓个性、自由的种子在人们的精神家园里随意种下。这种消解式的新媒体文化对人们的道德信仰带来很大的冲击,进而带来道德信仰危机。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道德理想、道德价值、道德信仰等道德观念的冲击是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必须面对的新问题,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还必须从我们德育工作者自身方面去努力。
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高校德育工作显现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认识和了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将是我们更好地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第一,德育主导失位的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逐渐失去了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首先,新媒体的发展使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学校不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的权威地位逐渐失落。其次,我们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还没有足够重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德育工作方法。最后,在新媒体空间中,青年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非群体性活动,因而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彰显,这种主体性意识展现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但目前我们高校德育工作依然是按照过去那种理论灌输模式来进行,从而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失去了学生的信第二,德育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方面,在新媒体文化的背景下,青年学生主要是从新媒体去了解社会,对新媒体上的各种报道由于认知能力上的问题,容易把它们当成是现实的全部,因而青年学生对学校各种德育教育容易产生一种反向的心理,进而对德育理论产生一种不认同、不相信,从而使德育工作的效果低下。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对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往往难以加以正确的引导,而往往是迫于各种压力,比如学生评教、评分等,而一味去迎合学生的口味,不敢去大力宣扬各种德育理论,不能去理直气壮地规范青年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以避免曲高和寡而致冷场,进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低下。第三,德育手段贫乏的问题。新媒体使青年学生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那种“政府制订目标———学校组织教育———教师课堂讲授———通过考试进行评价”的教育模式在新媒体背景下显得非常枯燥、生涩,显现出滞后性,从而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过去那种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文化的冲击下,对德育工作的承载能力也在下降,在校园里各种与德育教育有关的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形式化、边缘化。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对策
思想本身只是思想者本人思考的结果,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是引导学生本身去思考,因而德育工作者在德育的课堂上所能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去选择,这是德育的真义。在今天这个新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来进行我们的德育工作,使青年学生在面临选择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在新媒体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中,学生能把他们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德育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应把德育工作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扩展到新媒体这个平台中来,在学生关注的论坛中,应有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身影,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电子邮箱、QQ、微信、微博等个人通信方式对学生加强个人思想德育工作,在这种不见面的思想德育工作中,学生更能把他们的困惑、疑虑表达出来,相比于那种面对面的思想教育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二,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分析思辨能力,重塑德育工作者的理论权威。新媒体社会中主体的虚拟性使德育工作者不可能借助老师的权威性来获得学生的认同,要想学生接受我们的观点,并进而把它们转化为行动力,德育工作者本身就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分析力、合乎逻辑的说服力。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建立在对学生熟悉的认知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其次,德育工作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学生新媒体上所关心的热点和疑点要有科学的见解,通过这种对热点和疑点问题的科学分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效果。最后,德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纯地凭借理论灌输,合乎逻辑的说服力更是引导学生接受理论的有力武器,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第三,加强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建立高校德育工作有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
(1)完善高校德育新
媒体体系,建立高校德育工作新媒体机制。德育工作者必须认清新媒体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努力开辟德育工作的新天地。一方面,建设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新媒体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新媒体文化和建设管理队伍,加强校内新媒体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引导以实现新媒体资源真正为高校德育工作服务。
(2)强化新媒
体德育工作的创新理念,构建新媒体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我们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单纯的道德标准的说教必将难以让学生接要看到这个受教育的主体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多样化,形成的道德认识也是各种各样的,用一个方框显然很难框下来,因而,多元化的理念是新媒体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次,在德育内容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扩展德育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用积极向上的德育内容去占领新媒体阵地。再次,在德育方式方法上,要体现新媒体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舆论引导,合理分析网上热点和疑点,把德育工作融入到新媒体文化中去。
参考文献:
[1]金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井冈山精神的方法探析[M].新校园(上旬),2016,(4).
[2]马晶.略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作者:何细平 曾小岩 单位: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 上一篇:技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思考
- 下一篇:微公益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