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学德育工作探索

时间:2022-09-14 03:04:00

导语:民族地区医学德育工作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地区医学德育工作探索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引领着民族地区医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本文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培养、重视“立德”教育三个方面梳理医德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国情观、生命观、医疗观,遵循医德教育规律,从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认识、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重视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医德实践内化提升方面实现医德教育途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医学德育;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报告还鲜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后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更是新形势下对公民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和伦理规范。[1]民族地区的医学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承担着维护民族地区人民身心健康的重大职责。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相对于非民族地区来说,在民族文化、宗教意识、民族意识、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表现在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价值观取向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这就给民族地区医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而医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民族地区医学德育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加强民族地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地区封闭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构成、复杂的宗教感情等给德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民族地区医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力量,更是一种道德力量,不仅要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挑战和机遇,而且也是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加强民族地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清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并且结合国家医学发展历史及其现状,要让医学生认识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阶段和遇到的挑战,将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民情教育融入医德教育中,使民族地区医学生自觉成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积极实践者和有效推动者。[1]

2.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化民族地区医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之说,历代医家要以仁爱之心救人,以赤诚之心济世是每一个医生必备的素质,强调救死扶伤与服务精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居多,这就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时刻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医疗保健、救死扶伤、维系人类健康。所以,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认识到生命的的不可重复,要尊重和敬畏生命,敬畏医生这一职业。

3.树立正确的医疗观,重视民族地区医学生的“立德”教育

我国古代先哲历来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不朽的事业,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3]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它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加强医学生的“立德”教育,要贯穿于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要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立德”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医疗观。

二、民族地区医学德育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德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和先导,它与智育、美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医德教育过程是从多种途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教育者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4]因此,要培养出一名真正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对民族地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认识

在德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学校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感受上的差异,通过开展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使无形的价值理念直观化、具体化,使其身心全面发展。[5]首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心理方面的医学知识学习,可以更加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态度、现状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借助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教学,可以形成对真、善、美的认识。在其它关联学科知识的辅助教学下,树立先于疾病的治疗观念,认真对待医患关系,把握行医底线,不断培养起与社会不同群体的良好沟通能力。从侧面上对德育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对生命的尊重。其次在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应该作为现代医德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很强的生命意识与生命关怀,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关照,将成为医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授课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需求非常贴近,从而实现高质量、有效的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

医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医学生理智和情感参与的过程,除了其医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医德情感的升华。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医学模范对医学生进行感化。如古代的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治病不图名利富贵的医德医风,堪为后世的楷模。在当代,也出现了一些为人民无私服务的医者大师,他们不但有着精湛的技术,而且有着为人民无私服务,为医疗事业尽献全身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医德典范的事迹介绍给学生,同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符合医德原则的、真实的医德案例,增强学生辨别医疗行为是非的能力和对医德情感的体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医学生不断前进,并深刻体会医生之所以高尚,不仅因为能救人于急难,更因为医德无价。通过一个个的鲜活的具体人物、案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

3.重视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养医学生人文精神、传播医学人文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人文教育是解无形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的隐性载体,对培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素质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应依靠校园传统媒体舆论宣传这块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形成有利于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强势。把理论宣传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适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议题,倡导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挖掘和介绍先进典型榜样教育方式,用这种隐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4.“知行合一”践行医德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医学生认同融入于医德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医德信念,外化为医德行为实践。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临床实习阶段,都要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医德,去体会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勿避险峻、一心赴救的几千年来的医德思想;去实践博施济众、普同一等,仪表端庄、温雅有礼,济世救人,不为名利等医务职业规范。医乃仁术,爱人如己,是医者实行爱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实习医学生的医德考核,引导医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时刻践行中华传统医德医风的精华,自觉提高医德修养。

作者:白雪燕 单位:包头医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凤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08.

[2]杨雅玲.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3]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

[4]彭传诗.关于学生医德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3).

[5]胡陈芳,粟迎春.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刍议[J].社会民生,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