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探讨

时间:2022-09-14 02:57:52

导语: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探讨

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形势和新问题。墨守成规的守成心态难以应对城镇化对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要在德育的价值取向、定位、目标、内容、方法、队伍建设、资源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超越,才能解决农村学校德育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德育;农村;基础教育;超越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这将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过程,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道路。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指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提升自身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转变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与多元的城市社会相融合,接受城市文明的主流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成为合格城市市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实现,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新型农民将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主体,他们与城市居民相比,只是从事的职业不同,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方面与城市居民无异,也应成为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法治社会公民。在实现人口城市化和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农村学校德育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首先,农村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养成文明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其次,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本社区文化中心作用,引导农民逐步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城乡居民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一体化。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

城市化是在我国由农业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在这两大转型过程中,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将延续几十年,农村教育将在城镇化进程中为城市输送新型的城市移民,为农村培养新型农民,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农村学校德育将面临新的形势。

1.德育目标的多元化

在过去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中,主要考虑政治目标,完成国家意识形态赋予的任务。未来农村学校德育的目标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配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同领域的变革。在政治方面,继续完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在经济方面,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从业人员;在社会方面,培养具有民主法治意识的合格社会公民;在文化方面,培养继承传统美德,吸收世界优秀文化适应现代文化变化的社会成员。

2.城乡教育差距存在的长期性

城乡经济社会差距长期存在决定了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即使是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顺利推进,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教育的软件设施如师资、管理水平等在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3.社会变迁的复杂性

我国城镇化过程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这些变化必将给农村学校德育带来巨大的冲击,有些变迁是可以预料到的,有些变迁是不可预料的,而对农村学校德育的影响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负面的,增加了农村学校德育的工作难度。4.农村学校德育环境的多样性我国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城乡发展一体化阶段,农村与城市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中西部农村还处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长期存在,是农村学校德育环境多样性的基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文化逐渐取得主导地位,乡土文化边缘化以致逐渐消失,但其消失的速度不同,给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环境。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形势,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

1.城乡教育差异问题

由于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大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城乡间教育差异仍然很大,农村中小学生仍然不能享有跟城市少年儿童平等的教育机会。

2.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留在农村的普遍是老人、妇女和少年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缺乏亲情、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等问题。近年来,农村离异家庭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城市不同的是,离异双方家长都不管孩子,对孩子心理伤害极大。

3.农村基层政权职能弱化

传统乡土社会的乡规民约已不起作用,在很多农村地区,淳朴善良的乡风已近消失,赌博、迷信等风气普遍存在,德育外界环境恶化。

4.城镇化进程加剧基础教育城镇化趋向

由于在校生急剧减少,农村小学与初中撤并严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出现了初中教育县镇化的现象。乡镇学校甚至村小的教师基本都在县镇买房居住,家住农村的教师基本是老年教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时间与频率已不如城市学校。

5.农村学校教师年龄普遍老化

部分班主任年纪偏大,知识陈旧,对现代教育技术生疏。现代信息技术已惠及农村,学生已能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老年班主任的知识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原有的知识权威地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坍塌,年龄的代沟随着知识的错位逐渐加深,难以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6.农村学校德育原有的优势逐渐削弱作为农村德育资源重要来源的乡村文化,在国家主导的发展主义的强势推动下,被具有势不可挡的工业文明特质的城市文化逐步消融,农村学校德育失去原有乡土文化特色。对于上述问题,再不能固守德育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守成的心态不能应对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学校德育遇到的新任务、新形势与新问题,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实现自身的历史性超越。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超越

1.德育价值取向的超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十分关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农村教育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发展方式,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利用工农业的“剪刀差”完成资本积累。农村教育主要采用政治动员的方式,政治主导农村教育,政治化成为农村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各级政府重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这被部分学者称为发展主义的思维逻辑,也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式,经过巨大的努力完成了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并着手解决普九后农村教育须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但思考农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让农村教育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后又扩展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成为农村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对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明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精华,德育回归到塑造人的美好心灵和养成良好生活方式,这表明德育回归了本体的价值取向,是进行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德育定位的超越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德育一直占有着重要地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乡村德育的理论基础,孔孟学说对农民一直发挥着教化功能,有效地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清末新政中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开始发展新式教育。民国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开始进入乡村社会,乡村学校德育成为其主要载体,其倡导的自由平等思想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思想变革的催化剂,在改变乡村社会落后文化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凭借着在绝大多数农民心中的崇高威望,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在农村的县、区、乡、村政权组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央政权对乡村基层的直接管理。国家依靠政权力量改造农村学校教育,利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农村学校德育资源,农村学校德育完成了真正的嬗变过程,配合党在农村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移风易俗,在农村变革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农村德育要确定自己新的定位,在农村中要起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公民意识教育,以及推进城市化、民主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3.德育目标的超越

农村学校要将培养合格未来市民和新型农民应有的良好道德品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做好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的准备,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继续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村居民,人数将锐减。作为以提供农产品为生的农业从业人员,其收入应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将享有城市文明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享受,必然也要接受现代社会的社会规则。

4.德育内容的超越

农村学校德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进取和谐的健康人格、人生价值的判断能力,激发其创造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能力,增进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加诚信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利用城镇化、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使道德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目前农村德育内容空、远离乡村实际的问题。

5.德育方法的超越

城市化、信息化将凸显改变强制灌输的传统德育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他律性规范对社会成员的外在约束力减弱,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特别重要。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地改进德育方法。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德育方法为我所用,提高农村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6.农村德育队伍建设的超越

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德育工作动力不足、热情不高的问题。德育教育的物质条件能够得到改善,为农村教师从事德育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但农村德育教师队伍流失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流失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表现为农村中小学德育教师从农村向城市或城乡结合部、从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人员流动;隐性流失是指人还在岗,但出现了德育工作敬业精神的缺失、责任感下降、德育思维固化封闭、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的激情减退等情况。隐性流失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影响最大,要激发所有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7.德育资源的超越

农村中小学德育的最大特征,是同当地乡土文化的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当地文化风俗的烙印。不同的乡土文化为农村中小学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德育不但要汲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提供的丰富德育资源,也要汲取乡土文化精华,实现农村中小学德育特色的多样化。乡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美德,要汲取其精华以丰富德育资源。同时,要将心理科学纳入德育资源中,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注意研究由于乡村社会治安混乱、自然生态秩序遭到破坏、乡村伦理秩序逐渐瓦解的状况,给成年农村居民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折射到农村中小学师生身上的新情况。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薄弱,农村社区对心理治疗认同感差,不利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要自始至终重视农村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佟玉英 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多秀.本土化视域中的农村儿童德育工作[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6).

[2]高德胜.论道德教育的城市遭遇[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