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讨
时间:2022-08-22 11:20:27
导语: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加强德育工作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了影响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增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字: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全国民办高校共有728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在校生587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人数的23%。德育对于民办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德育工作是民办高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性
1.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是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高校德育工作,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还特别指出要重视和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应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各类人才,要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方位地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
2.生源素质对民办高校德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民办高校的生源与公立高校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学生大多开朗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自控能力差,缺乏坚定的自我意识。第二,学生学习愿望强烈,但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而大学课程繁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第三,不少学生心理上有自卑情绪,内心敏感害怕犯错。此外,受社会评价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对民办高校缺乏了解,往往怀有偏见,这些都对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加强德育工作是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如下规定:全面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的所有成员,全面发展最终将成为人的根本权利。民办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人才,大学生德育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德育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传授德育知识,更是要通过调动和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民办高校加强德育工作。
二、影响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1.当前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存在不足。一是教育理念的偏差。教育理念,即理性的教育哲学观,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统领教育活动的灵魂。[1]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忽视教育应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本义,把教育变成“功利教育”和“工具教育”,教育的“唯智主义”导致民办高校德育理念的偏差,使得学校德育定位不准,德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二是教育目标理想化。近年来,不少民办高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存在着理想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德育目标过高,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以及现阶段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忽视了德育目标的现实性、层次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果造成理想化教育目标与学生现实思想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不少民办高校片面强调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忽视了对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考虑,缺乏对大学生立德、立言、立行的教育整体目标的协调。三是教育方式简单化。就目前来看,很多民办高校的德育方式仍以书本知识的简单灌输为主,强制性地要求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接受与认同,忽视了受教育者是具有自主选择性的独立个体。从而导致受教育者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的脱节。忽视了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是造成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四是教育投入不足。国家把民办教育事业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明确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办学“公益性”和投资“盈利性”的冲突。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矛盾、短期回报与长远发展的矛盾一直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对德育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2.社会发展及大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影响。德育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教育活动。人作为有思想、有个性的活动主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其接受德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化对民办高校德育内容的冲击。当前世界处于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西方多种文化思潮的挑战,思想文化的多元多变,给德育带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诸如腐败、功利、忽视社会公平、诚信危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一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观的抉择,民办高校德育面临更多的困难。二是新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88.9%,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信息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极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已经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三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对民办高校德育的影响。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思想活跃、时代感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喜欢、我愿意、我高兴”是他们进行自我认知、价值判断以及行为选择的重要标准。第二,个性独立。求独、求奇心理使他们容易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呈现出逆反心态。第三,功利性取向明显,深受网络影响。这些都对当前的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1.明确一个理念,坚持“全面育人”与“德育首位”相结合。明确一个理念即“全面育人”的理念。“全面育人”是一种大德育观,强调以育人为核心,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来构筑立体德育格局。首先,实现“全面育人”必须坚持“德育首位”,要将“德育首位”体现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深入到课外实践活动、管理与服务等环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2]其次,实现“全面育人”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全员育人,即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承担起育人责任。二是全程育人,即要将育人贯穿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三是全方位育人,要把育人渗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把德育渗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中,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抓好两个主要渠道,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首先,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课堂教学是民办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民办高校应按照教育部要求,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不断融入新的教学内容,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其次,抓好实践环节,构建内容丰富、点面结合、全方位、多途径的实践育人模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高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3.把握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第一,优化教育方法。要实现德育目标,必须根据受教育者个性差异、教育程度等不同,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德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方法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道德教育是要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角色承担并在教育者的启发下,由自己的积极思考而获得道德发展。[3]因此,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主体人格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自觉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地接受道德知识,自觉地把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其次,教育方法要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单一的道德灌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往往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德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凸显德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化,逐步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格局。第二,创新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借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做人素质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和重要依托,是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要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展趋势。现阶段要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知行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二是要体现中国特色,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解除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惑。第三,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要明确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的重要责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其次,要完善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加强对德育师资的培养,建立德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各位教职员工以崇高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再次,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德育中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用。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4.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目前,微信、微博、QQ、飞信等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新媒体在德育工作中具有实现德育的分类分层、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自主性、推动信息的分享传播等优势。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传统管理手段的效力,民办高校不仅要维护网络安全、坚持网络阵地的正确舆论导向,还要净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新媒体德育工作队伍,这支新媒体德育队伍既要具备扎实的德育理论基础和教育能力,又要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进而构建全面化和一体化的德育工作体系,让德育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德育过程不是简单的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民办高校要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的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骆剑峰 贾晓红 单位:江苏大学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玉海.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J].复旦教育论坛,2009,(3).
[2]肖钰士.影响德育管理实效性的因素及德育方法科学化走向[J].教学与管理,2010,(3).
[3]张玉茹.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论文10篇
- 下一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研究论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