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思考

时间:2022-06-12 09:44:03

导语: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思考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他在私人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和道德教育的思想方法。对我们当今的德育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教学上“重智轻德”现象和管理上重日常行为的强制规范轻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当今民办高职院校中出现的德育片面性来进行分析,结合实现代社会实际提出将德育工作做得更好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孔子;德育观;德育现状;建议与措施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他所倡导的很多道德方面的观点依然成为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比如言行合一、“克己”、“内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济世之志等等。孔子在自己长期的自由私学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和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一、孔子的德育观

孔子的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他的人性论与德治论,他说“性相近,习相远”,[1]认为道德品质是靠后天培养而成的,基于此,孔子德育观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在教育中坚持先德育后智育、智育为德育服务的基本原则。[2]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3]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德政贯穿到国家的治理当中,人们会自然的尊重你。孔子虽然是为了实现“德治“的政治目的,但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形成高尚的人格这一点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众所周知,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的人,这种人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所以教育决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须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一系列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如果不能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就有可能走两个极端,一是读无用之书、读死书;二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危害社会。二是道德教育应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相结合。[2]孔子认为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信念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孔子创立了一套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诸如德育要通过智育进行、学思行结合、立志与力行、自省与自克、改过与迁善、乐道与安仁等。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一个人学习的志向应该在“道”上,即学习是为了济世;一定要有“德”的操守,要用德来规范自己;修身要依靠“仁”,要有道德准则;游娱要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活动上,即在社会道德标准允许的活动。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现状

(一)在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就业压力影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存在较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的学时远远高于思想政治类、心理健康类的课程,而传承传统文化的国学课程则被设置为选修课程。在考核方面,这些课程并不严格,往往只是要求学生交一篇心得,或是论文,如果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写,有自己的思想那教学课程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生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很少有同学会认真的去写,一般都是直接成网上复制粘贴,老师也一般忽略了作业的重要性,只要交了,就给予合格。在这种考核环境下,基础课基本上得不到同学们的青睐,也得到他们的重视,每每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与思想等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旷课率相当高,即使已经在教室上课的学生,也是要不睡觉,要不就是玩手机,看电影、玩游戏、聊QQ的同学比比皆是。课堂教学的道德教育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在学生管理上,重日常行为的强制规范,轻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忽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因此利用一种强制措施或者教师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起到规范日常行为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不具有长期性,用多了对学生就没什么效果,况且大学生具有非常强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高职类大学生,成绩不是很好,学习不是很认真,就像弹簧,你压紧点就紧点,你放开就还原。只仅仅从表面上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拥有做人做事应该有的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品质。学校的媒体资源,比如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忽略了能够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平台,没有在培养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方面采取措施。

三、借鉴孔子的德育观来改变德育现状的建议与措施

(一)坚持德育为先,德智并重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5]“本”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他提出的具体方法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推己及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孝、悌、忠、信”就是要把对自己亲人的爱心逐渐扩展到周围人群,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简言之,孔子认为教育学生应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根本任务。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德育是基础,另外三个方面就是达到德育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因素。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孔子并没有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6]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上仁呢?[2]由此可见,孔子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以道德教育为先,以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在当今的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者应该教会学生充分重视个人人品的修养,把“做有思想道德的人”的落实到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甚至是落实到生活学习的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社会信任、受社会欢迎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扎根社会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德智并重的教育适应了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重新考虑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分配,严格基础类课程的考核,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又不忽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会、感悟,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陆游在《冬夜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书本知识要在实践得到提升和夯实。孔子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注重言行合一。在教育中让学生切身的投入到实践中比单纯的说教来的更加有用,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比如在自我反省方面,教师整天的唠叨不休可能比不上让学生观看一场“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比如在孝、悌方面,可以举行一些演讲、征文之类的比赛,让学生在自我的回忆中感受家人的爱与温暖;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可以举行关于宿舍,关于班级的主题的活动;在培养社会责任感上可以开展去孤儿院、敬老院“助力孤儿、帮扶老人“等等的学雷锋志愿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现在所拥有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将学思行相结合,做到自省与自克、改过与迁善,从而自觉完善人格品质。

(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提高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发挥教师在德育方面言传身教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们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习染不同,人们的道德品质便相距甚远了。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利用一些传播手段和工具,使环境德育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学校的广播站,可以多播送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感人实例,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走向。言传身教,古已有之。不单是古代孔子,近代的陶行知先生,历史上许多教育家,也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中的作用,而且认为“身教胜于言教”。德育因为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事件上的细微性的特性,所以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优秀的教育者,往往能以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榜样。合格的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作者:李小芳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冰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论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

[2]郭家齐.中国古代教育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

[3]韩冰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论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6.

[4]韩冰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论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00.

[5]韩冰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论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

[6]韩冰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论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50.

[7]韩冰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论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