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6篇
时间:2022-12-05 09:15:07
导语: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6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二本类高校加强德育工作思考
1二本类高校学生生源情况分析
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二十年后到了1998年升至9.76%.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0%就标志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国家提出的目标是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从现在的高考录取率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014年高校招生计划165032人,理论录取率达到84.75%,其中本科计划所占百分比为51.78%.可见,地方性二本类高校只能录取高考分数中等及以下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源主要是高中班级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作为高中班级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形成集体,这个群体不仅缺少学习上的领头羊,更缺少理想与目标,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不是要实现理想抱负来读书,而是没有办法或不由自主的情况下来到高校.同时这些在高中班级里的成绩不前不后,平庸无为的个体,更需要的是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些促成了二本类高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2二本类高校学生特点
通过多年来对新生入学的情况调查、总结分析及与其他同类学校同仁交流,二本类院校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2.1上进心普遍不强,理想信念薄弱,政治观淡化,但不乏理国.从新生入学调查中看到,有近一半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有近70%的学生把体娱界明星或富豪作为自己的偶像;而从对入党的积极性看,虽然写申请的人数很多,但多数是家长的意愿或是盲目跟风,真正发自内心的却不多.但80%以上的学生对雪灾、震灾等自然灾害事件,表现出应该挺身而出的姿态,表示有机会就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更多的学生对国家的大事(如钓鱼岛主权)关切.因此,在二本类学生中,虽然缺乏理想信念、政治观淡化,但他们不乏理国.
2.2自信心普遍较差.二本类高校学生普遍对自己通过参加高考考入的学校不认可,对自己的学校、专业及环境并不满意.选择来校读书的客观因素较多,首先是自认为高考没考好没有办法不得不来,其次是分数刚刚够或是降线录取,不是他(她)选择了学校(专业)而是只能面对或服从这个结果.当然,有些同学是把二本做为台阶或跳板,想以后继续深造.
2.3自控能力普遍不强.从新生入学调查情况分析看,二本类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普遍不强,大部分学生高中期间是在父母的看护监督,学校、老师的封闭式严管下过来的,虽然已是成人,但没能形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到了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缺点就更加凸显出来,少数学生容易在由中学向大学过渡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无故旷课、考试挂科、夜不归宿、沉迷网络等现象屡见不鲜,尽管一本学校也有类似现象,但人数和比例要远远少于二本类院校.从统计学角度看二本类学生在校挂科率和违纪率明显高于一本类学生.
2.4学业现状.据调查,二本类学生平时认真听课,刻苦学习的人数不足七成,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表现为课上应付,课下时间基本不学习,考前突击,六十分万岁.因此,考试补考、重修率较高.特别是理工类学生,相当数量的学生都有挂科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一学期就有好几门课不及格.据调查,有近三成的学生不在乎考试分数高低,认为只要考试及格能毕业就行.
2.5思维活跃,社团活动积极.二本类学生中多才多艺的学生相对较多,在学校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思维活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社团、学生会、以及院系班学生干部的竞选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另外,很多学生善于表达自己,也渴望表现自己.这些都是二本类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
3加强德育工作,实现教书与育人统一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表现.从上述对德智体美定位来看,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从而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性和重要性.根据高校德育目标要求,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状,德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必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针对上进心不强,理想信念薄弱,自信心较差的二本类高校学生,学校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4加强德育工作,实现教书与育人统一的方法与对策
4.1明确德育目标,优化德育过程
德育是高校办学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二本类高校,首先要根据生源特点和培养方案,制订并明确德育目标.在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做到科学与优化,包括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德育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构建与实施.具体在德育目标实施上要体现总体性与阶段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将德育内容的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结合;德育方法要以学生为本的学生道德主体性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高校德育工作要由过去“泛政治化”转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党校、团校及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培训,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即构建德育的总目标.同时按年级段分别制订思想政治工作阶段性目标和实施计划,如对大一学生结合党、团知识学习,重点开展理想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争做一名优秀大学生教育,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党章,大学生手册及有关校规校纪等,并结合入学教育,组织全体新生参加大学生手册知识竞赛(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手册》学习考试,并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补课辅导),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礼仪培训,组织学生到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利用业余党校和团校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做一名优秀团员”和“假如我是一名党员”的教育.针对大学生中普遍诚信度不高的现象,以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月为契机,积极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如:诚信故事会、演讲、诚信教育征文比赛等;结合毕业实习,在大四的学生中开展“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或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在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中开展“我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教育等.这种分阶段教育符合教育循序渐进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大学生成长需求,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4.2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要专业化和科学化
针对二本类高校学生政治思想现状和文化知识基础,要想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首先高校要建立一支过硬的思政队伍,在这支队伍中辅导员的作用尤为重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又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工作及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服务者.而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来看,专业毕业的少之又少,各个院系每年申报用人计划都是某专业的硕士、博士,从来就没有报需要专业辅导员.现在高校只强调要配备专职辅导员,很少强调专业辅导员.实际上高校辅导员要么是行管人员兼职,要么是没有课的老师兼任,要么是所谓留校准备考研的“临时工”担任,使得辅导员队伍很杂,也很不稳定,加之精力有限,本来以德育为核心的工作变成了事务性的维持会.面临二本类高校学生政治思想现状,必须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要专业化和科学化.国家要有计划培养专业的辅导员师资队伍,建议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应该设有专门辅导员系列(专业).高校在选拔使用辅导员时,一定要把热心于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符合专业要求,乐于奉献的教师选拔进来,确保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科学化要求.
4.3以“两课”为主阵地,课堂教学为主线,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两课”教育新理念,尽量控制大班授课人数,采取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内容,避免教师一言堂.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接触社区,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两课”教育“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最终目的,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同时,要加强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任课教师要树立“校园、课堂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教育理念,让德育渗透于校园及课堂的各个领域,在高校形成一个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育人氛围.
4.4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评价对调控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要突出评价体系的有形性和向上性,要注重大学生主动参与性.科学的道德评价制度要与学生入党、评优评奖、综合素质评定等相结合,从而建立一整套的科学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无形与有形的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约束,有利于受教育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吴井水 单位:赤峰学院
一、德育现状分析
德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德育的各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内容———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嬗变。“天地君亲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身上的光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逐渐淡去,社会(包括家长)更愿意从市场规则来认识评判教育和教师,因而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人,在功利主义引领下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德育工作者本应该像是虔诚的布道者,他们的形象和教育的功效息息相关。
(二)在物质不断丰富、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五四”青年满怀爱国热情,在民族危亡之际,可以慷慨捐躯,毁家纾难;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改革初期的学生惜时如金,勤学苦练;那么当代学生也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具有聪明,敏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优点,但同时他们也有令人担忧的性格弱点:1.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执拗而张扬。2.感情脆弱而冷漠。3.由于离异家庭增多、留守儿童、高考压力等诸多原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
(三)德育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们的道德体系中既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又有市场经济的市场道德规范要求,还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十分繁重。但在一定时期内,新旧道德交织多元,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等也必将呈现多元的局面,这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德育形式亟需创新。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用经典教化学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与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但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如何创新德育机制,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五)根据德育的效果上看,社会的反作用力很容易消解学校德育的功效,这就是所说的“一丑遮百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比学校中更多的道德体验和信息,他们往往在短时间内瓦解学校德育的成效。
二、师生现状分析
我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在于师生间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教与学的矛盾加剧。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一)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
(二)师生的阅读背景不同
(三)当代功利化的教育行为所致
三、德育者的理想
(一)希望我们的学生应该这样:1.健康。健康,应该是身心健康。体型既不是以前那种豆芽型的,也不是当下胖墩型的,他们应该有良好的体质,有矫健的运动姿态,心理明亮,态度谦虚而自信。2.阳光。他们有清爽的外表,有灿烂的笑容,有感人的泪水。3.诚信。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4.爱心。爱国家,爱集体,爱父母,爱朋友,爱自己。5.会感动,懂得感恩。用感动滋养情感,用感恩学会珍惜。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接受更多的感动,每一次感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悸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我们的教师应该这样:1.充满爱心。2.赏析与宽容。3.细致与细腻。4.多思与创新。
四、为德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德育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重在教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让人们学会崇高、优美、庄严等,教化或多或少是要追求神圣的。但时至今日,德育必须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向世俗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传统美德。德育生活化就是德育情景化,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浸染,潜滋暗长。
(二)活动系列化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的有效形式。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形成系列,培养学生完备的道德素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养成是这个系列的逻辑起点,继而国家意识、自然意识、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三)评价多元化
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与潜能,尊重和发觉他们的潜能是我们的责任,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品德方面的优点,加以培育。有的同学孝顺友爱,有的同学谦虚诚恳,千万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四)师生理想化
当今是一个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高涨,理想主义式微的时代,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可以为德育工作注入无穷的动力。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德育。教师和学生不能只是匍匐在现实世界里观察生活,应该常常仰望天空,关注宇宙,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培养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作者:许有金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有机统一
一、企业德育资源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利弊分析
(一)企业德育资源概述
现代化企业具有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这些德育资源可以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高职院校应有效地将企业的德育资源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迅速适应社会(企业)的要求,缩短学生成长的过程和人生成本,以达到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归纳起来,企业的德育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类:
1.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长期沉淀的精华,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共识。企业的核心价值主要内涵有:责任良知、团队精神、质量观念、绩效理念,这四大内涵涵盖了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社会责任、企业精神,内容非常丰富,现代企业只有具备这一核心价值观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企业德育资源的精髓,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影响深远。
2.现代企业的管理文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现代化大企业发展过程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文化。作为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现代企业带有共性的管理文化,这些文化是作为企业人必须遵循的规则,高职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很好地利用好这一德育资源,以便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在走向社会之后适应社会(企业),迅速在企业中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的机会,缩短学生了解适应社会的过程和人生成长的成本。
3.现代企业的制度文化。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作为企业员工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机制和制度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大多要到企业就业,深入理解和领悟现代企业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行为习惯,使自身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4.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支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成长与发展,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谋发展,将会被社会所淘汰;相反,凡是有发展前瞻理念的企业,都会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发展中独领风骚、独树一帜,所以发展理念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5.现代企业的创新意识。在创新型社会,创新意识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现代企业都高度重视自我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现代企业的创新意识又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位员工的创新上,所以现代企业的创新意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6.现代企业的拼搏精神。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的拼搏史,这种拼搏精神是企业发展、企业在挫折中奋起、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精神。一个缺少拼搏精神的企业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种拼搏精神是非常好的德育资源,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企业的拼搏精神史来领悟许多人生道理,学会正确的处世哲学,学会如何通过努力而取得成功。
7.企业其他德育资源。企业还有许多德育资源可供高职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例如:企业的劳动模范、业务标兵、能工巧匠、优秀员工等群体的优秀事迹。
(二)企业德育资源对高职院校做好德育工作有利价值分析
校企合作过程中只要科学利用好企业德育资源,就有利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企业德育资源的有利价值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企业尤其是现代企业的德育资源与企业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形成必须依托企业德育资源的实践与熏陶,只有将高职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让学生在现实中接受教育,避免空对空,如此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基本功,每一个行业、职业都有其职业规则和要求,而从事每一个行业、职业的工作都必须了解具备这一行业、职业的规则和要求,通过引用企业德育资源,将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结合在一起,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形成非常重要。
3.有利于丰富德育实践资源。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组织好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建立了许多德育实践基地,但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基地建设中,对于在企业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而这又是高职生成长过程必须学习的内容,所以,高职院校在企业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借助企业德育资源来教育影响学生成长,可以大大丰富高职生的德育实践资源。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将企业德育资源引入高职德育工作,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领会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让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单位有一个真实直观的感受,以更好地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管理环境,减少成长成熟的时间,降低人生成长成本,所以将企业德育资源引入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创新与发展是一个企业、一个人发展的重大驱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现代企业的发展依托的就是创新与发展的能力。通过引入企业德育资源,学生可以学习并透彻理解创新与发展能力对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人成长的价值,通过学习创新与发展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与发展的能力,为学生个人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规则意识。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练管理工作,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同时,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制度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制度约束习惯,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规范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行为习惯有积极意义。
7.有利于企业德育资源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德育资源仅仅在企业发挥作用是不够的,只有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影响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并在与高职结合的过程中,通过高职院校的强大人才资源与德育工作经验,改造提升并优化企业的核心价值与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德育资源的社会价值。
(三)企业德育资源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不利影响分析
作为社会化的企业,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充斥其中,企业德育资源也有不利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1.追求宗旨不完全一致。利益至上的企业发展宗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造成困惑。企业无论如何发展,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资本投入的利润回报最大化,利益至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宗旨,这一宗旨是企业发展、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原动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成长过程中的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引入企业德育资源的过程中做好解惑的工作。
2.追求目标不完全一致。企业目标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高职院校是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培养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角度考虑,通俗一点讲就是如何让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所以,两者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
3.追求信念不完全一致。企业德育资源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引进企业的德育资源,必须与企业德育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但是,这一结合并不是将高职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定会形成一个整体,高职的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第一位,切勿因企业德育资源引入而对学生理想信念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的辩证关系
在遵循德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对校企双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德育资源,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一)依赖互补关系
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高职学生德育工作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引入企业德育资源,让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企业德育资源要发挥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必须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同时依托高职强大的师资力量与德育工作方法来改进企业管理与文化,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二)相互对立关系
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不完全是统一的,两者之间有不一致的地方,高职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不能形成完全的整体,企业的德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德育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两者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一面。
(三)相互转换关系
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可以影响、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改进与发展,企业德育资源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所以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有机统一关系
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企业德育资源可以提升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促进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可以利用高职人才资源,改进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有机统一的实现
要实现企业德育资源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机统一,校企合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善用德育资源
高职在利用企业德育资源服务学生德育工作时需学会“扬弃”。高职在利用企业德育资源服务学生德育工作时高职必须学会“扬弃”,用“扬弃”的方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将企业德育资源中有利于学生成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东西引入、渗透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抛弃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东西,这是实现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
(二)重视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
将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校企合作中,必须体现两者核心内容的合作,一是学生“做事“能力,即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培养,二是学生“做人”能力的提升,即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培养,只有校企两个核心内容的合作,才是完整的校企合作,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必须将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学生德育合作作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来规定,才能将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有机地结合。
(三)重视德育教学内容改革
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列入高职德育教育教学内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企业的一切制度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展开,这些是高职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必须遵循的“企业宪法”,所以应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内涵列入高职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文化与管理,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四)充分发挥企业德育实践基地的作用
要让高职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领会企业核心价值观,高职应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对企业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有真实的感受,发挥好企业德育实践基地的作用,让企业真正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
(五)高职与企业互派人生指导导师
人生指导导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方法,企业与高职院校应互派人生指导导师,一方面在企业中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与技师担任学生的人生指导导师,另一方面高职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指导企业制度与文化的建设、员工职业培训等工作,这对实现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与企业德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意义重大。
(六)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制度化
用制度化的方式将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义务和责任规定下来。在我国,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许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问题,很少关注学生德育工作,在校企合作交流中也更多地讨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问题,所以,要让企业积极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用制度化和政策的方式,让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责任规定下来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七)建立德育工作联动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推动的校企德育工作联动机制。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政府必须承担起主导责任,出台相关的文件、政策,学校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因为学生培养责任的主体是学校,学生要主动积极,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企业应将参与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社会责任来做,社会舆论的推动非常重要,要让全社会形成共识,让企业意识到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政府、高职、企业、社会应形成四方联动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八)科学转变观念
校企双方应转变观念,确立企业德育资源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在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中,校企双方均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企业需认识到参与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是社会责任,是回报社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是人才的培养问题,学校必须认识到企业德育资源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价值,所以校企双方均要确立企业德育资源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九)建立健全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列入学生评价标准。要真正发挥企业德育资源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与作用,建议高职院校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列入学生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培养成一个具有责任良知、团队精神、质量观念、绩效理念的优秀企业人,这种评价标准必须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受全社会欢迎的人。
作者:戴春平 廖远兵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爱满天下”诠释学校德育工作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培养“爱”
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学校应创造什么样的育人环境,用什么样的环境来熏陶学生,用什么精神鼓舞鞭策我们的师生,培养学生的爱心?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抓常规工作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培养。因为校园是师生受教育和成长的实体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文化特质,必将在学生读书期间受到直接的熏陶,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是对学生最直接、最具体、最切身的心理和素质教育,对学生将产生持久的以至一生的影响,特别是我们小学生。我们结合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决定以他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打造我们“爱心、和谐”的校园文化。以“爱”作为核心内涵。我们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爱心名言作为永久标语钉在走廊上。让“爱”在校园里处处可见,事事体现。
二、用师爱熏陶
学校德育工作中,师德是首要的,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才会影响学生。“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这是陶行知先生讲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里也强调教师关爱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深入每个学生心中,特别像白纸一样的小学生。老师有了大爱,热爱工作,友爱同事,关爱学生,心中时时有爱,就不怕不教育学生了。我们从班主任要求,设计一节体现奉献爱心的主题班会,并邀请家长参与,对老师要求,为一个有困难的学生献一份爱心,可以是学习困难学生,细心辅导他一次作业,可以是家庭困难学生,为他做一件实事,如给学生举办一次生日庆祝活动,还可以扮演一个缺少母爱或父爱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亲角色。学生在师爱中成长,他们也学会爱,他们才会帮助人,才会爱学习,才会成为一个道德良好的学生。
三、在课题研究中去践行“爱”
我校参加的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我们以构建和谐德育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以爱作为基础,让每位教职工均能按自己分工职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参加的中国教育学会、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实验,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开展过实验的班级起到很大的影响,学生“双养”有很大的提高,而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像《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等诠释最多的还是“爱”———爱父母、爱兄弟、爱姐妹、爱长辈、爱家、爱国、爱社会。
四、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爱”
为了抓养成教育,我们通过开展活动,如,学雷锋日、助残日,为地震灾区捐款等,评比“爱心少年“”爱心中队”,大力弘扬爱心精神。而教师的师德教育我们也以此作为突破口,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抓住其中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这三个“爱”为抓手,鞭策教师要有爱心,心中充满爱,而且是大爱。从日常的教育学生,教学活动,接待家长,对班级后进生、问题学生都要以爱为前提,真正做到以上“三爱”,老师的爱心也体现了。我校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学校有自治区级优秀教师,十佳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有全区十佳好少年等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等,学校教师有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均取得不俗的成绩,为了弘扬先进,鼓励师生继续努力奋斗,我们开辟了荣誉室,利用宣传栏,师生感言等形式,全面宣传学校及师生的先进事迹,展示师生及学校集体所取得的荣誉。让师生通过参观荣誉室,了解优秀师生先进事迹,激发师生的奉献、拼搏向上,永争上游,爱岗敬业,热爱学习的精神。彰显爱心教育从岗位上来,从生活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
五、步时展升华“爱”
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我们的教育更不能不变革,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一样。因为“爱”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一直在探索,要让“爱”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它,挖掘它,升华它。怎么做?比如,学校有一块绿地,我们在这块绿地的基础上建了个植物园,种植有我们家乡的常见植物,比如,金银花、桑树、木棉树、古蓬松、桃花等,也有一些稀有的学生没见过的植物,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植物,让学生有欣赏美的地方,陶冶学生情操,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植物,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更美、更灿烂精彩。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在校园里建立民族园,把全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人口,生活习俗以及民居等情况进行介绍,让全校师生了解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凝聚人心。我们还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辟了“我可爱的家乡”的长廊,在长廊上我们首先介绍广西在祖国版图上的位置,广西所特有的资源及文化特色,民族聚居情况等,再介绍来宾市,再到忻城县,忻城我们重点介绍我们的土司衙署,红水河风光等。通过如此的从家乡到祖国,再从国家到全世界。学会从小爱到大爱,升华成为时展的主流,世间永远充满爱。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我们唯有做好,做实才是我们的心愿,我们愿用爱诠释我们的德育工作。
作者:梁光思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实验小学
第五篇:抓实德育工作,办人民满意学校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做“文明人”
我校本着成大必先就小的原则,将“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定为校训,狠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管理网络,贯穿于课堂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结合“海南文明大行动”,通过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活动,使全体师生在知、情、意、行的认知过程中,自己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矫治,达到做一个文明人的目标。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紧扣爱国主义教育
我校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奏响主旋律,培养爱国情”的教育目标,坚持每月都有教育主题:九月请海警一支队官兵到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十月开展主题为歌颂祖国的系列教育活动、十一月组织全体师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十二月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月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通过讲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观看雷锋影片、写学雷锋做好事作文、与海警一支队官兵到白沙门公园开展学雷锋活动日活动等形式,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精心组织师生参加美兰万人学雷锋活动,通过捡拾垃圾、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师生道德品质。四月组织开展规模宏大的建设幸福中国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读书谈感受写征文并评比表彰。五月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唱廉政歌曲、讲廉政故事、出廉政专栏等形式,让师生明白崇廉尚洁的重要性,从小养成遵纪守法良好习惯。六月组织带领四年级150名师生参加海口市红色之旅关爱下一代活动,先后参观了冯白驹故居、云龙革命军整编旧址、演丰革命烈士纪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过去历史的认识,加深了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珍惜。
三、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1.坚持开展少先队文明礼仪监督岗执勤、值日领导巡查,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爱自律的思想意识得到加强。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少先队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的平台,充分利用班队内各种岗位提高每个学生、队员对班集体、少先队组织管理的参与程度,培养个人对班集体、少先队组织的热爱、责任、义务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品性。加强队干部管理、监督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少先队、值勤队的职能作用,对学校班级日常工作的检查评比,做好当日的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针对学生乱扔垃圾、上学迟到等不良现象,组织少先队员进行检查监督,有效地遏止了此类现象发生。
2.针对班主任的各项班级工作进行年级评比,对各项工作排名第一的班级追加一次文明班级称号,并推广先进班级工作经验,极大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热情,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提高了教育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精神面貌变了,良好的校园风貌基本形成了。通过对班主任班级工作进行年级评比、经验介绍、安排优秀老师上班会示范课等形式提升班主任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指导班主任们用赞扬、鼓励和赏识的教育方法,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利用班队会课、外出春秋游、外出观看影片、灾后师生共同大扫除等集体活动,使学生感受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观念。
3.充分利用环境激励学生,积极开展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开学初,要求各班对本班进行教室布置,各班老师和学生共谋共商,充分发挥每面墙的教育作用,勾画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富有激励性的教室。在召开学生家长会前,各班教室都进行了精心布置,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宣传横幅等形式宣传校园文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引领学校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树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
4.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情感,增强内心体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配合海口市关工委进行中高年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中高年级消防知识竞赛、少先队组织开展语言文字啄木鸟行动、灾后全体师生大扫除、教师节向老师送祝福、校园文明大行动、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从而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学校德育工作的原则
1.德育内容系列化。我校注意结合实际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及时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如:“安全在我心中”这一主题,根据学生在安全方面的现状分析,分解为校安工程安全、防风安全、消防安全、防止病从口入、上下学交通安全、防止被勒索被打等主题进行。如“校园文明大行动”这一主题,分解为创建文明学生、文明教职工、文明家长、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主题进行。在组织系列性活动时,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即活动的主题。注意两个面向: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个别差异,做到共性与个性兼顾。在活动的设计开展中还注意“三个点”,即抓德育“热点”,把活动搞成“特点”,精心组织搞成“范点”,使活动起到示范作用。如与海警一支队共同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时,我校专门挑选三(1)班与海警一支队官兵进行了防地震紧急疏散演练,然后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签名活动,使一个班学生参与扩大到全体师生共同参加的行动,影响更为深远。
2.德育形式多样化。通过社会实践、班队会、请海警一支队和法制副校长到校进行教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提高德育实效。如:针对校门口车辆堵塞严重、交通安全隐患大,学生文明乘车意识淡薄的现实,开展“排同路队走出校门”活动;为保持校园整洁、杜绝乱吐乱扔的不良卫生习惯,开展“天天扫”,争创“文明班级”活动;针对学生迟到现象,开展在校门值班登记活动;针对中高年级问题学生,开展专门法制教育课行动;这些活动目的性、针对性强,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乐于接受,活动热情高,教育效果显著。
3.德育管理网络化。每学期我校都会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切实抓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扩大德育教育外延。配合工商、城管、交警、派出所等部门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实现了共同教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与海警一支队结成共建单位,共同开展教育活动,与海警一支队共同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日”、“防灾减灾活动日”、“六一”快乐的一天等有意义活动,形成了我校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特色。
4.德育评价过程化。引领各班主任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期末有针对性地写好学生评语,力求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思想道德,引领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使我校的校风、师风、学风有了巨大的提升,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家长、社区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作者:韩国 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第三十一小学
第六篇: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巴甫洛夫曾警示我们: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教育,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在众多的体育课堂上,体育老师在队伍前面已经下了几次口令,有的学生就是不当一会事,我行我素。这时侯老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要求讲话的学生马上安静下来,像这样的情况要经过一段时间整顿才能改变。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二、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学校体育教学中各项运动项目,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持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多样,需要集体配合。体育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学生要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幅度、时间的限定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培养他们服从组织、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个人项目的成绩影响集体的成绩或荣辱,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引导,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思想品质以及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我校每年都举行广播操比赛,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做,而且要动作一致。每学期学校组织的球类、拔河和接力等项目的比赛,更是需要比赛的队员要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的同时,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
2.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个课程教学之中。中学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而且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思想变化大,因此,体育教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根据不同教材,安排运动项目时学生受到的教育也应不同。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呼吸频率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识,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当学生在运动中出现疲劳极点时,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困难,如何以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持久的忍耐力去解决困难。
3.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说,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德育教育在各学科的实施途径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应率先垂范,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暴懒散等不良风气在同学们中展现开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严肃庄重,健康而有朝气;通过良好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渲染,同时也获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潜心地研究,做到胸有成竹。上课时教师要整理好自己的服装,早到操场,从外表上给学生一种整齐感;课中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夏季和冬季往往有学生怕热或怕冷,流露出烦躁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勇于克服困难,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学生,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不应再出现什么畏难怕苦的情绪,应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当中去。这样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无形中教育学生要认真上好每节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正规的示范动作,同样可以起到身教的目的,使学生感受到形态美和力量美。
4.运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情感激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的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以心交心、以诚换诚,而使教学过程顺利开展。“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成绩是素质的体现,由于学生体质差异较大,对技能掌握程度不一,“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上,这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需要,能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兴趣。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方面。物质激励是指通过对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激励是通过对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引导、升华、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肯定和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这就调动了他们的内动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新课程标准所反映出来的理念也是对广大体育教师传递着德育的要求,体育教师有责任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贯彻到课程中去,去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提出的“四有”教师。
作者:雷菊莲 单位: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 上一篇:林业资源环境下环境保护探讨
- 下一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探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