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思路
时间:2022-03-24 03:51:25
导语: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伴随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间的界限羽化,我们正通过信息获取、微博互动、社区共享、购物消费、在线支付、百度未知……感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与美妙的视听体验。但正如杨霞教授提出的网络伦理危机那样,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总的说来,网络带给我们海量资讯与无限便捷的同时,其负面信息也不断侵蚀、扭曲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联络平台与助推器。“网络正逐渐成为一种公共危机”(为非理性表达和群体行为提供平台),它淡化了主流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其他正面信息源的舆论影响力,极大分解了大学生的认知视域,在给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的同时带来了新挑战。因此,本文试图从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出发,梳理全媒体战略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进而提出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学理思考,探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如何建立好、利用好全媒体思政网络平台,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研究新局面的开拓提供建议。
一、全媒体战略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对网络使用情况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1.我国网民规模已增至5.38亿,人均上网时长为19.9小时/周,网络普及率接近40%;2.上网设备多样化发展,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第一上网终端。截止2012年6月底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超过台式机上网网民,高达3.88亿。通过手机进行在线视频和网上支付等网络应用增势明显,大学生为这种增量的贡献功不可没;3.网上购物、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等商业性应用增速明显。根据《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显示,86.7%的大学生存在网购行为,以此带动的网上银行业务与网络支付应用亦呈现两位数增长;4.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音乐与网络新闻仍是网络使用普及率在70%以上的大众应用。具有自媒体功能的微博、网络视频和论坛/BBS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手机微博用户增长势头迅猛。其中,大学生对网络视频的青睐有增无减,手机微博、“一句话新闻/评论”已悄然化身为现实社会网络化生活的新时尚。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上网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数量庞大,己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大学生上网的时间最长,其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受网络的影响也最突出。总的说来,80、90后大学生三网(即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行为特点表现如下:1.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增加,根据《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显示,85.7%的学生乐于尝试新的网络使用体验。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直接带动并影响了手机微博、网络视频与网上支付等网络应用在学生群体中的接触与使用。2.图片新闻与网络视频更易吸引“网络一代”学生的眼球,无论是参与互动还是主动发帖、灌水,大学生都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并习惯性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海量资讯、整合全面认知、个性解读、判断新闻事件并积极融入社会话语。3.根据《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结果,42.3%的学生在遇到麻烦与困惑时偏向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帮助。随着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一大批社交网站(SNS)的兴起,高校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一直保持在高位增长状态。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因有三:首先,电脑、手机等上网终端设备为大学生独立表达、及时体验分享提供硬件支持和新的用户体验;其次,诸如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一大批社交网站(SNS)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广阔的话语平台。在此,大学生更容易表达,也更乐于分享;最后,网络视频、图片新闻、在线语音/视频等丰富的文本表达使得虚拟社会本身更具人气吸引力。
二、全媒体战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机遇、新挑战
全媒体战略正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更广泛层面上将信息传播与话语权过渡予普通大众,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同时,大众参政素养参差不齐与网络监管的缺失现状,也为低俗文化蔓延、暴力语言泛滥、民粹主义与隐私窥探盛行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提供滋生泛滥的土壤。这就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即要求我们在认知虚拟社会特性与探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同时,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网络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参政能力的培养,推动社会和谐。同时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及时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认知,衔接好非网络教育与网络教育,共同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力求通过1-2学期的专项课程训练和全媒体德育教育平台的有效运行使学生自己能够客观、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全媒体战略拓展高校德育工作施展空间,但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德育工作是改造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工作,因而也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日趋多样,知识更新周期呈几何状缩短,这使得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网络表达难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网络围观,更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面对突如其来的时政事件,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正在全媒体影响下不断弱化。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抢占话语先机,掌握相应的网络通讯技术,第一时间追踪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相对成熟的网络应用二次加工这些信息,最后经由德育团队及时、高效的信息整合,以丰富的网络文本表达上传诸如校园飞信、思政网络、教师微博、校园广播在内的德育平台,帮助学生理性解读焦点事件,如有条件还可引导学生一起在虚拟社会参与讨论,探索事件背后的真相,认真评选周优秀观察员、月优秀评论员等。高校德育工作将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渠道中未雨绸缪,不断向前推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必须要有“抢时间”的意识,以更高的政治敏锐性观察、引导学生的舆情发展,进而提升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群体在网络舆情发展中的影响力。
2.全媒体战略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但其多元文化发展冲击高校德育主导地位由于全媒体突破时空的局限,网络平台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畅所欲言”。匿名交流和真情流露(其核心是用户身份对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说教模式,使得高校德育教师有条件实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隐身”引导,进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针对性。这既能真实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又能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多数学生关心、不解、抑或是有着明显抵触情绪的事件、加强高校师生的互动、促进特定信息的快速流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并感染着学生群体。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大学生可以自由进出各类虚拟的社区网站,自主选择、接触不同的文化冲突与交融模式并最终形成各自单元/多元化的信仰。正如三网融合在激发网民参政议政热情的同时也给足网民暴民“足够的”自由,极易滋生网络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是以平民至上为基本价值取向,将草根大众视为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其主要特征为对执政阶层难以化解的不满与抵触。见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7))。有着较高自我评价的大学生往往偏向根据自己的认知,勇于表达自我,甚至不惜挑战权威。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的网络竞争力与影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信息传播优势大力推行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倡导西方社会的“无限美好”,其结果就是逐步消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乃至种族信仰。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反华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信息干扰与文化侵蚀,随着中国入世后的信息开放,在很多所谓的“真相”面前,缺少社会经验与难辨真伪的大学生开始迟疑茫然……因此,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下大学生性格特性与认知规律,以丰富的文本表达、当事人的讲述甚至富有深意的卡通短片提高全媒体德育感染力,积极拓展大学生德育新路径,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析的必然选择。
3.全媒体凸显作为道德个体的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但某些非理性表达也助推低俗文化的蔓延网络突破了现实社会个体的差异,弱化了权威影响力,正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交往方式进行着道德选择和自我评价。一方面,虚拟社会为大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平台并促使他们不断整合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培养信息归纳与选择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思维训练。由于80、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善于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因而很多大学生呈现出网络人际关系好但内心莫名空虚、群体意识的淡薄,不够虚心、耐挫性差的性格弱点。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在重视群体差异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并加强适应力训练,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与行为的成熟。但另一方面,虚拟社会中的他律缺失使得网络暴力、低俗网络文化等非理性表达不断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全媒体作为众多媒介的融合,影响的群体往往更加分众细化,他们人际关系虚拟、短暂、缺乏约束,在彼此的暗示和传染下,非理性特征逐步放大,最终便可能在言论和行为上推动非理性与低俗文化的蔓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
三、全媒体战略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1.高校全媒体德育建设要不断转变和创新教育观念
观念的创新是行动的先导。伴随E时代、云时代以及U时代的来临,社会各个层面都做出系统的调整,高校德育工作也不例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局部变革问题,更是关系到教育创新和经济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贯穿于全媒体战略下的德育工作体系,力争德育工作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增加亲和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把网络素养与网络表达作为全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成才主要考核要素之一。大学生无疑是虚拟社会中热情极高的群体之一,但“网络一代”大学生耐挫力弱、表现欲强。三是网络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易受网络蛊惑等负面特征逐渐凸显。对此可在全校、全社会开展全媒体素养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媒介使用技能,调动学生与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制定有关全媒体网络的各种规章制度共同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正因如此,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加以主动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参政议政能力与媒介使用素养。这既是教会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正面提升网络信息利用率,也顺应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趋势。
2.突出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抢占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全媒体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其必将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阵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主流媒体的话语缺失往往错失国际国内舆论引导的黄金时间,等主流媒体澄清事实时,网上的舆论基调早已在境外敌对势力设置的议题暗示下“内定”,再要改变这一论调、引导网民重新认识这一事件本身,其可操作性和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其传播效果自然不甚理想。《国际先驱导报》刊登的《西方网谍正紧盯中国,资助“网络汉奸”加紧渗透》一文中写到,美、日等国的情报机构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资助“网络汉奸”在网上张贴攻击中国政府、价值观念、甚至社会道德伦理的文章和假消息,旨在网上进行思想渗透……每当中国处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互联网论坛上造谣挑拨的言论就会悄然增加。新疆“7.5”暴力事件就是“疆独分子”借助网络进行秘密联络,统一行动的典型事例之一。高校德育工作在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时,应充分尊重并适应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加强身边的事例与经典理论的结合,从事后被动地讲述真相改为第一时间、主动将学生关注的深度解读通过课堂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体网络平台呈献出来,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
3.推进德育教育阵地建设,促进主流文化质与量的双维度提升
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重在主流文化质和量的双维度共同提升,尤其是要加快对主流文化产品的数字化与网络化,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功能进行师生互动,如开辟“德育论坛”、“时政飞信”、“校园广播站”、“网上辅导员茶座”、“网上心理咨询室”等途径,力争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打造成为校园网上点击率最高的板块、学生最关心的先锋话语、一个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崇高理想追求的精神家园。
4.建立全媒体德育团队,培养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校德育工作者
高校德育建设,绝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建设,而是融德育、心理疏导和运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全方位管理和建设。面对严峻的挑战,高校德育建设需要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有特长、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首先,高校德育队伍必须是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在信息处理技能、信息传播理念和学生工作经验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一线教师的最优团队。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全媒体文本表达的形象性与多样性,更要抢占先机进行信息,尤其要对关系到国际重大事件或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事件主动设置议程,第一时间传递学生最想获取的资讯,引导学生理性关注事件发展,重视学生的质疑,以主流意见引导非理性声音,不断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社会和谐。其次,建立全媒体教师责任值班团队,动态关注学生思想状况,为高校德育教育争分夺秒。最后,制定各种措施来保证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以保证队伍的稳定性、提升战斗力。学校的党政领导应充分重视并鼓励专职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平台上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一线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引导学生思想动向的优势,给他们搭建比较稳健的发展平台和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德育工作团队建设的发展道路。
作者:芋来生田莺工作单位:广西大学学工(部)处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工作提升措施
- 下一篇: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分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