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困境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08 04:48:00
导语:德育困境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四则个案资料
资料一:璐璐是一名小班的幼儿,在班里她不说话,不与同伴交往,不爱玩玩具,不运动,她拒绝参加班里组织的任何活动,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小朋友和她接近同她交往时,她要么不理会,要么推开小朋友,甚至用双手捂着脸哭。经过观察,璐璐虽然不同人交往,但她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做出滑稽的动作时,她也会哈哈大笑,而当她发现有人看她时,她会立即收起笑容,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资料二:2005年8月20日下午4时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打断了正在会议室集中学习的研究所工作人员,同时也夺走了孟懿年轻的生命。
一封事先张扬的遗书,末尾写着:“自杀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
资料三:2月23日下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遗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遗体。经警方认定,云南大学在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
6月17日上午9点,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了云南省高级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经复核,云南省高级法院裁定核准昆明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
资料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许国彬教授等人曾经对本科生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和“理想与现实冲突”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原因中名列前三。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对人际关系处理的“无能”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调查中,有48.3%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二)资料分析:德育发展中存在自我认同问题
资料一中的璐璐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而且当小朋友做出滑稽动作时,也会哈哈大笑。但是就怕别人看她,怕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说明璐璐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却不敢让自己与外界接触,不敢在外人面前表达自己,璐璐的事例所反映出来的实质上是一个儿童自我认同问题。
资料二中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在读博士孟懿跳楼轻生,着实让世人为之惋惜,同时也让世人不理解。其实,从孟懿跳楼前留下的两封遗书中可以体会他当时的心态,生活枯燥乏味,生命中找不到更高的人生追求,生活意义感的缺失让孟懿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资料三中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可谓触目惊心,给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长久的反思。人们似乎很难理解他下毒手杀死寝室四室友以及他自己被枪决时那一刻的心境。他对世界无情,世界也与他无缘,“情”字在他心中没有一席之地,缺乏情感体验让他丧失了理智。
资料四似乎没有资料二、三那么惊心动魄,却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导火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似乎在任何时候都适用。而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到学校很难与同学和睦相处,寝室矛盾一触即发。同学与同学之间很难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形成和谐局面。
无论是孟懿因为意义感的丧失而轻生、马加爵因为缺乏情感体验而狠心杀死寝室四室友,还是寝室里有些同学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同学关系很难相处,其实质都是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出现危机的体现。
以上四则资料,从小璐璐害怕与外界接触到孟懿轻生、马加爵杀人以及寝室同学关系很难处理,可以看出当前德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认同问题。
二、婴幼儿时期的自我认同问题
自我认同的核心问题是本体安全,本体安全作为自我认同的生长点,是在婴儿的早期经验中获得的,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当儿童在镜子里、照片上或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映像时,会引起他的极高的、特殊的兴趣,就好像他本人和镜子里、照片上或屏幕上的第二个他同时共存似的。拉康将之称为镜像阶段,即“指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镜子里自己的映像获得了一个初步的自我形象、自我统一性,暂时迎得心里的整合与安定。
当然,儿童从镜子里的映像认出自己,使他们对自身个体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要使儿童真正认同自己,还必须让他参与更广泛的活动,包括一些同龄人的活动,这在米德那里“表现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儿童在游戏中玩做妈妈、做老师、做警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他扮演警察时,遇到坏蛋,他就会去追赶坏蛋。同时,儿童在竞赛中,自己的特定反应决定于组织里的那些人的态度,这个有组织的共同体,使儿童的个体自我得到统一,米德将其称为“泛化的他人”。儿童也正是在这个有组织的他人的活动中产生了统一性,建立起他自己的自我,在有组织的活动中认同自己。
资料一中的璐璐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不敢参与同学们的活动,缺乏自信,不相信他人。因为在璐璐的世界里,外部世界是不可靠的,她对他人或他物缺乏真实性的感受,在他人那里没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更没有在与同学们的共同活动中认同自己。
三、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问题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个一年级大学生在系办公室门口探头探脑,迎着一位走出来的教授说到:‘教授,有一个问题使我苦恼,我想向您求教。’‘什么问题?’教授问道(他是一位著名的逻辑专家)。‘怎么说呢,有时候我觉得我并不存在。‘谁觉得你不存在?’教授追问道。‘我觉得,’那大学生惊慌失措地回答了一句,再也没有说什么就溜了。他感到自己的问题太荒唐,他很难为情,所以不敢说下去了。”也许,那位年轻人是失去了自身肉体的实在感,或是他感到没有什么情感体验,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或许是他觉得什么事都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总是受人控制?或者是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充实,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其实这个年轻人正体验着的就是个自我认同焦虑问题。
关于自我认同问题,有人认为“自我认同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自我的同一性的建构、自我归属感的获得、自我意义感的追寻。而自我认同焦虑恰好与以上三个方面相对应,即自我同一性的解构、自我归属感的匮乏和自我意义感的丧失。”在这里将其阐释为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我存在吗?”“我是谁?”“我为何而存在?”,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的,带着人们寻找对自我的解答。
“我存在吗?”这个问题是对生命与情感体验的追寻。人类要存在,首先是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而存在,生命有机体是获得自我、可以进行情感体验的首要条件。现代社会让一部分人的生命与情感分离,就像前面的那个年轻人所说的他觉得他自己并不存在,也许他正在体验着这种分离的感觉。
对“我存在吗?”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就落脚到“我是谁?”了。“我是谁?”这个问题是一种身份的确证,一种归属感的获得。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很难使人具有一种连续的感觉,当稳固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后,人们之间的共同感被逐渐消解掉,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
接下来,人们就会反过来思考自身的意义了,即“我为何而存在?”,这是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明更新,人们征服自然界的欲望不断膨胀,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成了赤裸裸的征服者,成为了和谐秩序的破坏者,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意义要大打折扣了。
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认同焦虑问题,就如资料中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在读博士孟懿,生活中找不到寄托,生命对他已无意义,最后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学生宿舍关系难以相处都反映了当前有些青少年人际关系冷漠,缺乏情感体验。这些现象都是当代青少年自我认同出现危机的体现,这也是摆在我们德育发展面前的一个核心课题。
自我认同出现危机并不意味着无路可循,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有矛盾才会激发人们解决矛盾的勇气和信心。当前我们的德育发展也要在遵循人的内心发展规律下,重塑人的自我认同,朝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强调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道德思想奋斗,追求人格的完善以及人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3][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J]天津社会科学,2005,(6)
[摘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问题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在当代儿童、青少年身上,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追求新奇、前卫,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造成人际关系难处理,严重的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这种追求新奇的潮流中他们慢慢丧失了自我。因此,当前德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
[关键词]德育自我认同困境
- 上一篇:煤炭工业新发展会议讲话
- 下一篇:工业生产许可证申办咨询会讲话